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半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远期效果及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鹤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行THA治疗的43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THA组,另抽取同期接受HA治疗的43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HA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2年及3年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的86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未失访,随访时间36~48(41.25±5.24)个月。HA组手术时间短于THA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费用少于T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A组术后2、3年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组髋部疼痛发生率(18.60%,8/43)高于THA组(4.65%,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与HA在老年患者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治疗中均有各自优、缺点,与HA相比,THA的远期效果更好,更利于维持髋关节功能的长期稳定。

  • 标签: 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老年人 全髋关节置换术 半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人文关怀联合健康教育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抽取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围术期疼痛护理,97例)与观察组(针对围术期疼痛采取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103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疼痛管理行为、睡眠时间、心理状态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48 h、72 h的疼痛程度评分[(4.55±0.96)分、(3.78±0.48)分、(2.39±0.3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14±0.87)分、(4.06±1.51)分、(2.66±0.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3.99、4.77,均P < 0.05);观察组主动上报疼痛患者占比(68.90%)高于对照组(4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5,P < 0.05);观察组使用镇痛药物患者占比(56.30%)低于对照组(7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2,P < 0.05);观察组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的睡眠时间[(5.27±0.63)h、(6.54±0.72)h]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的(4.96±0.36)h、(4.96±0.3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手术当天、术后第3天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51.28±7.49)分、(42.08±9.13)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18±6.81)分、(47.28±8.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针对围术期疼痛采取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在降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改善疼痛管理行为方面更突出,且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和改善心理状态。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健康教育 疼痛管理 围手术期护理 睡眠 心理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腰部竖脊肌平面阻滞(L-ESPB)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POD)和早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择期喉罩全身麻醉下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喉罩全身麻醉,观察组全身麻醉诱导前行L-ESPB,注射0.375%罗哌卡因30 mL。术毕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4分,静脉注射地佐辛行补救镇痛。记录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拔喉罩时间,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术后4、8、12、24、48 h静息VAS评分和患者舒适度评分(BCS),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补救率、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前1 d、术后1 d、3 d、5 d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术后5 d内POD发生率,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t=-6.80、-5.23,均P < 0.05),乌拉地尔、艾司洛尔使用率明显降低(χ2=4.32、5.46,均P < 0.05)。观察组术后拔喉罩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分别为(14±2)min、(21±2)min、(2.4±0.5)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8±2)min、(26±3)min、(2.8±0.7)d(t=-6.64、-7.18、-2.51,均P < 0.05)。观察组苏醒期躁动、POD、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0%、3.3%、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26.7%、20.0%(均P <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各时点静息VAS评分明显降低(t=3.32、2.97、4.33、3.81、3.10,均P < 0.05),BCS评分均明显升高(t=9.20、8.62、5.73、5.72、6.28,均P < 0.05)。观察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补救率、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0(0,0)、10.0%、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33.3%、30.0%(Z=-3.41,χ2=4.81、5.46,均P < 0.05)。