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影响早产儿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临床对BPD的治疗方法有限且疗效不佳,寻找BPD新的防治方案迫在眉睫。近些年,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发现充质干细胞移植对BPD有一定疗效,极可能成为治疗BPD新的有效手段。此文从基础和临床研究两个层面总结充质干细胞对BPD防治作用,并对其远景进行展望。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婴儿,早产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因高发病率及高病死率,肺癌的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患者总数的4/5,其中在3%~7%的患者中发现了棘皮动物微管结合蛋白4(EML4)与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的融合,其治疗方式主要为靶向治疗。已知的ALK融合阳性NSCLC应用的靶向药物已经研究到了四代,为患者提供了多种用药选择,尤其是四代药物TPX-0131及NUV-655的研究为三代靶向药物耐药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目前国内也正在研发新型国产抑制剂,将为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提供新的用药选择。文章对其靶向治疗及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靶向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靶向治疗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伤及胶质瘢痕,使神经细胞在微环境中出现再生障碍,导致治疗困难。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向分化、自我更新能力、参与免疫调节等功能,可用于治疗脊髓损伤,但存在不易通过血脊屏障、高致瘤性等缺点。MSCs外泌体是由MSCs分泌的纳米级外囊泡,包裹多种活性物质,在脊髓损伤研究中具有极强的神经修复作用,且具有易通透性、稳定性及低致瘤等优点,弥补了MSCs治疗的缺点,有望替代MSCs用于治疗脊髓损伤。笔者对MSCs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脊髓损伤 外泌体 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充质干细胞(HUC-MSCs)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住院行HUC-MSCs移植治疗的15例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移植前及移植后10年时空腹血糖、HbA1C、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空腹C肽、胰岛素使用剂量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结果移植后,发现1例患者(6.67%)合并肿瘤(乳腺癌),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均在1周后因低血糖频发而出现日胰岛素总量减少,半年后有4例(26.67%)停用胰岛素治疗,其中1例(6.67%)至今未使用胰岛素且GADA转阴,剩余3例(20.00%)均在移植后3~5年内再次使用胰岛素,但是日胰岛素总量较移植前显著减少[(18.00±1.00)U对(29.00±1.73)U, P<0.01]。未停用胰岛素的11例(73.33%)患者日胰岛素总量亦较移植前显著减少[(18.09±0.83)U对(29.64±0.89)U, P<0.01]。所有患者移植后的MAGE较移植前明显减少[(6.14±0.25)mmol/L对(9.72±0.32)mmol/L, P<0.01],空腹C肽水平较移植前明显改善[(0.91±0.03)nmol/L对(0.11±0.01)nmol/L, P<0.01]。而移植前后空腹血糖、HbA1C无明显差异。结论HUC-MSCs能更好地恢复胰岛细胞分泌功能,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血糖波动,对1型糖尿病可能具有远期疗效,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有望成为治疗1型糖尿病的一种有效策略。

