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合理用药以及不良反应。方法于2017年09月--2018年09月,针对接受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统计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类型,并探讨喹诺酮类药物合理应用措施。结果100例采用喹诺酮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10/100),不良反应类型包括皮肤、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毒性反应以及肝肾毒性反应等,各自占比40.00%、20.00%、20.00%、10.00%、10.00%。结论临床应用喹诺酮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容易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根据药理作用,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来提高用药的合理性,进而确保药效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还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合理应用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阿莫西林配伍用药可用于治疗合并HP感染的胃炎和胃溃疡、慢性支气管炎及其急性发作、尿路感染、心内膜炎等疾病。在用药过程中,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科学控制用药量和给药方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应用阿莫西林,积极给予对症治疗。

  • 标签: 阿莫西林 联合用药 疗效分析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自发呈报的484例药物不良发应(ADR)报告及用药趋势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ADR报告进行分类。结果:抗生素引起的ADR居首位;ADR中引起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为33.45%;ADR中60岁以上老人最多,为40.70%。结论:应加强ADR知识的宣传,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放在与治疗作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对近年来发生不良反应较高的药品予以重视,尽可能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达到用药有效安全的目的。

  • 标签: 医院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类型 给药途径 用药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克林霉素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各个科室应用克林霉素后发生不良反应的24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对其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累及器官、相关影响因素、转归情况以及合理用药的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基础资料本组24例患者男女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而20-40岁者发生不良反应较多,为41.67%,而>61岁、41-60岁、<20岁等发生率分别为8.33%、33.33%、16.67%,不良反应在各个年龄段的发生率差异显著,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因素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合并用药、给药方式、过敏史等有关。临床表现出现腹痛、呕吐、腹泻者8例;出现眼睑水肿、皮肤瘙痒、皮疹、多汗者16例。累及器官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和皮肤,少数还累及多个系统。转归情况多数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停药后症状消失或好转,且无死亡病例,无后遗症,经及时处理后,本组24例患者治愈20例(83.33%)、好转4例(16.67%)。结论患者采用克林霉素治疗后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合并用药、给药方式、过敏史,而通过对患者选择合理抗生素加以治疗,对于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尤为关键。

  • 标签: 克林霉素 不良反应 相关因素 合理用药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喜炎平注射液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喜炎平注射液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过敏反应,经治疗后不良反应症状均已消失;儿童人群与老年人群不良反应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青中年人群,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喜炎平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因素、药品质量因素、剂量因素以及配伍因素。结论影响喜炎平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较为复杂,应采取有效的策略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喜炎平注射液 临床用药 不良反应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左氧氟沙星临床治疗应用的不良反应 , 探析 合理用药 方法的实施。 方法:以回顾性资料分析法对 300 例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观察,包括有服药途径、服药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症状等,并结合观察结果针对性的采取处理措施。结果: 女性、年龄处于21-64 岁、静脉给药、服用剂量为 300 mg/d 以及联合用药下患者 应用左氧氟沙星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较高 。应用左氧氟沙星后不良反应累及主要器官组织为皮肤与附件、其次为过敏性休克以及心血管与血液系统 。300 例应用左氧氟沙星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停药后有 228 例症状消失,剩余 72 例患者停药后不良反应症状仍存在。结论: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药物后应加强对其用药安全性的观察,一旦发现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采取干预措施,使之对患者所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临床治疗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7年1月~12月间开设的西药处方400份,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用药不当引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结果共有22例(5.5%)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恶心者8例、头晕者4例、发烧者5例、水肿3例、皮肤过敏者2例。结论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有给药方法不当、配伍不当、重复用药等,因此,应合理应用西药,保障西药药剂应用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西药 合用 不良反应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硝唑在临床治疗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并提出安全用药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8月—2017年8月诊治的采用甲硝唑治疗的患者49例进行研究分析,分析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对患者进行安全用药管理,对比管理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硝唑在临床治疗中易出现较多不良反应,本次研究发生率为51.02%,对患者进行用药安全指导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为10.2%,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硝唑在临床治疗中易出现较多不良反应,需要规范临床用药,加强用药安全管理,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 标签: 甲硝唑 不良反应 安全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对我院安全用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017年上报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平台的11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相比于2016年,2017年药物不良反应上报例数有所增加,且其中新发一般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以及新发严重不良反应例数呈现出递增趋势。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抗菌药物,药物不良反应受累部分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结论针对用药不良反应事件,应强化监管力度,特别是问题突出的抗菌药物和中成药针剂,应严格落实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 安全用药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并探讨其用药管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110例监测报告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用药管理措施。结果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集中在11—20岁及61岁以上年龄段,患者的性别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O.05),th以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义(P<0.05),注射剂及口服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剂型(P<0.05),静脉滴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给药途径。皮肤及附件损害、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加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及用药管理,保证中药制剂用药安全。