与术前1 d比较,术后1、3、5 d两组PSQI评分均升高(F=116.80、325.64,均P < 0.001),观察组术后1、3、5 d 的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7.26、-6.41、-11.17,均P < 0.001)。两组术后头晕、嗜睡、尿潴留、肺不张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L-ESPB联合喉罩全身麻醉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可降低POD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转归。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超声检查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谵妄 康复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3D打印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非陈旧性创伤性髋臼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髋臼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1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3D打印技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评估髋关节功能。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记录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老年非陈旧性创伤性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打印,三维 髋臼 髋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个性化心理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腰硬联合麻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腰硬联合麻醉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7月—2020年2月的4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将2020年2—9月的4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手术室个性化心理护理。分别于手术前、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恐惧程度及手术配合度。结果手术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精简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评分、恐惧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配合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个性化心理护理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腰硬联合麻醉患者中,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手术压力,缓解其焦虑、抑郁、恐惧感,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

  • 标签: 手术室 心理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 腰硬联合麻醉 心理状态 手术配合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意识理论指导的健康教育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疾病认知度、康复训练依从性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金华市中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80)与对照组(n=80)。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意识理论指导的健康教育,干预时间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疾病认知度、康复训练依从性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1.53±2.0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48±3.0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0,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0%)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P <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疾病认知度及康复训练依从率均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1、8.01,均P < 0.05);术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82.27±16.22)分]优于对照组[(70.48±14.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P < 0.05)。结论健康意识理论指导的健康教育能有效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及康复训练依从性,促进功能恢复,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健康教育 认知 康复护理 病人依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包括加速康复外科组(82例)和对照组(82例),分别接受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护理和常规护理干预,统计并比较两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疼痛情况、肢体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结果加速康复外科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分别为(53.12±7.64)min、(1.53±0.36)d、(7.86±2.49)h、(13.92±4.08)h、(1.27±1.26)分、(14.34±2.89)d,均显著短于、低于对照组的(64.17±7.31)min、(3.02±0.47)d、(11.85±3.48)h、(20.37±5.14)h、(4.01±1.02)分、(17.45±3.56)d(t=9.46、22.79、8.44、8.90、15.31、8.12,均P < 0.05);治疗后,加速康复外科组Barthel 指数及 Harris 积分分别为(80.27±16.85)分和(90.29±9.11)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7.28±11.54)分和(72.86±10.05)分(t=5.76、11.64,均P < 0.05);加速康复外科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76%,低于对照组的为23.17%(χ2=4.43,P < 0.05);加速康复外科组生理健康水平、独立能力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评分分别为(90.13±1.15)分、(82.19±5.04)分、(72.28±6.64)分、(69.34±4.0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2.06±3.82)分、(73.62±5.46)分、(66.81±4.73)分和(63.47±3.11)分(t=41.02、10.44、6.08、10.36,均P < 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疗效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提高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围术期 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 胃肠功能 肢体功能 生活质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联合应用3D成像及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技术儿童磁共振髋关节优化扫描方案与传统儿童磁共振髋关节扫描方案图像质量、扫描时间和临床应用情况,评估优化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随机收集经临床医生评估需要进行髋关节磁共振检查22名儿童临床资料。传统髋关节扫描方案包括:2D冠状位及轴位质子密度频率衰减反转恢复序列(proton density-spectral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PD-SPAIR)、2D冠状位T1加权序列、2D轴位T2加权序列。优化方案中应用轴位3D-PD-SPAIR加权CS序列(CS=6)优化前两个2D-SPAIR序列,其余序列保持不变。测量比较2D-PD-SPAIR和3D-PD-SPAIR序列股骨头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noise-ratios,CNR)、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不同方案扫描时间。结果2D-PD-SPAIR和3D-PD-SPAIR序列图像主观评分均达到20~22分(P>0.05),满足及符合临床诊断要求,两位医师一致性较高(kappa=0.636,P=0.002)。2D-PD-SPAIR股骨头SNR高于3D-PD-SPAIR (P=0.001)。两序列间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包含3D CS序列的优化髋关节扫描方案时间(中位时间513 s)显著低于传统2D扫描方案时间(中位时间603 s) (P<0.001)。结论将3D成像和CS技术引入儿童磁共振髋关节扫描方案不仅可以多方位展现解剖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扫描效率和成功率、改善患儿检查体验,也为进一步优化髋关节磁共振扫描方案提供可能。

  • 标签: 儿童 髋关节 磁共振成像 三维成像 压缩感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髋关节注射(hip injection, HI)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应用罗哌卡因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前镇痛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髋关节囊内骨折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ASA分级Ⅱ、Ⅲ级,BMI 18~25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HI组)和对照组(FICB组),每组30例。HI组:超声探头平行股骨颈,识别髂股韧带,将罗哌卡因注射到关节腔和转子囊之间。FICB组:超声引导下识别"山坡征",识别腹横肌、髂肌、髂筋膜,将罗哌卡因注射到髂筋膜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区域麻醉前(T0)、区域麻醉后20 min(T1)、区域麻醉后12 h(T2)、区域麻醉后24 h(T3)、区域麻醉后48 h(T4)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记录T1~T4时被动屈髋角度及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组T1~T4时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T0时(P均<0.05),FICB组T1~T4时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T0时(P均<0.05)。与FICB组比较,HI组T1~T4时运动VAS疼痛评分降低(P均<0.05),HI组T1~T4时被动屈髋角度增加(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对于髋关节囊内骨折患者术前镇痛效果优于FICB,其对于运动疼痛的镇痛效果更好。

  • 标签: 髋部骨折 术前镇痛 髋关节注射 髂筋膜间隙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术后应用信息动漫载体化阶段康复模式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在该院手术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88例,根据倾向性评分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实施信息动漫载体化阶段康复模式,比较两组对康复内容掌握程度、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生发生率。利用髋关节Harris评估系统(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对康复内容掌握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w,研究组对康复知识、康复技巧、注意事项、助行器使用及训练配合等康复内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功能、活动范围及Harris髋关节功能总分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切口裂开、泌尿感染、肺部感染、压疮、髋关节脱位及下肢静脉血栓等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髋关节术后应用信息动漫载体化阶段康复模式,强化患者对康复内容了解和掌握,提高对术后康复的配合度和依从性,促进髋关节功能快速的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信息动漫载体阶段康复模式 髋关节术后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S患者发生早期髋关节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14—2018年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连续就诊的570例A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组对照研究。伴髋关节疼痛或髋关节活动受限症状但X线无明确髋关节受累证据的患者行髋关节磁共振检查。依据影像学的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①无髋关节受累;②早期髋关节受累(X线阴性而磁共振提示髋关节受累);③晚期髋关节受累(BathAS影像学评分-髋关节评分≥2分)。研究因素包括患者人口数据、实验室数据、临床和影像学数据。与早期髋关节受累和晚期髋关节受累相关的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36例患者(41.4%)伴髋关节受累,其中146例患者(25.6%)有早期髋关节受累而90例患者(15.8%)有晚期髋关节受累。经多因素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起病年龄越晚[OR=0.80,95% CI(0.72,0.90),P<0.01]、BASMI评分更差[OR=3.06,95%CI(2.14,4.13),P<0.01]和骶髂关节炎的炎症病变更活跃[OR=1.13,95%CI(1.07,1.18),P<0.01],与发生早期髋关节受累相关。结论磁共振可发现X线检查阴性的AS早期髋关节受累;对于有可疑症状及有髋关节受累危险因素的患者,磁共振更适用于髋关节受累情况的评估。