  • 标签: 干细胞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糖尿病,1型 远期疗效
  • 简介:摘要干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自我再生的多能细胞,具有分化成任何细胞类型或组织的潜能,在再生医学的细胞治疗中有巨大潜力。其中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干细胞所有的共性,并且易于获得,具有稳定的生物学特征,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干细胞充质干细胞可来源于骨髓、脂肪组织、脐带等。但是,在应用这种细胞治疗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挑战如干细胞的移植率低、存活率低等一些问题需要克服。有研究发现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受到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其受体结合后激活的氧化应激、释放的炎症因子所形成的微环境的影响。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就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激活的p38蛋白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对充质干细胞活力以及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 凋亡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
  • 简介:摘要在急性和慢性肺部疾病中,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和异常修复过程可导致肺组织的不可逆损伤,进而导致肺功能下降甚至衰竭,从而导致患者死亡。充质干细胞(MSCs)及其衍生物因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特性,在肺部疾病的细胞和无细胞疗法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并正进入临床转化阶段,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争议。MSCs及其衍生物的雾化给药为肺部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一些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中,有证据表明雾化MSCs及其衍生物的给药方式是安全且有效的,这种方法可能是治疗各种复杂肺部疾病的最佳解决方案。然而在将该方法应用于临床之前,应进一步研究各种给药策略及其与不同雾化装置的兼容性。本文就MSCs及其衍生物雾化治疗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细胞外囊泡 雾化治疗 肺部疾病
  • 简介:摘要脂肪来源充质干细胞( ASCs)是一种多能成体干细胞,因安全、含量丰富、易于获取等优点而有望成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BTE)种子细胞。然而,相较于骨髓充质干细胞,A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有限,往往需要进一步诱导。该文从优化支架、添加生物活性因子或促成骨药物、非编码RNA调控和物理刺激几个方面,对促进ASCs成骨分化的诱导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BTE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脂肪组织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诱导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糖尿病膀胱功能障碍(DBD)是糖尿病常见的下尿路并发症。近年来,充质干细胞(MSC)在DBD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MSC可以迁移到受损的膀胱组织,分化为尿路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细胞等,通过旁分泌效应,促进膀胱组织修复和再生。此外,MSC还通过免疫调节、改善氧化应激和调控血糖等多种途径,干预DBD的病理过程,逆转疾病进展,恢复部分膀胱功能。目前,MSC治疗DBD局限于临床前的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与应用尚需进一步研究,其有望成为治疗DBD的新方式。

  • 标签: 糖尿病并发症 膀胱 间质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对人骨髓充质干细胞(h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Binding DB寻找DPA潜在的作用靶点,利用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Gene ontology(GO)富集DPA靶点调控通路及生物学过程。在hBMSCs诱导成软骨分化中添加DPA,培养15 d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n=3),比较DPA组与CON组软骨分化关键基因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和聚蛋白聚糖(ACAN) mRNA的表达量。培养21 d后用鬼笔环肽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骨架和ACAN蛋白分布(n=10),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差异。结果DPA具有16个潜在作用靶点,这些靶点可能参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和脂质代谢相关生物学过程。分化中的软骨细胞,SOX9和ACAN的mRNA表达DPA组均高于CON组(1.965±0.118比1.002±0.041,q=9.974,P<0.01)和(1.216±0.018比1.000±0.018,q=3.057,P<0.05)。细胞骨架重建DPA组低于CON组(9.682±0.762比21.450±1.653,t=6.466,P<0.01);而ACAN蛋白积累DPA组高于CON组(12.510±1.215比9.539±0.746,t=2.087,P<0.05)。结论DPA促进hBMSCs成软骨细胞分化。

  • 标签: 软骨细胞分化 二十二碳五烯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 软骨再生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诊断的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的组织细胞增生症(ALK+H)患儿1例的临床资料。该患儿为4个月29天龄男童,自出生1周起出现全身多发结节,皮肤结节病检提示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免疫组织化学提示ALK(+)、CD1a(-)、CD163(+),诊断为ALK+H,该病临床十分罕见。既往报道的病例多以软组织结节或以血小板减少伴贫血为主。该患儿除全身多发结节外,还伴血小板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肝功能异常等表现,与既往报道有所不同,可作为该疾病数据库的补充。

