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7 个结果
  • 简介: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人民法院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法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我国,从古至今,对执法的“刚性”向来是用“山”这一隐喻加以表达的。于是,就有了形容司法公正无颇以及法官刚正不阿的“执法如山”等话语。这种观念深深地嵌入我国的法律文化之中。尽管法制的时空发生了变化,但与“执法如山”观念一脉相承的严格依照制定法调整社会生活的治理方式并未有根本性的变化。

  • 标签: 公正司法 执法 和谐观念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和谐社会 实践
  • 简介:知识产权文化是知识产权制度顺利运行,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分析文化缺失导致的制度运行不畅,认为由于对知识产权认知不足,抵触情绪弥散和自利侵权心理,在制度领域存在实效不足的现象,司法纠纷数量上涨,立法立场观点对峙,违法行为频发和地方保护干预执法的现象.鉴于知识产权文化对于知识产权制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的积极功能,我国文化建设应当合乎情势,中西融合,政府主导,提炼中国特色的尊重创新、尊重权利的知识产权文化观念形成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知识产权文化宣传教育制度体系.

  • 标签: 观念 文化 知识产权
  • 简介:刚刚生效的《物权法》在《民法通则》及《合同法》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吸纳了观念交付理论,并明确规定了观念交付制度,学术争鸣性质的观念交付由此转变为有立法支持的现实法律制度。观念交付是我国物权变动公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念交付与现实交付、拟制交付之间存在诸多区别,它经历了相对独立的生成路径,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明确的法律构成。物权形式主义理论是观念交付制度的法理基础,观念交付制度秉持效率优先兼顾安全的法价值理念。

  • 标签: 观念交付 简易交付 指示交付 占有改定 现实交付
  • 简介:西方法治文化是将民主理念实践化、操作化的重要保障。对法治文化可以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讨论,本文试图揭橥西方法治文化价值的哲学观念内核。哲学是文化的内核,自然亦是法治文化的内核。法治文化的核心是法治,法治的内容是民主,民主是个人自由和正义价值的政治表达形式。个人自由与正义及其辩证统一构成法治文化的根本价值。法治文化及其价值发轫和实行于西方,有其哲学观念理据。这些哲学观念就是“界限意识”、有的本体论、原子论宇宙观、“爱洛斯”与“逻各斯”统一传统以及启蒙思维方式。

  • 标签: 法治文化价值 界限意识 有的本体论 原子论宇宙观 启蒙思维方式
  • 简介:我国法观念的基本现状及分析陈云生法观念是整体社会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法观念分为个人的法观念和社会的法观念两个层次。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都包括对法的本质、来源、性能及作用的看法;对理解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

  • 标签: 法观念 法律制度 基本现状 行政执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家权力机关
  • 简介:转变刑法观念与刑事乏范状态之克服王仁爱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下,一切既存的政策、法律、制度和观念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刑法观念也是如此。所谓刑法观念是人们对刑法的性质、功能、犯罪、刑罚、罪刑关系、刑法制定与实施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心态及价值取向的总称,...

  • 标签: 刑法观念 刑事违法性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危害性 刑法调控 价值取向
  • 简介:死刑存废论之研究在我国可谓方兴未艾,但是观点也见仁见智。法律制度的构建有历史的因素,其中的意识观念对制度的演进有深刻的影响。中国自清末变法直至民国时期,君主立宪、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等政治理念先后进入国人视野,这些思想对清末死刑制度的观念变革甚巨。总体上说,顺应世界发展大潮,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大量引进了国际社会先进的刑法理念,整体上使刑罚制度呈轻缓化之态势。从实践上看,这些观念使得当时死刑罪名的数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控制。这些对今天的死刑法制改革不仅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于社会法制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历史镜鉴。

  • 标签: 死刑 观念变革 演进 轻缓 借鉴
  • 简介:<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体制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而且也预示着我国法制体制、法的观念、法学理论将产生相应的变革和更新。研讨法学理论转变,法学观念更新,无疑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对法学理论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一、市场经济的法学视角市场经济与法制密不可分,但市场经济还不能和法制(法治)经济划等号,而是一定意义上的法制经济。其一,是说市场经济有其本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本质上,市场经济本身受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这种规律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法学观 法律行为 法律意识 法制经济 法律关系
  • 简介:本文通过对传统政治思想基石的“中”、“道”观念起源的追溯,分析了其文化底蕴和政治功能,指出两者殊途同归的特征:“中”通过层次上的不断提升而进入道;“道”由一条外在的路径逐渐深入,抵达宇宙和事物之“中”。“中”具象地提供着权力的合法性.“道”抽象地体现着权力的神圣性。但在根本上,“中”即是“道”,“道”即是“中”。它们共同的指向是:皇帝即圣人,即唯一的决定者——“中”、“道”以绝对者的名义,笼罩和剥夺了芸芸众生的主体性。

