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针对二维电缆敷设设计中电缆间隔无法控制,通道内电缆分布情况无法查询等问题,通过运用三维工厂设计系统 (PDMS)进行三维电缆敷设设计。以国外某 660MW燃煤电站工程为例,利用 PDMS对设备精确定位,应用最优路径算法,设计出最优的电缆路径走向,对通道内敷设的电缆进行实时查询及反向查询,实现了精细化设计。

  • 标签: 三维工厂设计系统 电缆敷设 间隔控制
  • 简介:目的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86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86例VSD患者中84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7.67%,2例封堵不成功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封堵伞 超声心动图 微创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10例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手术,探讨全胸腔镜技术在房间隔缺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从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用全胸腔镜行房间隔缺损边边缝合术7例,3例心包补片。体外循环时间113-230min(178.3±33.6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0~89min(71.1±13.25min),手术时间234-323min(282±32.84min),机械通气时间180~255min(215±24.83min),ICU停留时间19~55h(32.9±13.61h),胸腔引流30-120ml(80±42.07)结果:全组无死亡发生,1例右下肢坏死。随访3个月无近期死亡,复查心脏彩超示:无残余漏。结论: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在治疗房间隔缺损心脏痛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切口小而美观,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电视胸腔镜 微创心脏手术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
  • 简介:摘要根据国网十八项反措要求,变电站220kV及以上间隔需拆除操作箱防跳,使用断路器本体防跳,而在旧间隔改造时,常常遇到没有使用断路器防跳的旧间隔,本文旨在讨论在增加断路器防跳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术前的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呼吸功能锻炼、IABP护理、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的气道护理、引流管护理、皮肤护理、肺部体疗和饮食护理。通过精心全面的护理措施,本例患者成功进行手术治疗,心功能稳定,最终治愈出院。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护理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术前病例选择,术中监测及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28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确定适合封堵术,并进一步术中监测和术后随访。结果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3d和1mo、3mo,封堵器的位置和形态正常,无残余分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术成功率为100%。结论TTE对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ASD的术前病例选择,指导选择封堵器型号,术中监测及术后观察有无残余分流,评价疗效有着重要的价值。

  • 标签: 先天性心脏血管病 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封堵术
  • 简介:摘要对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糖尿病患者急诊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室间隔穿孔修补、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IABP的护理、严格控制血糖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糖尿病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发生心律失常的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对79例VSD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单纯型50例,膨出瘤型28例,肌部VSD1例。选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2例,Sideris钮扣闭合装置16例,AmplatzerPDA封堵器45例,Amplatzer偏心型膜周部封堵器11例,Amplatzer肌部VSD封堵器1例。结果79例患者75例封堵成功(94.9%)。术后新出现心律失常31例(41.3%),其中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7例(22.7%),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4%),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8%),室性早搏3例(4%),间歇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2.7%)。1例患者术前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第4天心电图表现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伴发阿—斯综合征。经紧急开胸心脏挤压,气管插管,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复苏成功,出院时患者心电图恢复至术前状态。其余25例束支传导阻滞,其中5例应用强的松30mg/日,一周后仅有2例存在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存在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室性早搏,2例为一过性,1例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出院时室性早搏仍有591次/24小时。结论经导管封堵VSD,出现心律失常达41.3%,但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是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心导管插入术 心律失常
  • 简介: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是先天性心脏病中较常见的疾病,在儿童中尤为多见。近年来,国外已用气囊漂浮导管测定VSD肺、体循环血量比值和肺血管阻力,国内尚未见报道。但国内已开展在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根治不能自愈的VSD。现就其术后的重症监护(ICU)总结如下。

  • 标签: 术后重症监护 肺动脉高压 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 气囊漂浮导管 肺血管阻力
  • 简介:间隔缺损的发病率在小儿各类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中占第一位[1],目前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已取得显著效果,但体重低于5kg的低体重婴儿的术后康复不及正常体重婴儿.2000年6月至2002年6月,本院手术治疗5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病死率仅为2.09%.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低体重 婴儿 围术期护理 手术治疗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 简介:对破片侵彻多层间隔铝靶进行了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破片在不同速度、不同侵彻角时破片的侵彻深度,在此基础上利用拟合的方式建立了计算公式,并将数值模拟结果和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者吻合较好,所建立的计算公式可靠。