  • 标签: 组织细胞增生症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儿童
  • 简介:摘要肝衰竭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造成肝细胞大量坏死,超过肝脏的自我修复能力,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肝移植是肝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存在供肝不足、费用高昂等弊端。充质干细胞在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已得到证实,但其应用也受到一定限制,基于干细胞的无细胞疗法,尤其是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现就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肝衰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肝衰竭
  • 简介:摘要外泌体能够通过运送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等多种活性物质介导细胞的相互作用。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外泌体能够通过其携带的活性物质发挥促进肝脏修复再生、抑制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调控肿瘤进展等重要作用,为临床肝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现就MSCs来源外泌体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疾病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生物学特性 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光动力对人脂肪充质干细胞(ADSC)的增殖、调节及分泌功能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以期为慢性创面的修复探索新方法。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21年2—4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行皮肤外科手术的10例患者(5例男性、5例女性,23~47岁)捐献的术后废弃脂肪组织,提取细胞并鉴定表型。取3批ADSC,各批细胞均分为仅行常规培养的正常对照组,行海姆泊芬处理后常规培养的单纯光敏剂组,行红光照射处理后常规培养的单纯光照组,行海姆泊芬和红光照射处理后再常规培养的光敏剂+光照组,样本数均为3。第1和2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24 h,分别采用脱氧尿嘧啶核苷染色法检测ADSC增殖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与ADSC共培养的HaCaT细胞迁移比例;第3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7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DSC的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取ADSC分为光动力后0 min组、光动力后15 min组、光动力后30 min组、光动力后60 min组,每组3孔,分别于行光动力处理后相应时间点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并计算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p70 S6K)/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 S6K)比值。取2批ADSC,各批细胞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光动力组及光动力+雷帕霉素组,每组3孔,并行相应处理。第1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15 min,同前检测并计算p-mTOR/mTOR、p-p70 S6K/p70 S6K比值;第2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7 d,同前检测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果培养12 d后,细胞鉴定为ADSC。处理完成后培养24 h,单纯光敏剂组和单纯光照组ADSC增殖水平[分别为(4.0±1.0)%、(4.1±0.4)%]和HaCaT细胞迁移比例(分别为1.17±0.14、1.13±0.12)均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7±0.6)%、1.00±0.16]相近(P>0.05),且均明显低于光敏剂+光照组[分别为(34.2±7.0)%、2.55±0.13,P<0.01]。处理完成后培养7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光敏剂组ADSC的Ⅲ型胶原表达增加(P<0.05),单纯光照组ADSC的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与单纯光敏剂组和单纯光照组相比,光敏剂+光照组ADSC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与光动力后0 min组相比,光动力后15 min组ADSC的p-mTOR/mTOR与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增加(P<0.01),光动力后30 min组、光动力后60 min组ADSC的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增加(P<0.01)。处理完成后培养15 min,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光动力组ADSC的p-mTOR/mTOR与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单纯光动力组相比,光动力+雷帕霉素组ADSC的p-mTOR/mTOR与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减少(P<0.05)。处理完成后培养7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光动力组ADSC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与单纯光动力组相比,光动力+雷帕霉素组ADSC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低剂量光动力可以促进ADSC的增殖、提高ADSC调节HaCaT细胞迁移的能力,并通过快速激活mTOR信号通路增强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分泌。

