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常情况下,早产儿出生体重普遍较低,其体重低于 1.5kg的新生儿被称为极低体重儿,导致该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胎儿在孕妇妊娠期间发生疾病或者营养不良的情况,从而导致胎儿发育不良,造成胎儿出生体重较低。为了极低体重出生后的健康,相关人员应该加强早产极低体重儿的体温管理。基于此,本研究围绕早产极低体重儿体温管理进行探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 标签: 早产 极低体重儿 体温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极低体重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100名我院中收入的极低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照实验,对所有儿童进行随机两组均分,单组内设置50名极低体重儿,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内极低体重儿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极低体重儿则选择护理风险管理操作。对两组对护士满意度和神经功能评分实行对比。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实行优良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家属中满意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0%,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极低体重儿护理 预后恢复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中采用延续性护理对预防脑瘫以及发育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30例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NICU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3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脑瘫发生率与体格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脑瘫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各能区发育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中采用延续性护理能降低脑瘫发生率,促进新生儿神经心理发育,改善新生儿预后。

  • 标签: 极低出生体重 新生儿 延续性护理 发育 脑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外营养(PN)中的脂肪乳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静脉营养(PN)超过14d的VLBWI中的PNAC病例和配对非PNAC病例临床资料(两组在胎龄、出生体重、PN持续时间和禁食时间相匹配),比较两组发生PNAC相关因素的差异。结果PNAC组(18例)生后2周内脂肪乳热卡比明显高于非PNAC组(36例),为23.0±7.3%vs15.1±4.5%,t=3.815,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总热卡比、氨基酸热卡比及糖热卡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PN应用期间脂肪乳、氨基酸及糖的累计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NAC的发生可能与应用PN前2周内脂肪乳热卡比高有关系,还需前瞻性随机双盲目对照试验以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胃肠外营养 胆汁淤积 脂肪乳 极低出生体重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暂停(AOP)的临床疗效。方法:2022年1月~2022年12月,选取贾汪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6例AOP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38例。两组患儿均予以nCPAP治疗,对照组在nCPAP治疗基础上加用氨茶碱,试验组在nCPAP治疗基础上加用枸橼酸咖啡因,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儿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显著更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显著更低(P

  • 标签: 极低出生体重 早产儿呼吸暂停 枸橼酸咖啡因 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量改进方法对降低多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的入院低体温发生率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山东省共12家参与单位NICU的VLBWI,根据2018年12月为低体温质量改进预实验阶段,分为改进前组(2018年1月至11月)和改进后组(2019年1月至12月)。主要结局指标是入院低体温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是入院体温;过程指标包括:环境(产房或手术室)温度提高至25 ℃、戴预热绒帽、塑料薄膜包裹、转运暖箱转运、记录生后10 min体温等措施的实施率。比较质量改进前后入院低体温发生率的变化情况。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过程指标实施率与入院低体温发生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 570例VLBWI,其中改进前组701例(44.6%),改进后组869例(55.4%)。质量改进后,VLBWI入院低体温发生率降低[93.7%(657/701)与75.9%(660/869),χ2=90.68,P<0.001],入院体温升高[(35.7±0.6) ℃与(36.0±0.7) ℃,t=-3.35,P=0.001]。12家单位的过程指标总体实施率与入院低体温发生率呈负相关(r=-0.81,P<0.01),且12家单位的过程指标实施率各不相同,比如环境温度提高至25 ℃的实施率>90%和<80%各6家单位,不擦干塑料薄膜包裹的实施率>90%和<80%分别为5家和7家单位等。结论规范实施质量改进方法可以有效降低VLBWI的入院低体温发生率,提高参与单位各过程指标的实施率,有望进一步降低VLBWI入院低体温发生率。

  • 标签: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低体温 发病率 重症监护病房, 新生儿 质量改进 循证医学 多中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房内呼吸支持质量改进项目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房内呼吸支持质量改进项目实施前后,即2019年1~10月(改进前组)与2020年1~12月(改进后组)VLBWI/ELBWI病例资料,比较改进前后两组患儿产房内气管插管率、生后72 h内气管插管率、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进前组85例,改进后组85例,两组胎龄分别为(29.2±1.4)周和(29.1±1.5)周,出生体重分别为(1 180±195)g和(1 186±207)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组产房内气管插管率(2.4%比32.9%)、生后72 h内气管插管率(27.1%比58.8%)、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38.8%比54.1%)、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5.9%比17.6%)均低于改进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房内呼吸支持质量改进项目可显著降低VLBWI/ELBWI产房内及生后72 h内气管插管率,且不增加短期内不良结局。

