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MARCA4缺失肠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方法收集2例SMARCA4缺失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二代测序,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5岁和69岁。肿瘤位于升结肠和回肠,最大径5 cm和2.5 cm。镜下观察:例1上皮样肿瘤细胞具有黏附性,呈条索状、巢状及实性生长,局灶出现腺腔结构及黏液样基质。例2肿瘤细胞缺乏黏附性,弥漫成片分布,部分肿瘤细胞呈横纹肌样特征,部分呈梭形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例1肿瘤细胞弥漫强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和上皮细胞膜抗原;例2肿瘤细胞弥漫强表达波形蛋白,部分呈核旁球状染色。2例肿瘤细胞SMARCA4完全核缺失表达。二代测序例1检测到BRAF V600E基因突变和TP53基因突变,例2检测到SMARCA4基因突变。结论SMARCA4缺失肠癌是肠癌的一组特殊亚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临床过程呈现高度侵袭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6例DPHC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8岁(中位年龄45.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上腹闷痛,均有饮酒史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史。影像学检查5例为肝脏单发结节,1例为肝脏多发结节。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呈梁状、腺泡状及实体型,梁索间有血窦相隔,纤维间质少。6例中有4例脉管内可见瘤栓。肿瘤细胞均表达Glypican-3、CK19,6例中4例表达AFP、Heppar-1、CK7,CD34均显示肝窦毛细血管化。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灶,4例术后辅以化疗,术后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DPHCC是肝细胞癌的一种特殊亚型,由于DPHCC与肝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相重叠,诊断DPHCC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而CK19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调控DPHCC的发生、发展,因此CK19可常规应用于肝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借以筛查DPHCC。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owen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临床、组织病理分类,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评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Bowen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对其进行临床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病年龄较晚,平均71.2岁。病程长,平均2.6年。男女比11.05,未见明显差异。非暴露部位多发,共计68例,暴露部位与非暴露部位两者比为110。病理改变有其特异性。治疗为手术及冷冻。结论Bowen病在组织病理上有特征性改变,治疗首选为手术切除。

  • 标签: Bowen病 组织病理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散发型脑膜血管瘤病(meningioangiomatosis,M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分析血管周围梭形细胞的来源。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散发型MA病例17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通过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血管周围梭形细胞来源。结果17例散发型MA患者,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3~56岁,以难治性癫痫为首发症状者13例。影像学显示病灶均位于大脑皮质,为单发肿块。组织学表现为大脑皮质浅层见显著增生的血管,并于血管周围见梭形细胞增生,梭形细胞形态温和,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明显核分裂象及坏死,其中4例合并过渡型脑膜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血管周围增生的梭形细胞波形蛋白均阳性,12例SSTR2阳性,11例上皮细胞膜抗原阳性,Ki-67阳性指数较低,8例AT8染色显示退行性变的神经元轴突及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随访时间为1~93个月,17例病例术后均无癫痫发作、无肿瘤复发。结论MA是一种颅内罕见的良性错构性瘤样病变,可合并脑膜瘤。血管周围增生的梭形细胞倾向于脑膜上皮细胞来源,病变皮质可发生退行性变。手术切除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脑膜 血管瘤病 免疫组织化学 SSTR2
  • 简介:目的:应用胸腺上皮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分类(WHO),对胸腺上皮性肿瘤进行分型,初步研究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达特点,筛选有效的鉴别诊断标记物。材料方法:收集可疑为胸腺上皮性肿瘤27例进行HE染色形态学分类和CD45RO,CD20,CK1(细胞角蛋白低分子量)、CDh(高分子量),EMA(上皮细胞膜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某些需鉴别诊断加染了CgA(嗜铬素),Syn(突触素),S-100,CD5,TdT(末端转移酶)等。镜下观察对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依据WHO分类,27例中胸腺瘤为17例(A型1例,AB型2例,B1型1例,B2型6例,B3型7例);胸腺癌5例(上皮样角化型癌3例,基底细胞样癌1例,透明细胞癌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类癌);生殖细胞肿瘤1例(精原细胞瘤);淋巴组织增生1例;恶性淋巴瘤2例(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1例,纵隔硬化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胸腺瘤中,除胸腺小体和部分梭形上皮外,基本上不表达EMA,而各型上皮对CKh有较强的表达。胸腺癌中,EMA表达有所增强。胸腺瘤中淋巴细胞大多数为CD45RO阴性,部分胸腺瘤中有CD20阳性细胞。17例胸腺瘤中9例伴有重症肌无力,发病率为52.9%,胸腺癌中发病率为0。结论:①胸腺上皮性肿瘤多见于成人。②在鉴别胸腺瘤与其他非上皮性肿瘤时,CKh比较理想,EMA基本无用。③出现B淋巴细胞的胸腺瘤与重症肌无力有较高的相关性;胸腺癌与重症肌无力无关。