  • 标签: 侵彻 数值模拟 计算公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手术中减少手术输血对患儿输血量、安全性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新乡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患儿72例,男38例,女34例;年龄4~1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减少输血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减少输血组:(1)麻醉后根据血压情况经中心静脉缓慢放血5 mL/kg,储存入专用枸橼酸抗凝储血袋置4 ℃恒温冰箱中保存;(2)从切皮开始严密止血,锯开胸骨止血后,全身肝素化,回收创面出血,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3)尽量缩短体外循环管路,术中红细胞比容(Hct)在0.18~0.20以上不输注红细胞,停体外循环后,回输膜肺及管道余血;(4)术中足量使用抗纤溶药物,鱼精蛋白中和后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回收血液;(5)应用止血药物和止血材料;(6)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后控制血压在适当水平,避免血压过高引起出血,避免盲目补液,减少不必要的血液稀释;(7)术后早期鼓励患儿下床活动,改善患儿胃肠道活动,以达增强营养的目的。对照组:(1)不常规术前预备自体血;(2)主动脉插管前全身肝素化;(3)常规体外循环装置;(4)ICU常规治疗。对2组患儿一般情况、红细胞输注率、平均红细胞用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脱离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肺部感染率、二次气管插管率、二次手术率、转中胶体渗透压(COP)及转中、术前、术后、出院时血红蛋白量、Hct等进行比较。结果72例患儿均顺利康复出院,减少输血组红细胞输注率为22.22%(8/36例),对照组红细胞输注率为83.33%(30/3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2,P<0.05)。减少输血组红细胞用量为(1.56±0.68) U,对照组红细胞用量为(4.26±1.12) U,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P<0.05)。减少输血组术后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8、2.35、2.22,均P<0.05)。2组手术时间、ICU停留时间、脱离呼吸机时间、出院时血红蛋白量、出院时H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0.85、0.85、0.72,均P>0.05)。2组肺部感染率、二次气管插管率、二次手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56.36、55.33、55.33,均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患儿手术中采用减少手术输血安全可行,且有助于减少室间隔缺损患儿围术期血液用品数量,节约住院费用,减少输血并发症。

  • 标签: 室间隔缺损 围术期 减少输血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半导体制造设备的保养策略优化和维修间隔决策问题。通过分析定期保养、状态基于保养、使用基于保养等不同保养策略的优缺点,指出未来保养策略需要在运用设备状态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制定。在维修间隔决策方面,提出了综合考虑设备状态、重要性、历史维修数据等因素,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的策略。这些科学化的保养与维修决策对于提高半导体制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半导体制造设备 保养策略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铁性贫血治疗中应用间隔补铁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4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42例观察组和42例对照组。对照组为连续补铁治疗,观察组为间隔补铁治疗,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疗效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间隔补铁法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较好,不良反应更少,有应用价值。

  • 标签: 缺铁性贫血 间隔补铁法 效果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智能变电站数据传输方式、采样、跳闸模式较之传统变电站具有较大差异,对检修工作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文章提出了适用于智能变电站分间隔停电检修的二次安措思路以及手段,希望为智能变电站分间隔停电检修效率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智能站 分间隔停电 检修 二次安措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单纯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患儿30名,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在TEE或TTE引导下经皮置入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并即刻通过超声评估封堵治疗效果。术后定期返院复查随访。结果 本组男性患儿18 例,女性患儿12 例,患儿平均年龄(2.8±1.1)岁,平均体重(14.1±3.1)Kg,平均室间隔缺损直径(3.2±0.8)mm。30例患儿中,8例患儿在经胸超声引导下完成,22例患儿在食道超声引导下完成,所有患儿经皮介入封堵均成功完成,无中转经胸小切口封堵或开胸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修补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33.7±7.8)min,平均住院时间:(4.0±0.7)天。所有患儿均接受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7±5.4)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心包积液、瓣膜返流、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在疗效相同的前提下,避免了X线对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损伤,安全有效,有广阔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超声引导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