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静止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为特征。事实上,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皮脂溢和多汗是帕金森病患者两个常见的非运动症状,然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总结归纳现有的研究成果,就帕金森病皮脂溢和多汗的流行病学,两种症状与疾病的相关及其发病机制等内容作简要综述。

  • 标签: 帕金森病 皮炎 脂溢性 多汗症 综述文献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6岁,农民。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h"入院。患者2h前(2014-5-188∶30am)晨起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摔倒在地,左侧肢体不能抬起,头部未着地,不能自行站起,无意识不清,无头痛、恶心、呕吐,无发热,无视物双影,无尿便失禁,症状未见好转,遂来我院急诊,查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未见出血灶(图1A),考虑脑梗死可能,启动"溶栓流程"。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出血转化
  • 简介:目的探讨脑疝复位技术或天幕裂孔切开术对外伤后嵌顿颞叶钩回疝的救治效果。方法对56例外伤颅内血肿合并脑疝者应用脑疝复位技术或天幕裂孔切开处理嵌顿颞叶钩回疝,并与29例常规手术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脑疝复位组56例中,恢复良好25例,中残7例,重残5例,迁延性昏迷4例,死亡15例;预后较好(良好+中残)者占57.1%(32/56),死亡率为26.8%(15/56)。常规手术对照组29例中恢复良好5例,中残2例,重残5例,迁延性昏迷3例,死亡14例;预后较好(良好+中残)者占24.1%(7/29),死亡率为48.3%(14/29)。两组患者死亡率及恢复较好(良好+中残)者所占比例与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发生脑疝嵌顿时,对于单侧瞳孔散大时间在2h以上,或已经出现双侧瞳孔散大但持续时间在1h以内者,结合脑疝复位或天幕裂孔切开术,能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颞叶钩回疝 复位 天幕裂孔 切开
  • 简介:目的探讨用覆膜支架治疗创伤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覆膜支架治疗5例创伤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并于3个月后对2例患者进行DSA复查。结果5例病人均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覆膜支架治疗创伤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覆膜支架 颈内动脉
  • 简介:肥厚硬脑膜炎(hypertrophiccranialpachymeningitis,HCP)是一种以硬脑膜局限性或弥漫增厚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疾病,可累及颅底、大脑镰、小脑幕、静脉窦等多部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头痛、多颅神经损害和癫痫发作等.现报道1例经多次误诊的HCP病例,并综合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HCP的病因学、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临床上提高对本病的正确诊断率.

  • 标签: 肥厚性硬脑膜炎 多颅神经损害 慢性头痛 正确诊断率 硬脑膜 弥漫性增厚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开放式心理病房的设置、管理、病种构成、治疗方法及可行。方法:对住院病人进行分析。结果:病种构成中以焦虑症及抑郁症居多,其次为心因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样精神病、心身疾病;治疗效果理想。结论:综合医院开设开放式心理房是有效的、可行的、安全的。

  • 标签: 综合医院 开放式心理病房 设置 管理 病种构成 可行性
  • 简介:我们自1999年8月~2001年11月采用文献方法[1]链择性地治疗各种创伤颅内血肿7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治疗 颅内血肿 外伤 穿刺引流
  • 简介:目的探讨Ki-67表达水平与脑膜瘤侵袭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68例脑膜瘤病例资料,根据肿瘤侵袭与否,分为侵袭组(n=18)和非侵袭组(n=50),测定Ki-67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病人中侵袭脑膜瘤的发生率(41.7%)明显高于女性(18.2%)(P〈0.05)。不同病理等级,侵袭脑膜瘤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别(P〈0.05)。不同年龄段及病理类型,侵袭脑膜瘤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脑膜瘤侵袭或性别,与Ki-67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病理等级和Ki-67表达水平有明显相关(P〈0.05)。结论Ki-67表达水平主要与病理等级有关。在相同病理等级脑膜瘤中,Ki-67表达水平与脑膜瘤侵袭无明显相关

  • 标签: 脑膜瘤 侵袭性 KI-67抗原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孤立纤维瘤(SFT)的影像学、病理学、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例SF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手术全切除肿瘤,术后随访3年,肿瘤无复发。MRI示肿瘤T1WI多为等信号,T2WI多为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病理免疫组化染色检查:CD34(+),CD99(+),Vim(+)。结论颅内SFT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确诊需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全切除为主。

  • 标签: 孤立性纤维瘤 颅内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脑弥漫轴索损伤(DAI)的诊断标准、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62例DAI病人的l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2例DAI患者中93.55%(58/62)为交通事故致伤,6.45%(4/62)为坠落伤;按GOS标准:良好16例,中残9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20例,2例好转后放弃治疗。结论除目前的CT诊断标准外,基底池、四叠体池和环池结构不清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应成为DAI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之一;在康复期,高压氧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病人的预后与入院时GCS评分、瞳孔改变、年龄及脑出血灶部位等有关,高血糖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颅脑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诊断 治疗 高血糖
  • 简介:目的研究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的难治癫痫大鼠脑内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的情况。方法建立杏仁核电刺激点燃的难治癫痫大鼠模型,通过药物筛选用出耐药大鼠和药物敏感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blot的方法,分析比较凋亡抑制蛋白XIAP在耐药组与药物敏感组的表达。结果难治癫痫大鼠脑内XIAP的表达明显高于药物敏感组。结论癫痫大鼠脑内凋亡抑制蛋白XIAP可能参与了难治癫痫的耐药机制。

