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柏格理是一位深入到西南苗族地区的传教士、教育家。他以文字布道,创办石门坎小学,首推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实行男女同校,设置科学课程,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推广平民扫盲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主体意识和民族自觉等。他在苗族地区的教育实践彰显了他的教育精神和人性光辉,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标签: 柏格理 民族教育 苗族教育 石门坎小学
  • 简介:寻甸县苗族散居在寻甸县境内各个乡镇,多以深山为主。过去寻甸县苗族的耕作方式落后,土地经多年耕种失去自然肥力后,便迁徙他处耕种,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近年来,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寻甸苗族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因基础薄弱,仍然相对落后。当前,国家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寻甸县各级政府按照习总书记的“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讲话精神,全力搞好寻甸县苗族的精准扶贫工作。

  • 标签: 十里箐,苗族,精准扶贫,文化遗产,文艺脱贫
  • 简介:语言对比是苗族地区汉语文教学最切合实际的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只有运用语言对比教学,才能深刻理解苗汉两种语言的特点,预测苗族学生学习汉语文可能发生的偏误,并对学生表达中的偏误原因进行分析,防止语言习得的负迁移,突出教学内容的特点,分解汉语文的学习难题,运用对等的语言来学习汉语,有效提高学习汉语文的教学质量。

  • 标签: 语言对比 苗语语言特点 语言对比教学 汉语文教学质量
  • 简介:苗族蚩尤戏源于苗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有着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以古朴、灰谐、夸张、个性化的表演方式,纯正的民族素材和独特的苗族面具而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纵观苗族蚩尤戏的发展、传承历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提出对其保护与传承的思路,维护地方戏剧的文化发展环境,强化地方戏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拓展苗族蚩尤戏的发展空间。

  • 标签: 苗族 蚩尤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 简介:中国恐怕再也没有哪个民族像苗族那样喜爱银饰艺术的了,对于这一点,早在明清两代派往贵州的官吏文人们的文章中便有记录。比如清代做过云贵总督的爱必达在他的《黔南识略》中就说当地"女子银花饰首,耳垂大环,项戴银圈,以多者为富。"近些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凡是到过贵州苗族地区参加过当地的民族节日的人们也都会发现,出现在节日中的苗族群众,特别是女性,除了集染织绣工艺于一身的漂亮盛装以外,还在全身上下都戴满了工艺精湛、价值昂贵、重达数十斤的银饰品。这些女性,这些银饰,这些盛装,由四面八方的苗族村寨向节日场地汇集,人潮涌动,服色艳丽,银光闪闪,形成了人的海洋,欢乐的海洋;也形成了艺术的海洋,财

  • 标签: 古老文化 审美结合 文化现代
  • 简介:云南省昌宁县苗族服饰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盛装“十八件套”用其型、画、纹、色、意来彰显着苗族优秀的传统教育价值,用诸多方式来进行着当代教育,分析传统教育的历史延伸性和当代教育的现实贴近性,能够使我们加深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以利于更好的加强服饰主体传承的自觉性。

  • 标签: 苗族服饰 传统教育价值 当代教育方式
  • 简介:黔东南台江苗族踩鼓舞是一种具有显著女性特征的苗族舞蹈。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笔者为期一年的实地考察,不但对它的舞蹈特征,包括表现形式、风格特征、动态特征等进行了观察、体悟,还对传统的九个鼓点及与鼓点对应的传说和动作进行学习、记录。以期通过深入探析踩鼓舞的源流和形态,为未来苗族舞蹈的教材建构、教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台江苗族 踩鼓舞 源流 形态
  • 简介:摘要:湘西苗族鼓舞作为民族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至今已有千百年历史。它不仅反映了苗乡人民质朴的生活,而且舞蹈表演丰富多彩,表演形式和内涵都彰显着丰富而独特的魅力。社会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的不断演变,如今我国正处于文化转型期,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也不断地发展变化。本文将从文化背景、艺术特征,传承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为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 标签: 湘西 苗鼓 艺术形式 当代发展
  • 简介:摘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语作为中国的母语深受各地区人民所熟知,除了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也在使用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苗语是苗族人民使用的语言,是苗族文化的基础性语言,对苗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影响。在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渐引入了双语教学理念,这对苗族地区的小学语文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与意义。对此,为了更加有效的实现苗族地区小学低段语文关于苗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提出相应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同行教师。