  • 标签: 胸腺上皮性肿瘤 胸腺瘤 胸腺癌 免疫组化 重症肌无力 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ECa)的各种临床病理改变对淋巴结转移(LNM)的影响及LNM的途径和范围,找出LNM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742例胸段ECa根治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各主要临床病理改变与LNM的关系及LNM的规律和特点.结果:742例胸段ECa中有LNM者300例,LNM率为40.4%,胸上段ECa、胸中段ECa及胸下段ECa的LNM率分别为25.6%、40.5%及67.6%.胸下段ECa与胸中段ECa、胸上段ECa浸润至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与侵及肌层纤维膜层、肿瘤长径≤7cm与>7cm、分化程度差与高中分化程度之间的LNM率比较,以上四种因素中前后二者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胸段ECaLNM可见跳跃式转移和双向转移.胸上段ECa向上转移多见,胸中段ECa上下转移均多见,胸下段ECa向下转移多见.结论:胸段ECa部位越靠下、浸润深度越深、肿瘤长度越长、分化程度越差,其LNM率越高.胸段ECa可见跳跃式和和双向转移.胸上段ECa主要向上转移,胸中断ECa呈现双向转移,胸下段ECa主要向下移.

  • 标签: 胸段食管癌 淋巴转移 临床病理学 ECA LNM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肠型腺癌(pulmonary enteric adenocarcinoma,PEA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至2019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PEAC19例,复查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相关免疫表型,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法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KRAS、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的表达情况,随访患者,复习相关文献并总结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岁(33~71岁)。镜下见肿瘤组织呈中到高分化的腺样和/或乳头样生长方式,肿瘤细胞呈高柱状,有时假复层排列。部分腺腔内可见炎性坏死和散在的碎裂核。IHC显示该组病例不同程度表达细胞角蛋白(CK)7(19/19)、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8/19)、Napsin A(6/19)、Villin(17/19)、CK20(16/19)和CDX2(10/19)。基因检测发现9例(9/19)KRAS基因突变,1例(1/19)EGFR基因突变,1例(1/19)ALK基因断裂信号阳性。检索国内外有关PEAC的文献报道并总结发现KRAS在PEAC中的突变率远远高于EGFR及ALK的突变率。19例病例均行手术切除,11例术后行化疗或放化疗。结论PEAC是肺腺癌的一种少见变异类型,与结直肠腺癌有相似的组织细胞学形态。但是详细病史、组织学异质性、CK7+/Villin+的免疫组合以及KRAS基因突变率高是诊断的要点。预后有待于长期随访及大数据统计。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KRAS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对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从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宫颈癌患者抽选出100例,按照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其中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4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年龄在35岁以上的5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多表现为接触性出血的临床症状,对照组以阴道出血居多;在临床分期上观察组Ⅰ~Ⅱa期占比与对照组相较明显更高,子宫形态呈正常或糜烂状的比率也比对照组显著要高;两组在病理类型上比较无差异性,在病理分级上观察组Ⅱ级占比壁对照组明显要低;从肿瘤浸润深度上看观察组深度1/2肌层以下占比显著比对照组高;肿瘤大小上比较,观察组肿瘤大于4cm的占比率显著比对照组高。结论年轻妇女宫颈癌严重影响妇女生活质量,且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其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特殊性质,充分了解掌握其特征对临床早期诊治具有重要意义,也利于宫颈癌的预防。

  • 标签: 年轻妇女宫颈癌 临床表现 病理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2例)及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病理科(10例)2009年6月至2019年2月期间诊治的32例CF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波形蛋白、CD3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CD117、S-100蛋白等的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行C-KIT、PDGFRA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是否有ALK基因重排或MDM2基因扩增。结果患者年龄范围15~63岁,平均40.8岁,男性12例,女性20例,11例发生于胃,4例发生于腹膜后,4例位于卵巢,阴囊、纵隔、头颈部各2例,胸腔、肺、肾上腺、肾脏、乙状结肠、附睾和输卵管系膜各1例。大体均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实性肿块,肿瘤最大径0.6~10.0 cm。镜下特点均为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组织内伴有钙化或沙砾体形成,纤维母细胞稀疏,间质内散在或成片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梭形细胞恒定表达波形蛋白,9.4%(3/32)病例表达CD34,而calponin、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S-100蛋白、SOX10、STAT6、β-catenin、ALK、CD117、DOG1、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均呈阴性。全部病例行FISH检测ALK均无重排,11例发生于胃、4例发生于腹膜后及1例发生于乙状结肠的病例行C-KIT、PDGFRA分子检测均未见突变,4例腹膜后病例FISH检测MDM2均无扩增。结论CFT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不同部位CFT应注意与其他良恶性梭形细胞间叶性肿瘤相鉴别。