  • 标签: 光化学疗法 细胞增殖 细胞外基质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成体干细胞,在肺部疾病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随着对其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在充质干细胞与其条件培养基的作用对比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充质干细胞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其条件培养基产生的,因此条件培养基中的重要成分外泌体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常见肺部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希望为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肺部疾病中的治疗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肺部疾病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WNT2B对人骨髓充质干细胞(h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hMSCs分离自临床髂骨植骨手术中剩余的松质骨的骨髓,采用慢病毒载体在hMSCs中过表达WNT2B基因(实验组),以空慢病毒载体作为对照(对照组),部分实验将未经处理的hMSCs作为空白对照。检测hMSCs的增殖和干性特征变化,并将hMSCs进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后检测其碱性磷酸酶活性、以茜素红染色定量检测其矿化能力。计量数据组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者Mann-Whitney检验。结果在hMSCs成骨分化早期WNT2B的表达水平即发生明显变化,过表达WNT2B可以提高β-catenin的表达水平,促进hMSCs的增殖、维持其干性。实验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茜素红染色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40±0.01比0.36±0.01,t=4.899,P<0.01;0.92±0.02比0.53±0.01,t=34.249,P<0.01)。结论WNT2B可以体外促进hMSCs的增殖、维持其干性、并抑制h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 标签: WNT信号通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增殖 基因过表达
  • 简介:摘要充质干细胞(MSCs)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免疫性及炎症性疾病,对炎症性肠病(IBD),尤其克罗恩病复杂肛瘘的临床治疗结果令人振奋。目前MSCs的临床前研究备受关注,大量的研究致力于提高MSCs的疗效。其中,通过使用细胞因子、药物、改变培养基等方法在体外预先处理MSCs以增强其疗效的策略——预处理MSCs的策略已经在包括IBD在内的众多疾病中被证实有效。本文主要就这一策略在IBD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间充质干细胞 预处理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带充质干细胞(ucMSC)外泌体对急性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用超高速离心法提取ucMSC外泌体,经透射电镜观察、Western印迹检测外泌体表面标志物CD63和TSG101和粒径分析鉴定外泌体。体外培养3~5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分别用含0(阴性对照组)、1、2 μg/ml外泌体的高糖DMEM培养基孵育24 h(分别为1、2 μg/ml组),CCK8法检测ucMSC外泌体对HSF增殖活力的影响。取24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构建全层皮肤损伤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等分为ucMSC外泌体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距创缘约1 mm处等距皮下多点注射ucMSC外泌体悬液或PBS。术后第0、4、7、10、14天观察两组小鼠创面并计算创面残余面积百分比,术后第7、14天取创面组织后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结构变化。术后第14天收集两组小鼠创面皮肤组织,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Ⅰ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非配对t检验。结果透射电镜下,ucMSC外泌体呈椭圆形,直径约100 nm;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ucMSC外泌体表面蛋白CD63、TSG101表达阳性;粒径分析显示,96.2% ucMSC外泌体直径30 ~ 150 nm。CCK8法检测显示,外泌体1 μg/ml组和2 μg/ml组HSF相对活力(0.97 ± 0.05、1.08 ± 0.07)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0.71 ± 0.04),t值分别为2.00、7.05,均P<0.05,且2 μg/ml组HSF相对活力显著高于1 μg/ml组,t = 5.09,P<0.05。术后第4、7、10、14天,ucMSC外泌体组创面残余面积百分比均显著低于PBS组(均P<0.05)。HE和Masson染色显示,与PBS组相比,ucMSC外泌体组小鼠创面新生皮肤组织中毛囊、腺体以及肉芽组织更丰富且有新生血管形成,胶原排列也更整齐。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实验显示,ucMSC外泌体组Ⅰ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PBS组(均P<0.01)。结论皮下注射ucMSC外泌体可以促进小鼠急性皮肤创面愈合,可能与ucMSC外泌体促进小鼠创面组织中细胞外基质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合成及促进HSF增殖有关。

  • 标签: 伤口愈合 间质干细胞 脐带 外泌体 成纤维细胞 胶原Ⅰ型 纤连蛋白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 简介:目的: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及分析,探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新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整理分析。结果:36例患者在治疗后,睡眠、饮食、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的缓解。结论:间质干细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免疫调节、阻滞免疫炎性组织释放以及减轻组织损伤的作用。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强直性脊柱炎 治疗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髓充质干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变化。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髓充质干细胞和健康女眭骨髓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并传代。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子表型鉴定,确定培养的细胞为骨髓充质干细胞。比较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髓充质干细胞(OP—hBMSCs)与健康人群骨髓充质干细胞(hBMSCs)的生物特征。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etion,RT—PCR)比较OP—hBMSCs与hBMSCs中Notch信号通路关键分子(Notchl、Jaggedl、HeM)的表达水平(n=4)。明确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人骨髓充质干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健康女性相比较,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髓充质干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是减弱的(P〈10.01)。结论:Notch信号通路可能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Notch信号通路可能成为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新靶点。

  • 标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NOTCH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