  • 标签: 苗族地区 小学低段语文 双语教学 有效性
  • 简介:摘要:苗族是海南世居名族之一,历史悠久,由于环境闭塞,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老传统文化和民俗。海南苗族传统刺绣蜡染技艺指的是海南苗族人民在布料上进行各种装饰图案绣制和使用传统方法将布料进行蜡染加工的技艺,该技艺于2009年入选第三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图案色彩多种,构图明朗,朴实大方,造型飞舞张扬。但是经历了千年风雨,该门技艺至今,已经临近失传。海南苗族蜡染刺绣技艺急需传承与发展。

  • 标签: 海南蜡染刺绣 艺术探索 传承与发展
  • 简介:摘要:湘西苗族蜡染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湘西苗族蜡染文创产品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色、加强技术创新、建立品牌形象和拓宽销售渠道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策略。其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是发展湘西苗族蜡染文创产品的核心,突出地域特色可以提高产品的独特性,加强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品牌形象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宽销售渠道可以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研究策略,可以有效推动湘西苗族蜡染文创产品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

  • 标签: 湘西 苗族蜡染 文创产品
  • 简介:课题组从学校初一、二两个年级中抽取154名苗族学生作为样本,通过对有关数据分析和检验,课题组发现贫困地区苗族学生网络生活状况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网络生活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特点,并由此得出相关的结论,提出贫困地区苗族学生健康上网的建议。

  • 标签: 网络 贫困地区 苗族学生 上网行为
  • 简介: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跨文化比较、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针对吹枪技术的训练和比赛实践,对吹枪在民运会赛场上的技术提出质疑。认为民运会赛场上的吹枪静态立姿、跪姿打靶技术及规则有悖民间传统及现代化传播。民族民间吹枪是文化持有者适应生境的产物,在最近二三十年的社会环境变迁中,吹枪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受到挑战,活态传承遭到破坏。高校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主要场所,介入现代教育理念,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创新吹枪游戏规则和继续改良子弹是促进吹枪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实现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

  • 标签: 文化生态 活态传承 吹枪
  • 简介:跳花作为苗族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文章以六盘水市苗族跳花节节日源流为线索,在深入解析跳花节节日形态和仪式形态的基础上,认为跳花节节日内涵在于体现民族文化认同、传承民族审美趣味和表达民族文化特色。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形态 保护 传承 跳花节
  • 简介:传统村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聚的空间,它的空间格局是人们对自然与人居环境的认知方式和改造方式的直接体现。通过对苗族空间格局的外部生态空间和世俗的生活起居空间分析,剖析苗族空间格局的构成,并找出其和谐构成的原因。

  • 标签: 传统村落 空间格局 和谐 苗族
  • 简介:民歌源于生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土家族、苗族的抒怀歌、盘歌和情歌是较为典型的例证。认识民歌的思想性,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标签: 民歌 思想性 艺术特色
  • 简介: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为古代中央王朝之“化外生苗地”。若以“巫文化”论之,贵州是“巫文化圈”的中心,所谓“西南奥区”是也。巫文化体系在中原失落后,却在贵州苗族地区得以保存,实乃“礼失而求诸野”的一枚标本。明代以来官学体系在贵州苗族地区获得发展,

  • 标签: 苗族地区 传统文化变迁 贵州 教育发展 民族 文化体系
  • 简介:物质文化是指人类为满足需要而生产的物质文化产品。它既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等,也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能力,即科学、技术、工艺等。对于物质文化,我们不仅应该关注它的物质性现象,还应关注它的文化内涵,即人文特征和民族特色。本文结合黔东南苗族文化的生态特征,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来探讨。

  • 标签: 黔东南 苗族 物质文化 生态伦理
  • 简介:文章词数:361建议用时:6′难度指数:★★★精彩导读银饰是苗族女孩结婚时的必备嫁妆,没有银饰就不能结婚。银饰象征着苗族的过去和文化。佩戴银饰不仅仅是一种对祖先的纪念,更是对苗族传统文化的遵守。同样,崇尚银饰成为苗族历代不衰的族群文化标识,这也是苗族服饰文化的根本标志。

  • 标签: 银饰 苗族 传统文化 难度指数 服饰文化 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