  • 标签: 组织细胞瘤 良性纤维性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NTRK重排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及新加坡KK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从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5例手术切除标本,采用EnVision法检测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相关基因并对NTRK基因重排进行克隆性分析。结果该组5例患儿,3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从3个月到13岁,部位包括软组织(膝、胸腔、腹壁)和肾,肿瘤大小为4.5~12.5 cm。组织学检查主要呈梭形细胞肿瘤,浸润性生长,可伴有炎性细胞。免疫表型上,肿瘤细胞阳性表达Pan-TRK,分子检测均存在NTRK基因重排,包括DCTN1-NTRK1的发现。除2例目前接受靶向药物治疗,其余均为无疾病进展病例,随访时间9~29个月。结论NTRK重排间叶源性肿瘤,其肿瘤发生部位广泛,组织学图像多变。免疫组织化学Pan-TRK可以帮助诊断,NTRK基因检测确认其存在重排是诊断的金标准,对不能完整切除或有复发、转移病例建议靶向药物治疗。

  • 标签: 儿童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靶向治疗 间叶源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移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病理科1994—2017年196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随访数据,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142例、女性54例,年龄19~81岁,中位年龄61岁。肿瘤转移部位位居前三者依次为肺(31.1%,61/196)、骨(29.1%,57/196)及消化系统(19.4%,38/196)。转移灶病理类型中,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最多见(94.4%,185/196);其次为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3.6%,7/196);TFE3易位性肾细胞癌和集合管癌罕见,分别为3例和1例。在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病例中,多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波形蛋白、碳酸酐酶Ⅸ(CAⅨ)、CD10;乳头状肾细胞癌中,多表达细胞角蛋白7(CK7)、CD10、P504s;TFE3易位性肾细胞癌表达TFE3;集合管癌表达高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HCK)。结论肺转移、骨转移仍是肾癌最易发生转移的远隔部位;原发病灶切除术后5年内可能是发生转移的高危风险时间,且转移病灶首次发现时多为单发病灶。重视转移灶的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史信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CKpan、波形蛋白、CD10、CK7、TFE3、PAX2、PAX8,有助于正确诊断及判明肿瘤原发部位。

  • 标签: 肾细胞癌 肿瘤转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学习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表达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CFT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中1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27至61岁,位于臀部及四肢皮下软组织3例,胃1例。影像学显示为孤立性实性软组织肿块,界限清楚,无明显包膜,肿物内可见散在的大小不一的高密度钙化影。肉眼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结节,界限清楚,质略韧。镜检肿瘤由大量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组成,瘤细胞稀少,可见散在分布的砂砾体及钙化结节,伴较多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Vimentin,不表达CK,CD117,CD99,β-catenin,S-100,SMA等抗体。随访4例均无复发。结论CFT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还需与伴有钙化的其他间叶性病变鉴别。

  • 标签: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 病理学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性嗜铬细胞瘤(composite pheochromocytoma,CP)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CP,对5例CP的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预后进行观察,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CP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男女发病比例为4∶1,发病年龄52~68岁(平均年龄59岁,中位年龄54岁),肿瘤最大径3~4 cm(平均最大径3.6 cm,中位最大径3.5 cm);临床表现多为无明显症状的肾上腺肿块;典型的形态为两种成分组成,一种为瘤细胞呈不规则巢状排列,瘤细胞胞质细颗粒状、嗜碱性或双嗜性,核分裂象罕见;另一种为由不规则交叉束状排列的施万细胞及散在分布的神经节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示嗜铬细胞瘤弥漫表达PHOX2B(5/5)、突触素(5/5)、嗜铬粒素A(CgA,5/5),支持细胞S-100蛋白阳性(5/5),节细胞神经瘤弥漫表达S-100蛋白(5/5)、神经丝蛋白(5/5),其内神经节细胞PHOX2B、突触素、CgA弱阳性;5例均接受手术切除,预后良好,随访均无复发。结论CP较少见,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其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仔细的观察肿瘤的完整组织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HOX2B、CgA、突触素、S-100蛋白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病理学 外科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肾细胞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诊断鼻腔鼻窦上皮性恶性肿瘤(癌)病例,筛选肾细胞样腺癌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鼻腔鼻窦上皮性恶性肿瘤(癌)共计460例,其中腺癌70例,占比15.2%。鼻腔鼻窦肾细胞样腺癌仅5例,占比1.1%。其中4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6.5岁(29~52岁),临床表现主要为鼻塞、鼻出血。鼻内镜下为红色息肉样肿块。影像学显示鼻腔、筛窦肿块,伴周围结构的侵犯及骨质破坏。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腺泡状、微囊结构,间隔以丰富的毛细血管,伴出血,细胞胞质透亮,核级低,核仁不明显,部分区域肿瘤侵及骨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7、碳酸酐酶Ⅸ(CA9)、S-100蛋白、波形蛋白阳性,Ki-67阳性指数低。余肾细胞癌标志物(RCC)、CD10、PAX8、p63、平滑肌肌动蛋白(SMA)、HHF35、Calponin、CD117、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及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突触素、CHG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均未检测到EWSR1和ETV6基因重排。5例患者初诊后均手术切除,其中1例术后二次复发后再次手术切除并行辅助放疗,1例术后行放疗,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切除,1例无复发,1例复发后行放疗。随访截至2019年12月,目前5例患者均无瘤生存,一般情况可。结论原发性鼻腔鼻窦肾细胞样腺癌是低级别非肠型腺癌的一种特殊亚型,发生率低,呈惰性生物学行为,诊断思路属于排他性诊断,需与原发及转移性肿瘤的透明细胞亚型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可辅助放疗。

