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1 个结果
  • 简介:睡眠医学的诊断方法在睡眠疾病的诊疗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常用的诊断方法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类。客观诊断方法中,有多导睡眠图、移动式睡眠记录方法等,而主观诊断方法主要是睡眠相关的评估量表。在第五课中,王莞尔教授详细介绍了多导睡眠监测、标准多导睡眠监测、家庭睡眠呼吸暂停监测、体动仪以及常用量表的功能及应用,现在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课程的主要内容。

  • 标签: 睡眠医学 诊断方法 多导睡眠监测 睡眠呼吸暂停 睡眠疾病 睡眠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脑血管造影中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局麻下择期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右美托咪定(P—D组)、异丙酚(P组)和氟哌利多一芬太尼合剂(C组)镇静。观察并记录镇静给药前(R)、给药后5min(T1)、给药后15min(T2)、给药后30min(T3)、术后5min(T4)、术后30min(T5)等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Ramsey镇静评分及SpO2值。结果三组患者T1~T4时MAP、HR均明显低于T0时(P〈0.05);C组T2~T3时、P组T1~T3时SpO2明显低于T0(P〈0.05);三组患者T1~T3时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R时(P〈0.05)。组间比较,P—D组、P组在T1-T4时MAP和HR明显低于C组(P〈0.05),P—D组患者R~B时SpO2显著高于C组(P〈0.05)。T2-T4时P—D组患者Ramsay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C组并发症显著多于P组和P—D组(P〈0.01),C组和P组中的总干预次数明显多于P~D组(P〈0.05)。结论小剂量异丙酚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脑血管造影中镇静安全、有效。

  • 标签: 脑血管造影术 右美托咪定 异丙酚 氟芬合剂
  • 简介:目的探讨中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荧光血管造影在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开颅手术治疗56例颅内动脉瘤的经验。中共行ICG荧光血管造影145次。结果3例手术得益于ICG荧光血管造影,经及时调整动脉瘤夹的位置或切断动脉瘤顶部的细小供血血管后,获得理想疗效。中1例病人出现ICG过敏。术后复查3D-CTA或DSA检查51例,显示2例存在与血流不相关的载瘤动脉轻度狭窄,余49例结果与中ICG荧光血管造影结果一致。结论ICG荧光血管造影简便易行,具有理想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以帮助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质量,有可能成为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重要检查手段。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吲哚菁绿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影像导航下颅底骨化纤维瘤全切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影像导航、内镜辅助实施5例颅底骨化纤维瘤切除.结果术后复查肿瘤均得到全切,手术时间与传统手术相仿.结论应用影像导航辅以鼻内镜技术,颅底骨化纤维瘤可以在降低副损伤的前提下实现全切.

  • 标签: 骨化纤维瘤 颅底 影像导航 鼻窥镜 手术入路 副损伤
  • 简介:目的观察与评价单支架植入与重叠支架植入治疗椎一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VBDA病人临床资料,共28个夹层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25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5个。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3个。采用单支架技术治疗夹层动脉瘤(单支架组)13个,重叠支架技术治疗(重叠支架组)15个。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DSA显示:单支架组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2个,部分闭塞5个,无变化6个;重叠支架组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7个,部分闭塞8个。两组动脉瘤闭塞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0)。单支架组发生支架内狭窄1例;重叠支架组发生支架移位2例,短暂性脑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所有病人临床随访8-75个月,均在随访结束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其中mRS评分0分20例,1分4例。结论单纯支架植入治疗椎一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且重叠支架技术有助于更好地闭塞夹层动脉瘤。得到更满意的影像学结果。

  • 标签: 动脉瘤 夹层 椎动脉 基底动脉 血管内治疗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减压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痛性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痛性糖尿病性下肢周围神经病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行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胫后神经主干及其分支显微减压,术后分别应用丹红注射液和甲钴胺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差异。结果对照组获得50%以上和30%以上疼痛缓解率者分别占47.0%和64.7%,实验组为72.2%和94.4%;实验组腓、胫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改善5m/s以上的比例为72.2%和83.3%,优于对照组47.1%和70.6%;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改善,实验组为(6.71±1.98)分同样优于对照组(4.93±2.50)分。结论周围神经显微减压是治疗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术后辅以丹红注射液可获得更佳疗效。

  • 标签: 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下肢 显微减压手术 丹红注射液
  • 简介:1病例男,55岁、因车祸伤后意识不清3d,于2004年10月4日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昏迷,不睁眼,不发音,刺激肢体屈曲,GCS评分5分。双侧跟睑淤血,左外耳道有血性液体流出,光环试验阳性。左侧瞳孔直径4mm,右侧3mm,形状圆,对光反应均迟钝,肢肌张力弱,右侧BabinskiSign(+)。颅脑CT报告:左额颞脑挫裂伤,左颞顶硬膜下血舯,左额颞骨骨折。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标准外伤大骨瓣 引流术 治疗 环池 GCS评分
  • 简介: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microballooncompression,PMC)是介入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此项微创技术1983年由Mullan和Lichtor创造并沿用至今。它问世以来,解除了大量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痛,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 标签: 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相关并发症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疗效。方法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42例。结果成功造瘘39例,因中出血二期行脑室-腹腔分流3例。中出现心率减慢4例、造瘘口少量出血3例,术后短暂发热21例、可疑感染1例、头皮切口漏2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0.4±2.7)个月;改善36例(85.7%),无改变4例(9.5%),恶化2例(4.8%)。术后3个月复查CT或MRI显示:侧脑室缩小33例(78.8%),侧脑室无明显变化但前角间质性水肿减轻5例(11.9%),侧脑室无变化4例(9.5%)。结论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效果较好,手术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并发症少。