  • 标签: 呼吸支持 质量改进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婴儿,超低出生体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后首日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水平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 onset sepsis,EOS)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安市人民医院产科出生并入住新生儿科的胎龄<34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LB水平分为高ALB组、中ALB组、低ALB组;根据最终诊断分为EOS组和非EOS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围产期情况、不同ALB组间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以及ALB水平与EOS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ALB对EOS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83例,EOS组36例,非EOS组147例;高ALB组62例,中ALB组87例,低ALB组34例。EOS组母亲羊膜腔感染发生率高于非EOS组(33.3%比6.8%,P<0.001)。低ALB组患儿CRP、PCT水平高于中、高ALB组,中ALB组CRP、PCT水平高于高AL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ALB水平低于非EOS组[24.9(24.0,28.5)g/L比29.5(27.4,31.2)g/L],低蛋白血症比例高于非EOS组(52.8%比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ALB组EOS发生率高于中ALB组(55.9%比16.1%),中ALB组EOS发生率高于高ALB组(16.1%比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LB预测EO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当临界值为27.0 g/L,敏感度为69.4%,特异度为79.6%。结论孕母羊膜腔感染、生后首日ALB<27.0 g/L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EOS的风险更高。

  • 标签: 血清白蛋白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早发型败血症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前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将2018年4月20日至11月20日生后24 h内收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或苏州市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且出生体重<1 500 g、出生胎龄<35周的46例早产VLBWI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早产VLBWI基本临床资料及粪便样本,粪便样本留取时间节点为生后1周内第1、4、7日龄,之后每周留取1次,留取终点为NEC发生或出院或生后第8周(以先到者为终点),粪便样本通过16 S rDNA高通量核苷酸测序。根据有无NEC发生分为NEC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1∶1的比例匹配。分析2组粪便样本菌群的操作分类单元(OTU)组成、序列数及多样性shannon指数。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NEC组23例,其中男13例(57%),出生胎龄(29.4±1.8)周;对照组23例,其中男11例(48%),出生胎龄(29.9±1.6)周。物种丰度差异分析显示,2组厚壁菌门在7日龄均有一过性下降,对照组随日龄增加有升高趋势,而NEC组无此趋势;2组变形菌门均于7日龄升高,对照组随日龄增加丰度逐渐减低,而NEC组持续增高;NEC组菌群与对照组比较,7日龄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科丰度均低,14日龄粪杆菌属明显高,21日龄梭菌属、链球菌属均低,28日龄厚壁菌门、梭菌纲、产气荚膜梭菌均低,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3.00、43.00、45.00、80.00、74.00、76.00、19.00、8.00、36.00、25.00、25.00,均P<0.05)。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NEC组shannon指数在21、28日龄均低于对照组[2.4(1.4,3.0)比3.1(2.6,4.0),2.4(1.4,2.8)比3.9(3.3,4.2),U=67.00、12.00,P=0.027、0.001]。结论早产VLBWI在发展为NEC之前肠道菌群定植模式已改变,差异菌群的出现及菌群多样性的减低为早期识别和预防NEC发生提供可能。

  • 标签: 婴儿,早产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粪便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肠道克雷伯菌属定植与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1~12月收入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VLBWI为研究对象,收集生后第1、7、14、28、180天的粪便样本,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双端测序模式对粪便样本细菌DNA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同时记录临床信息,根据患儿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克雷伯菌属相对丰度。结果共纳入53例VLBWI,其中感染组13例(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8例、肺炎5例),对照组40例,感染发生时间为生后(19.8±1.6)d,95%CI 16.5~23.0。两组VLBWI生后第7、14、28天肠道克雷伯菌属丰度均高于第1、180天(P<0.05)。生后第14天时感染组肠道克雷伯菌属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0.66±0.38比0.37±0.40,P=0.040),其余时间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比例高于对照组(84.6%比37.5%,P<0.05),其他临床资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多样性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感染发生前VLBWI肠道克雷伯菌属丰度已明显增加,减少克雷伯菌属在肠道的定植可能有助于降低肺炎克雷伯菌临床感染。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克雷伯菌属 肠道菌群 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总结7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使用经鼻无创辅助通气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经验。相关的并发症有气压性创伤、鼻腔或咽喉部堵塞、鼻部皮肤损伤、胃肠胀气、头型异常。护理中需保持患儿安静舒适,选择合适的固定装置,保持气道通畅,保护鼻部皮肤,合理胃肠减压,同时保护好患儿头型发育。74例患儿中,65例预后良好,无肺部并发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8例,死亡1例。