  • 标签: 脊柱炎,强直性 早期 髋关节损害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次曝光改良Budin位X线片测量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股骨前倾角(FA)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6—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关节外科拟行保髋治疗的22例DDH患者,其中男3例、女19例,年龄(25.8±7.2)岁。患者术前均行双侧髋关节改良Budin位X线摄片及CT扫描。在改良Budin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FA值,在CT影像上分别通过Yoshioka法和Suh法测量术前FA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改良Budin位X线测量与CT扫描Yoshioka法和Suh法FA测量值的差异;分析Budin位X线片上FA测量结果与CT片上两种测量方法所测结果的相关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改良Budin位X线FA测量值进行观察者自身及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结果在改良Budin位X线片上观察者自身ICC为0.984,观察者间ICC为0.972,均有良好的一致性。改良Budin位X线片FA测量值为22.05°±12.29°,CT片上Yoshioka法和Suh法FA测量值分别为23.42°±14.64°和24.44°±14.53°,X线测量与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73、0.832, 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改良Budin位X线测量与CT片上Yoshioka法和Suh法两种测量法的测量结果间相关性好(r=0.962、0.972, P值均<0.05)。结论拟接受保髋治疗的DDH患者可以应用单次曝光改良Budin位X线片对术前股骨前倾角进行评估。

  • 标签: 髋脱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股骨前倾角 放射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血栓形成可能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12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1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2例,女259例;年龄范围65~94岁,平均年龄77.2岁。所有患者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血栓形成。术前术后都行双下肢深静脉检查。收集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血清学指标、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108例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29.92%,其中男性26例(24.07%),女性82例(75.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127,95%CI:1.134~3.989,P=0.019)、冠心病(OR:1.692,95%CI:1.056~2.713,P=0.029)、受伤至入院时间(OR=1.677,95%CI:1.037~2.712,P=0.035)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术期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168例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46.54%。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分型:(1)近端血栓2例(1.19%);(2)远端血栓143例(85.12%);(3)混合血栓23例(13.69%)。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与下肢骨折侧别的关系:(1)血栓与骨折患肢同侧84例(50.00%);(2)血栓位于骨折患者健侧19例(11.31%);(3)患者双下肢均有DVT发生65例(38.69%)。结论延迟入院>48 h,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为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前已有且术后未消失的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48.81%,术后新发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51.19%。对于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需行术前、术后多次行双下肢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血栓变化,做好防治工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诸暨市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1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术前、术后3 h和术后24 h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和炎性因子变化。结果观察组拔管时间(10.93±2.41)min和苏醒时间(17.85±3.24)min,均短于对照组的(16.29±2.73)min和(23.94±2.46)min(t=9.425、9.586,均P<0.05)。观察组MMSE评分术后3 h(25.48±1.43)分和术后24 h(26.83±1.0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3.09±1.60)分和(25.32±1.42)分(t=7.132、5.401,均P<0.05);观察组血清IL-6、IL-8和CRP水平术后3 h(28.93±3.54)ng/L、(37.92±6.73)ng/L、(18.93±3.25)mg/L和术后24 h(21.09±1.76)ng/L、(28.76±3.25)ng/L、(10.39±2.67)mg/L,均低于对照组术后3 h的(49.97±5.46)ng/L、(64.32±8.98)ng/L、(29.90±4.36)mg/L和术后24 h(34.52±3.49)ng/L、(43.65±5.61)ng/L、(18.89±2.34)mg/L(术后3 h:t=20.704、15.064、12.917,术后24 h:t=22.001、14.706、15.330,均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较单纯全身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好,且可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抑制炎性反应。