  • 标签: 鼻窦肿瘤 诊断, 鉴别 预后 肾细胞样腺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胎儿窘迫的胎盘病理改变及临床意义研究。方法 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66例被诊断为胎儿窘迫的产妇,结合胎儿窘迫发生时间分为两组,分别是妊娠晚期组(n=33)、分娩期组(n=33)。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病检结果,对胎儿窘迫的胎盘病理检查结果、胎盘主要病理改变情况、胎盘感染和新生儿窒息、感染的关系情况比较进行观察。结果 从胎儿窘迫胎盘病理检查中发现,有12例未见异常,有54例发现病变。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绒毛膜羊膜炎,占比为53.03%;接下来依次是间质水肿,占比为12.12%;绒毛间质纤维化,占比为10.61%;绒毛间质纤维化,占比为10.61%;其他,占比为3.03%;胎盘钙化和绒毛间血栓,占比均是1.52%。妊娠晚期组胎盘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为45.45%、间质水肿发生率为9.09%,分娩期组胎盘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为60.61%、间质水肿发生率为15.15%,妊娠晚期组胎盘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间质水肿发生率均要低于分娩期组,(p<0.05)。妊娠晚期组绒毛间质纤维化发生率为15.15%,分娩期组绒毛间质纤维化发生率为6.06%,妊娠晚期组绒毛间质纤维化发生率要高于分娩组(p<0.05)。在胎盘感染组中,新生儿窒息率为17.14%、新生儿感染率为8.57%;在对照组中,新生儿窒息率为5.26%、新生儿感染率为0.00%;胎盘感染组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感染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胎盘感染和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有着紧密联系。结论 胎儿窘迫发生和胎盘病理改变存在紧密联系,胎盘炎细胞浸润、渗出、纤维化是胎儿窘迫的病理机制之一,是增加新生儿窒息、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胎儿窘迫 胎盘病理学改变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子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于我院子宫颈小细胞癌(SCCC)患者中随机抽取19例,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研究其病理特征。结果:经过显微镜观察,19例患者均为单纯性小细胞癌,可观察到肿瘤弥漫性、浸润性生长,少数位置为团样或条索状。肿瘤细胞为卵圆形或圆形,大小均匀,体积较小,可观察到核深染,核分裂较多。经过免疫组学分析,19例患者CD56、CEA以及CK呈现出阳性表达,10例患者CgA和NSE为阳性,16例患者Syn为阳性。结论:由于SCCC同属于小细胞肿瘤,为进一步鉴别诊断还需要从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观察,保证准确检出和鉴别。

  • 标签: 子宫肿瘤 子宫颈小细胞癌 病理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机化性肺炎(organizing pneumonia,OP)作为肺组织损伤修复的一种特殊形式,病理上的定义为远端气道(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内有机化结节存在。机化结节由成纤维细胞和富于黏多糖的间质组成,边界清楚、圆滑,形如栓子般填塞于气道内,组织形态学易于识别,病理诊断OP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探寻其背后隐藏的病因。在此过程中,首选是区分隐源性OP(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OP)和继发性OP。COP的诊断必须建立在严格遵循病理诊断标准和充分的多学科讨论的基础上。继发性OP的病因探究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病理医师需仔细观察与OP伴发的各种病理改变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与临床医师充分讨论,最终寻找出能对形态学改变做出合理解释的病因。

  • 标签: 机化性肺炎 病理学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