  • 标签: 极低出生体重儿 无创通气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脐静脉置管的必要性。方法此次64例研究对象全部选自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期间本院早产儿,根据治疗前后顺序分为实验组(n=32)和常规组(n=32),常规组通过PICC置管进行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脐静脉置管进行治疗,将两种方式治疗后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患儿在住院时间、体重恢复时间、排胎便时间以及低血糖改善时间上,全部优于常规组,统计学均有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实验组(15.63%)低于常规组(40.63%),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低或出生体重儿应用脐静脉置管明显优于普通静脉置管,加快体重的提升,并减少不良反应,较适用于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

  • 标签: 脐静脉置管 极低出生体重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
  • 简介:目的评估极早产和/或极低出生体重对青少年时脑体积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万方和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10月20日,纳入暴露组为出生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500g、非暴露组为出生胎龄38~42周且出生体重≥2500g、队列终点(13~18岁)时使用MRI行脑体积测量的队列研究,排除出生时存在先天畸形或其他先天性疾病、随访期间存在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疾病及无法提取本文设定的测量指标(全脑、白质、灰质、小脑、海马和胼胝体的体积)的文献。采用NOS量表评价文献质量,R3.4.0软件进行Meta分析,I2检验文献异质性。结果13篇英文文献(n=1272)进入本文Meta分析,暴露组686例,非暴露组586例。13篇文献均随访不完整,9篇非暴露组与暴露组来源于同社区,3篇仅根据问卷回顾出生数据。13篇文献均描述采用1.5T场强的MRI、计算机软件自动测量体积,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队列终点年龄均一致。Meta分析结果显示,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相比,全脑(SMD=-0.66,95%CI=-0.81~-0.51)、白质(SMD=-0.51,95%CI=-0.64~-0.38)、灰质(SMD=-0.60,95%CI=-0.93~-0.28)、小脑(SMD=-0.45,95%CI=-0.64~-0.25)、海马(SMD=-0.48,95%CI=-0.73~-0.24)和胼胝体均(SMD=-0.43,95%CI=-0.63~-0.24)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脑和白质体积的Meta分析漏斗图检验未见发表偏倚。结论极早产和/或极低出生体重儿青少年岁时的脑整体体积和特定脑区域体积降低。

  • 标签: 极早产 极低出生体重 脑体积 MRI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不同护理模式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进行了浅显的分析。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30例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分为实施延续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及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再次入院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儿生长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再次入院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护理干预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价值显著,有效改善了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延续护理 极低出生体重 超低出生体重 早产儿
  • 简介:摘要:目的:脐静脉置管、PICC置管期间,探究无缝隙护理的实施效果和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评价。方法:选取极低出生体重儿38例,接收时间段介于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之间,分为2组后,具体包括:对照组、实验组,指导依据为:随机抽签法;在脐静脉置管、PICC置管干预时,对照组针对所纳入的1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开展常规护理,实验组针对所纳入的1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开展无缝隙护理,对比2组效果。结果:(1)体质量进行评估,出生时两个组别抽取新生儿无差异,P>0.05;出生后2周、出生后4周比较,实验组评估值VS对照组评估值,更高,P<0.05;(2)对并发症进行统计,在发生率方面,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的开展,在临床上效果确切,显著表现在:促进新生儿体质量增长,有效降低患儿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备较高安全价值、较高推广价值。

  • 标签: 极低出生体重儿 体质量增长 脐静脉置管 PICC置管 无缝隙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临床护理干预新生儿NICU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过程中,应用水床式鸟巢护理方案的效果。方法:纳入68例本院新生儿NICU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为讨论样本,纳入时间即2020.8-2021.8,以抽签方式分组,对比组、分析组各有新生儿34例,分别采取一般护理、水床式鸟巢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之后,分析组患儿的体重、用奶量指标均较对比组高,并发症情况明显较对比组少,P<0.05。结论:一般护理方案对新生儿NICU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实施干预期间,再联合使用水床式鸟巢护理模式,可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极低出生体重新生儿 并发症 新生儿NICU 水床式鸟巢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