  • 标签: 梗阻性脑积水 神经内镜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总结11例脑瘫病人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显微手术显露L2~S1脊神经根。应用隔离电刺激仪来确定需切断的脊神经根,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11例病人术后均取得良好疗效,痉挛解除,肌张力降低,步态改善,对感觉功能影响小。9例病人经2年以上随访疗效明显,2例病人失访。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疗效较好,其优点具有解除肢体痉挛.不影响运动和感觉功能,疗效确切。

  • 标签: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治疗 痉挛性脑性瘫痪 光学显微镜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优质干预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及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解放军第102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评分;比较2组患者术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PSQI评分。结果:观察组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h、48h、72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观察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优质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轻疼痛,并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睡眠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优质护理 胃肠功能 疼痛 睡眠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脑深部电刺激(DBS)作用丘脑底核(STN)与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5年6月之前在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CNKI及VIP等数据库中DBS作用STN或GPi治疗PD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资料的筛选和提取,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个研究共613例患者,其中STN组331例,GPi组282例。Meta分析显示,STN-DBS与GPi-DBS治疗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SMD=0.36;95%CI为-0.07~0.78;P=0.10)及生活质量改善(SMD=-0.20,95%CI为-0.78~0.39;P=0.51)相似,且术后3年均效果稳定。STN组较GPi组能明显减少术后药物用量(SMD=0.37;95%CI为0.19~0.55;P〈0.0001);GPi组抑郁发生率较STN组明显减少(RR=1.71;95%CI为1.28~2.27;P=0.0003)。结论STN-DBS与GPi-DBS治疗PD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与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相似,STN-DBS能有效减少术后用药量,GPi-DBS术后抑郁发生率更低。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丘脑底核 苍白球内侧部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筋膜后颅窝重建治疗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症的手术方法。方法采取颅颈区减压、硬膜下探查松解、自体筋膜后颅窝重建,而不行空洞切开引流。结果34例随访3个月至7.5年,症状改善29例(85.3%),稳定4例(11.8%),加重1例(2.9%),无死亡。MRI复查示,脊髓空洞均缩小,枕大池重现,小脑扁桃体及延髓上升。结论颅颈区减压及自体筋膜后颅窝重建治疗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症是首选式,可获得较好疗效。

  • 标签: 自体斜方肌筋膜 后颅窝重建术 CHIARI畸形 脊髓空洞症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肿瘤电切除中使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30例膀胱侧壁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穿刺注药.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穿刺注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中麻醉药用量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有1例出现大腿内收肌群收缩反应,优良率为14/15(93%);对照组有7例出现大腿内收肌群强收缩反应,优良率为8/15(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局麻药用量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利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闭孔神经阻滞可以提高阻滞的成功率和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膀胱肿瘤 闭孔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器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对颅脑损伤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行大骨瓣减压治疗颅脑损伤86例,实施改良大骨瓣减压43例(观察组),实施传统大骨瓣减压43例(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GC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G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预后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9.53%、9.3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9.77%、27.91%;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与中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减压可显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改良大骨瓣减压术 神经功能 远期预后
  • 简介:目的:探究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在肢骨折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肢骨折患者66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比较2组负性情绪和睡眠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负性情绪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骨折患者护理中采取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既能消除负性情绪,又可改善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睡眠质量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四肢骨折 负性情绪
  • 简介:目的:观察桃红物联合华盖散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福建省地质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化痰药物及支气管扩张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桃红物汤联合华盖散进行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情况、肺功能指标以及2组治疗后的睡眠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68.42%(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以及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等指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睡眠质量评分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实施桃红物联合华盖散加减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睡眠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桃红四物汤 华盖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国内应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对冲性颅脑外伤的病例,分析此手术方式对患者颅内压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由两位工作人员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提取本研究所需的数据,用Stata14.0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双侧去骨瓣减压的有效率差值比(RD)为0.22,其95%置信区间(CI)为0.16~0.28,病死率的相对风险比(RR)为0.48,其95%CI为0.35~0.67。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能够显著性增加治疗有效率和降低术后病死率,有效改善手术治疗的预后。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术 对冲性颅脑外伤 颅内压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脑脓肿发病特点和预后,以及CT定位微创穿刺联合抗生素冲洗疗法治疗脑脓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62例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脑脓肿患者采用CT定位微创穿刺联合抗生素冲洗疗法;其余10例采用手术切除疗法。结果微创手术组治愈43例,治愈率为82.7%;6例好转,好转率为11.5%。开颅手术组治愈6例,治愈率为60.0%;3例好转,好转率为30.0%。术后6例患者死亡,开颅组和微创穿刺组各3例。结论采用CT定位微创穿刺联合抗生素冲洗治疗脑脓肿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创伤小,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脑脓肿 CT定位 微创穿刺 抗生素冲洗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比较单中心伽玛刀和射频热凝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2例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伽玛刀治疗285例(伽玛刀组),采用射频热凝治疗127例(射频热凝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术后3个月,射频热凝组的治愈率、良好率和有效率均高于伽玛刀组(P<0.05)。在超过3个月的随访中,射频热凝组的良好率均高于伽玛刀组(P<0.05),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01)。生存分析提示在长期随访阶段,射频热凝组的良好率高于伽玛刀组(P=0.001)。回归分析显示:伽玛刀组病人术后面部麻木(OR=4.43,P=0.01,95%CI:1.45~13.53)、病程≤3年(OR=2.18,P=0.04,95%CI:1.03~4.60)以及既往无手术治疗史(OR=0.55,P=0.03,95%CI:0.31~0.95)是疗效良好的正性预测因子。结论伽玛刀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无创,并发症少,而射频热凝的疗效更佳,但并发症多,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难治性 伽玛刀 射频热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