  • 标签: 中药制剂 不良反应 用药措施 用药安全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并探讨其用药管理措施。方法:将我院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 110例监测报告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用药管理措施。结果: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集中在 11—20岁及 61岁以上年龄段,患者的性别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性( P>O.05), th以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义( P<0.05),注射剂及口服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剂型( P<0.05),静脉滴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给药途径。皮肤及附件损害、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上应加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及用药管理,保证中药制剂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用药措施;用药安全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and explore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Methods: 110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monitored and repor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au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dica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age group of 11-20 years and over 61 years ol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xes of patients (P > O.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ithin t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time periods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injection and oral prepa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dosage forms (P < 0.05) Higher than other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The incidence of skin and accessory damage, digestive system adverse reac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organs or systems involved (P < 0.05). Conclus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and administration of adverse reactions.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和特点,加强老年人用药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发病原因。研究老年人合理用药干预。结果根据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病原因,为其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结论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有具体的特点,通过针对性用药干预措施,有助于老年患者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老年患者 药物不良反应 特点 用药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输血前给予预防性药物对输血时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输血的148例输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输血前不采用预防性用药,观察组则给予预防性用药,然后对比统计两组输血者在输血时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输血者有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对照组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输血者有1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9%,两组输血者不良反应率差异并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前对输血者给予预防性用药对输血者发生不良反应并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预防性用药 不良影响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药学服务减少中药用药不良反应的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90例内科慢性病患者,数字表法分组,常规的中药应用组采用常规的中药治疗,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组采用中药应用+临床药学干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满意程度;内科慢性病患者对中药机制的认知、用药的依从性、中药不良反应认知;药学干预前后证候积分和生存质量积分;中药使用不良反应。结果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组的满意度100.00%,高于常规的中药应用组的80.00%,P<0.05。药学干预前两组证候积分和生存质量积分接近,P>0.05;干预后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组证候积分和生存质量积分的改善幅度更大,P<0.05。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组内科慢性病患者对中药机制的认知、用药的依从性、中药不良反应认知更好,P<0.05。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组中药使用不良反应更少,P<0.05。结论内科慢性病患者实施中药应用和临床药学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并提高其对中药的认知并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临床药学服务 中药用药 不良反应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由临床上使用左氧氟沙星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研究,并且分析在临床上合理应用药物进行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分析2014年6月—2015年3月入住我院的60例使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的患者的治疗资料,对比、统计60例患者的用药情况。结果由统计结果得出,6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几率较高的是六十岁以上的女性,并且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与治疗,用药剂量要超过380mg/天。用药患者中,不良反应主要有在发生不良反应的所有患者中,皮肤及附件33例(55%),消化系统8例(13.3%),神经系统8例(13.3%),心血管系统7例(11.7%),过敏性休克4例(6.7%)。治疗后转归情况50例患者在停药以后症状减轻或消失,10例患者情况较为严重,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维生素C等药物,针对各个系统的病症给予对症治疗,治愈7例,3例好转。结论临床应用左氧氟沙星能够引起全身各系统、器官的相应不良反应,在性别、年龄、用药途径上具有特殊性,并且剂量上应当有所控制,均需要格外注意,避免或者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得用药有效、对症、安全、合理。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 2018年 12月到 2019年 12月期间收治的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产生不良反应的 80例患者,对其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不良反应患者女性占比高于男性,年龄在 21-60岁之间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每日在 400mg以上的患者高于 400mg及以下的患者,静脉滴注给药患者高于其他方式给药患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良反应涉及过敏性休克、皮肤及附件、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及其他。结论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累及器官较多,且患者性别、年龄、用药量、给药方式等均是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产生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致临床不良反应用药分析。方法查阅2000年以来《中国药学文摘》有关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道,其中接受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并且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452例。按使用类型分为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对比(1)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不良反应构成比。(2)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累及不良反应的类型。结果(1)本次研究中发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452例,其中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不良反应构成比分别为67.7%、22.1%、10.2%,可以看出见左氧氟沙星引起不良反应占首位。(2)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累及不良反应的类型中以皮肤、光毒性反应最多,其次为胃肠道反应,经检验三组比较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喹诺酮类药物中以左氧氟沙星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率最高,在不良反应的类型中以皮肤、光毒性反应最多。

  • 标签: 喹诺酮 不良反应 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