  • 标签: 麻醉,硬膜外 麻醉,全身 髋关节置换术 效果 认知功能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C反应蛋白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CT扫描三维重建模拟手术计划并预判治疗效果,分析骨盆三联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采用Bernese骨盆三联截骨术治疗的大龄儿童DDH病例共12例(19髋),其中男5例(7髋),女7例(12髋);患儿年龄(11.14±1.98)岁(范围:8岁~13.33岁);12例中左侧4例,右侧1例,双侧7例。根据Tonnis分型,Ⅰ型8髋,Ⅱ型11髋;6髋0.20≤ Reimers指数(Reimers’s indexes,RI)<0.33,为髋臼发育不良,13髋0.33≤ RI<1为半脱位。患儿术前均行骨盆-双股骨全长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进行模拟手术、制定手术计划,根据模拟手术所预期达到的矫形效果应用Bernese骨盆三联截骨术,并同期行股骨近端内翻去旋转截骨术。比较手术前后Sharp角、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CEA)、RI和骶棘韧带长度的变化;应用改良Severin分类评价术后影像学效果,应用改良McKay分级评价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19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7±33)min(范围:290~410 min);术中出血量(784±112)ml(范围:550~1 000 ml)。12例随访时间(34.84±8.39)个月(范围:16~48个月)。19髋的Sharp角由术前55°±3°改善至末次随访的36°±3°,同时CEA由-8°±14°改善至末次随访的22°±3°,Reimers指数由0.50±0.17改善至末次随访0.14±0.03,骶棘韧带模拟长度由(48.40±10.00)mm减小至术后的(41.60±10.4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9髋中的12髋Shenton线不连续,随访时均恢复连续性。根据改良Severin分类,优12髋、良4髋、可3髋,优良率84%。根据改良McKay分级,优12髋、良6髋、可1髋,优良率95%。随访时2髋存在坐骨骨不连,2例患儿存在<2 ㎝的双下肢不等长。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感染、断钉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Bernese骨盆三联截骨术治疗大龄儿童DDH短期效果良好,在CT扫描三维重建模拟手术的辅助下可以更为精确地判断手术指征、量化操作细节并直观判断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成像,三维 截骨术 儿童 髋脱位,先天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髋关节外科脱位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 Ⅲ期股骨头坏死(ONFH)的中期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髋关节外科脱位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ONFH的患者30例(32髋)。其中,ARCO ⅢA期17例,ARCO ⅢB期7例,ARCOⅢC期8例,男23例24髋,女7例8髋,患者平均年龄(27.6±3.4)岁。均采用经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ONFH病灶清除、打压植骨、自体髂骨瓣植入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术前及术后髋关节股骨头功能;以髋关节股骨头功能优良率作为疗效评定指标。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愈合良好,大转子愈合良好,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1.0±5.7)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等级评定疗效,其中优17髋,良14髋,差1髋,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为(82.1±4.6)分,显著优于术前[(53.5±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09,P<0.05)。其中1例于术后19个月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末次随访时,髋关节股骨头优良率为96.88%,与术前(15.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06,P<0.05)。结论经髋关节外科脱位打压植骨支撑术治疗ARCO Ⅲ期ONFH,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关节功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髋关节 股骨头坏死 中期 外科脱位技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反映RA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各项临床指标的特征,通过与超声滑膜炎的相关性分析,探索各指标的客观性以及不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2018年我科R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28关节超声资料,分析临床上反映疾病活动度各指标的特征,探索它们与关节超声灰阶(GS)和能量多普勒(PD)总评分的相关性。对入选患者的28关节超声进行滑膜增生GS及PD的半定量评分(0~3分)。总GS/PD评分为28个关节的总评分。在患者中探究疾病活动度复合评分及各临床指标和超声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正态分布数据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IQR)表示。相关分析采用与95%的Spearman非参数相关系数。所有统计检验均为双侧,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3例RA患者入组本研究,其中女性138例(85%),平均年龄(52±13)岁,中位病程34(24,45)个月,28个关节计数的疾病活动度(DAS28-CRP)评分、简化的疾病活动度指数(SDAI)和临床疾病活动度指数(CDAI)分别为4.2(2.4,5.4),17.9(5.7,33.3)和16.0(5.0,28.5)。在患者的关节体征中,压痛关节数(TJC)和肿胀关节数(SJC)一致的患者仅55例(33.7%)。在TJC和SJC不一致的患者中,TJC较高者89例(54.6%),而SJC较高者仅19例(11.7%)。在患者(PGA)和医生对病情的总体评价(EGA)方面,两者一致者61例(37.4%),89例(54.6%)患者的PGA大于EGA。总体上TJC、SJC、PGA、EGA、ESR、CRP与GS/PD总评分之间都呈正相关(r>0.50,P<0.01);DAS28、SDAI、CDAI与超声GS/PD总评分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59,P<0.01)。然而,与TJC相比,SJC与GS/PD的相关性更高(r=0.59/0.60,P<0.01;r=0.50/0.51,P<0.01);与PGA相比,EGA与GS/PD的相关性更高(r=0.66/0.67,P<0.01;r=0.55/0.58,P<0.01)。