  • 标签: 癫痫 凋亡 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 点燃模型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自制猪胆散对化脓中耳炎的疗效。方法清洗外耳后保持外耳道洁净用自制猪胆散喷敷外耳道及鼓室内。结果该散剂封急性化脓中耳炎治愈率为85.7%;对慢性化脓中耳炎单纯型治愈率为45.5%。结论自制猪胆散对化脓中耳炎有很好疗效。

  • 标签: 化脓性中耳炎 自制猪胆散 疗效分析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猪胆 自制
  • 简介:创造思维是从事创造活动,进行创新活动时的思维方式,而早期教育是人类教育的起点,早期教育中应更加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本文简要介绍了创造思维的特征,早期教育对创造思维发展的影响,详细论述了如何在早期教育中培养创造思维。

  • 标签: 早期教育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造性活动 创新活动 起点
  • 简介:目的研究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颅骨修补手术的不同时间窗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7年12月行颅骨修补的持续植物状态患者223例。测评不同手术时间窗患者手术前后修订的昏迷恢复量表(revisedcomarecoveryscale,CRS-R)评分、颅内压力、血红蛋白及血白蛋白含量,分析手术前后的变化;并对不同时间窗患者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2个月内颅骨修补(早期组)患者的意识水平评分CRS-R改善最多,为提高2.3分。晚期修补组血白蛋白水平下降的最多,为(5.98±3.21)g/L;而中期修补组下降最少,为(4.53±2.66)g/L;表明3~6个月颅骨修补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血白蛋白水平影响最小。2个月内修补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最多,为(4.96±1.54)g/L;6个月以上修补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最少,为(2.51±5.34)g/L。患者颅内压均在颅骨修补后有所提高,早期组提高了(22.14±55.51)mmH2O;中期组提高的最多,为(67.13±45.30)mmH2O;晚期组压力提高的最少。晚期修补组的手术并发症最多,早期修补组与中期修补组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情稳定的持续植物状态患者应在2个月左右尽早行颅骨修补治疗,可较早改善颅骨缺损处的皮层血流动力学,改善脑脊液循环压力的分布,有利于患者意识水平的恢复和功能康复。

  • 标签: 持续性植物状态 颅骨修补 手术时间窗 并发症 意识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和社会支持的相关,为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提供合理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和整群抽样法,运用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湖北省3所三级甲等医院482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人员社会支持得分为46.10±6.36,其社会支持水平因年龄、护龄、婚姻和职称的不同而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主观社会支持与批判思维能力、科研,临床护理,人际关系,专业发展,教育、咨询及总体核心能力呈正相关(P〈0.05)。结论:护理人员的主观社会支持是影响其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增强主观支持,可提高护理人员核心能力。

  • 标签: 核心能力 社会支持 护理人员
  • 简介:痉挛斜颈是神经科较为常见且难治的一组症候群。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Scott首先应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治疗斜视后,该方法即被神经科采用治疗痉挛斜颈。但治疗剂量及方法不尽相同,副作用亦屡有报道删。因此,为了探讨A型肉毒杆菌毒素的合理应用剂量,使其既可产生良好疗效且又令副作用减少,笔者对我院2003年3月-2005年12月于门诊接受A型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的3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分析。

  • 标签: A型肉毒杆菌毒素 痉挛性斜颈 毒素治疗 临床探讨 局部注射治疗 SCOTT
  • 简介:1992年Reynolds从小鼠纹状体分离到神经干细胞(NSC),2003年Sing从脑肿瘤组织中分离到脑肿瘤干细胞(BTSC),这是神经科学领域发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次突破进展.其中NSC和BTSC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神经肿瘤学界的热门话题。本文结合笔者近年的研究,介绍两者的相似和不同点、BTSC是否起源于NSC,旨在为脑肿瘤起源细胞和分子病因研究提供新思路,为分子外科治疗寻找新靶点。

  • 标签: 肿瘤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脑肿瘤起源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遗传学
  • 简介:脑缺血耐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短暂脑缺血发作虽然使缺血性卒中危险增加,但同时可诱导神经细胞对再次缺血产生耐受。耐受的机制涉及血管因素、腺苷、兴奋氨基酸、热休克蛋白、低氧诱导因子-1、促红细胞生成素、KATP通道等。临床观察显示,TIA的持续时间、发作频度、脑梗死间隔时间以及脑梗死体积等均与耐受的发生有关。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缺血耐受性
  • 简介:目的:探讨发作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药物。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收治的18例发作睡病患者资料,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18例发作睡病的患者均有日间过度思睡(100%),1例(0.6%)存在猝倒发作,1例(0.6%)存在睡眠幻觉,1例(0.6%)存在睡眠呼吸暂停。所有患者动态脑电图及头颅MRI均未见异常。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和多次小睡实验(MultipleSleepLatencyTest,MSLT)监测显示睡眠潜伏期均≦5min,均出现2次或2次以上睡眠开始于REM睡眠。结论:不可抗拒的日间过度思睡是发作睡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PSG和MSLT检查在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发作性睡病 多导睡眠监测 临床特征分析
  • 简介:神经源高血压又称为原发性或特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全身心血管疾病.其病因至今未明,治疗效果不佳.自从Jannetta等[1,2]提出了神经源高血压的学说并认为神经源高血压是由于异常血管袢压迫延髓以来,外科治疗神经源高血压为高血压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国内外已较广泛地采用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的方法治疗神经源高血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源性高血压 延髓 解剖学 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