  • 标签: 王权
  • 简介:法治并非法的体系、知识与技术的逻辑堆砌,而是包涵了深刻价值内涵的治理方式。道德与价值共识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中的最大问题是法治建设中缺少了道德的因素,因此,法治难以担当重塑社会共识的角色。从寻求法治共识和道德基础的意义上看,儒家提倡之"德"是古代官民之间共享一套的道德话语和价值体系,"德"恰恰是凝聚古代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在儒家的治理逻辑中社会的法律体系与治理结构均建立在全社会共享的道德话语与价值共识基础之上。

  • 标签: 法治 儒家 社会共识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于中国古代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十恶”重罪制度.以及关于死刑执行日期的限制,均受到佛教教义的直接影响。另外,佛教地狱、业镜、福报等观念,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国古代司法及司法官。中国古代法律,从制度设计到司法实践,深深打上了佛教观念的烙印。从这里,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感受到文化交融与制度进步的双重变奏。

  • 标签: 佛教观念 中国古代法律 十恶 业镜 福报
  • 简介:<正>体制改革和观念演变构成了当代中国改革、实现现代化的主旋律,法的领域也不例外。当我们着手改进现行法制建设时,法观念的变化便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然而,中国的法观念正在发生着哪些变化、对传统法观念如何评价,传统法观念于今人有何影响,怎样建构适合目前中国社会、适合现代法制需要的法观念,等等,这些问题,昨天还纠结在一起,乱麻一样地困扰着我,而读完《新波斯人信札》(变化中的法观念),心中的疑云渐渐消散,思路

  • 标签: 法观念 观念演变 波斯人 实现现代化 当代中国改革 信札
  • 简介:近现代之交文学批评的自我反思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观念现代转型的重要契机;这种转型的路向不仅表现在批评义界的嬗变中,更表现在对文学批评性质的多层次的认识深化过程中,且这种不断深化的认识直指文学批评本体问题。批评本体认识方面的自觉是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的重要征象。中国传统"诗文评"向现代文学批评的转化并非完全是西方强势文论强制同化的结果,更是中国本土文学批评在同化与顺应的文化与文论运演格局中去获得最大限度的批评适应力的运动过程的产物。

  • 标签: 中国文学批评 批评观念 现代转型 西方文论
  • 简介: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价值观念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中西价值观念差异表现在:自制、内省与等级尊卑和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依赖性与独立性;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重义轻利与重物精神等方面。

  • 标签: 传统文化 价值观念 中国 西方文化 跨文化交际
  • 简介:本文分析了现代性观念、现代法治以及两者在当下中国语境中的相互关系。本文认为,现代性观念是存在问题的,它遮蔽了社会历史变化的相当重要的复杂性、多样性,容易使人们对社会的建设方案出现片面的、直线的、纯粹的理解,容易使人们对社会建设方案的“他者”要素视而不见。尽管“现代法治”作为观念在当下中国是极具积极意义的,而且,对法治现代化的总体建设方案大加批评也是徒劳无益的,但是,在“现代性观念”操纵下的“现代法治”观念,依然需要我们对之作出某些“诊断式”的分析说明。“现代性观念”和“现代法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合谋”关系,对此应该保持必要的警惕。对“现代性观念”和“现代法治”进行诊断式的分析,并不是反对现代化和现代法治在中国当下语境中的推进,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分析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现代化和现代法治在中国有益健康的展开。

  • 标签: 现代法治 法治现代化 性观念 中国语境 反对 批评
  • 简介:对中国检察制度研究,在持客观态度的同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同样重要。因此,笔者从历史角度对目前中国检察制度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梳理.中国检察制度历史渊源主要有古代御史制度、苏联检察制度和西方检察制度,对历史渊源追行客观评价对检察制度改革至关重要。在改革中,司法理念与制度建设具有互动性,二者既可能相互取利又可能产生冲突,只有以史为鉴,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检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 标签: 法律监督 检察改革 检察制度
  • 简介:是否确立“一般人格权”是我国人格权法起草中的关键问题。然而,在正反两方激烈论争的背后,潜藏的是“客观主义权利观”和“财产性人格”的观念共识,这使得“一般人格权”在权利内涵上无法证立,在概念外延上又与“人格权”发生重合。共识困境的发掘和观念转型的探索需要以“人权伦理”和“行为导向”为基础重塑“一般人格权”,其不但充分论证了“一般人格权”的权利属性,而且妥当处理了一般人格权、具体人格权和人格权的逻辑关系,进而消除了我国人格权立法中的理论窒碍。

  • 标签: 客观主义权利观 财产性人格 人身性人格 一般人格权 原则权利
  • 简介:人民主权是卢梭最伟大的政治理论贡献,集中阐述该原则的著作是《社会契约论》。本文尝试把人民主权作为一个政治的道德原则来理解,解读其观念结构,文本范围基本局限于《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前半部分。

  • 标签: 《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 观念结构 卢梭 重读 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