结论反映RA疾病活动度的各项临床指标和复合评分均与关节超声GS/PD总评分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与TJC、PGA相比,SJC、EGA、CRP和ESR与关节超声滑膜炎的相关性更高,在RA疾病活动度的评价中客观性更强,意义更大。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疾病活动度 临床指标 关节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前方入路(DAA)改良切口和经典切口的解剖特点,为术中避免股外侧皮神经(LFCN)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由蚌埠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成年国人尸体髋关节及股骨标本6具6侧,其中男2具2侧、女4具4侧,年龄48~72(61.7±8.2)岁。通过解剖标志定位的方式做DAA手术切口,切口起点均为髂前上棘最高点向下向外3 cm;DAA经典切口延长方向指向腓骨小头;改良切口将切口延长方向向经典切口外后方偏移,偏移角度为髂前上棘最高点分别与腓骨小头、股骨大粗隆顶点连线夹角的1/2。解剖显露LFCN以及所有分支:(1)观察LFCN走行及其与DAA经典切口、DAA改良切口的关系;(2)对LFCN进行分型;(3)测量DAA经典切口和改良切口与LFCN最短距离,判断LFCN与DAA经典切口和改良切口的解剖关系。结果(1)LFCN由髂前上棘内侧0.8 cm经腹股沟韧带下方走向股骨前方,LFCN走行向前、向外近乎平行于髂前上棘最高点与腓骨小头连线。DAA经典切口远端与LFCN有交叉,有直接损伤LFCN可能,延长DAA经典切口会增加损伤LFCN概率;而DAA改良切口与LFCN无交叉。(2)6侧标本LFCN分型:缝匠肌型3侧,后向型2侧,扇形型1侧。(3)LFCN与DAA改良切口最短距离为1.2~2.4(2.0±0.40)cm,与经典切口最短距离为0~1.4(0.98±0.55)cm。缝匠肌型和后向型LFCN主干及分支与DAA改良切口的最短距离均>2.0 cm;与DAA经典切口无交叉,且LFCN所有分支与DAA改良切口最短距离均>0.7 cm。扇形型LFCN与DAA经典切口有交叉,而与DAA改良切口无交叉,最短距离为1.2 cm。结论在解剖关系上,DAA改良切口比DAA经典切口距离LFCN更远,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更不易发生LFCN损伤。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直接前方入路 改良切口 股外侧皮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07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SuperPATH入路54例(SuperPATH组),男20例,女34例;年龄(64.3±9.1)岁;后外侧入路53例(后外侧组),男20例,女33例;年龄(62.2±10.6)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假体位置的外展角、外展角安全比例、前倾角、前倾角安全比例、后倾角、后倾发生率、偏心距差异、下肢长度差异,以及术后1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记录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07例患者术后影像学资料完整并均获得满意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25个月)。SuperPATH组患者假体的后倾角13.6°±9.6°和后倾发生率18.5%(10/54)均大于后外侧组3.0°±1.0°和5.7%(3/53),偏心距差异0.26(0.13,0.49)cm小于后外侧组0.38(0.13,0.70)cm,术后1周Harris评分(74.8±7.8)分高于后外侧组(72.0±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假体的外展角及其所占安全区比例、前倾角及其所占安全区比例、下肢长度差异、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出现1例脱位,手法复位后未再次出现脱位。结论微创SuperPATH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较传统后外侧入路可以获得更好的偏心距,早期髋关节功能评分更高,但该入路安放髋臼假体出现后倾比例更高。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假体 疗效比较研究 SuperPATH入路 后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翼臼杯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8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翼臼杯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10例患者的资料,男5例、女5例,年龄(73.6±8.1)岁(范围62~87岁),左、右侧各5例。髋臼严重骨缺损Paprosky分型:ⅢA型2例、ⅢB型8例。术前薄层CT数据逆向重建数字骨盆,计算机设计一体式带翼臼杯5例、分体式带翼臼杯5例,其中复合一体式垫块3例。翻修手术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臼杯放置及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评估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通过骨盆X线片测量旋转中心高度、水平位置,并评估假体稳定性。结果术中臼杯放置及固定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为(147.9±48.3)min(范围96~212 min),术中出血量为(730.4±262.6)ml(范围500~1 300 ml)。随访时间为(40.8±18.7)个月(范围16~70个月)。术前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为(28.60±8.40)分,至末次随访时提高至(83.80±6.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4,P<0.001);优4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0%(9/10)。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由术前(46.24±7.74)mm降低至(15.54±2.5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1,P<0.001);较健侧(13.81±1.48)mm轻度上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P=0.100);水平距离由术前(33.79±5.27)mm增加至(40.53±4.5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P=0.006);与健侧(38.54±3.46)m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28,P=0.232)。无一例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感染、假体脱位等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假体均未出现松动、移位、螺钉断裂等情况。结论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翼臼杯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可改善髋关节功能、重建髋臼旋转中心及维持假体早中期稳定性,早中期临床疗效良好。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髋假体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