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正>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造化了万,而且还造化了人这样有智慧的高级动物。人诞生于大自然中,当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然也就要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因而人要研究人,就必定要研究大自然,只有从大自然处着手才能研究出万事万的变化规律,当然也包括人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周易》就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研究自然与人的杰出著作。《系辞》上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下第二章中说得更明确了:“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于是始

  • 标签: 对立统一规律 周易 变化规律 自然规律 我国古代 六十四卦
  • 简介:人际伦理观下的资源权立法的理论与实践局限,导致了人与资源的紧张关系。资源权立法应凸现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取向,并具体贯彻生态限制、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环境权限制以及强化资源权的生态义务等原则。加强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取向在我国资源权立法中的渗透力度,确立有关资源权立法的一般生态原则,为防止生态伦理成为生态乌托邦,特别应将资源权的生态义务类型化、内化。

  • 标签: 资源物权 生态伦理 生态义务
  • 简介:12月6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青年哲学论坛”和现代哲学杂志社共同主办。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讨“”、“物化”、“唯物主义”等哲学范畴的内涵,主要议题有:西方语境中的“”的概念,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以及中国哲学中的“”与“物象”等。

  • 标签: 哲学分析 学术研讨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山大学 中国现代化 “物”
  • 简介:1983年蔡文〈可集合和不相容问题〉一文的发表,揭开了数学发展的新篇章。它标志着对教学问题——不相容问题进行形式化和数量化的研究开始,也标志着对数学本身传统的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以往数学建立概念、定理(公理)和推理是在形式逻辑上处理问题,而随着数学的进展,在实际中,有的概念外延不仅分明而且是可“变”(可拓的),这一点在初等数论中充分体现出来,许多数学不可能问题实质上就是不相容问题,象三份角问题,勾股定理及费尔问题等。我们引进可拓学的概念,运用元分析方法来处理,研究这些问题,却是容易得多。明白得多。有感于此本文特举几个典型例子和大家共同探讨。

  • 标签: 物元变换 初等数学理论 不相容问题 易经 进位制 不定方程
  • 简介:承继《易传》《中庸》圣人参天地的观点,荀子进一步提出君子可以总万,从而丰富了儒家人与天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在荀子看来,君子有仁义、知通统类,从而能够总括、调理天地万。君子总括万的思想,涵摄的是人与自然万相互友爱的平等关系,从而可以兼容人与自然适度平衡、和谐发展,以达到彼此共生的人类理想。荀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

  • 标签: 总括 参天地 理物 贵全 不害伤 相有
  • 简介:从马克思的视角看,“”具有自然之、社会之、异化之、拜物教之的四重含义。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与的对立,最终形成对人的支配和统治。的统治瓦解了专制和神权,也消解了神圣、崇高、理想、彼岸、绝对价值,导致超感性世界的腐烂,诱发人们的各种感性欲望,造成生产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等价值虚无主义现象的流行。克服虚无主义的出路在于,一是遏制物化逻辑的泛化,乃至最终消除劳动的雇佣性质,实现去资本化;二是注重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的建造,避免唯经济主义的误区。

  • 标签: 马克思 意义世界 价值虚无主义
  • 简介:《名实论》中,公孙龙以""和"实"为阐述其思想的初始概念,强调对"具体可感之的实"的认知和推断必须满足"位其所位"的要求。这一"名实论"和庄子、荀子及墨家学派的皆有不同,具有非常独特的哲学意蕴。

  • 标签: 《名实论》
  • 简介:僧肇既非老庄玄学"主静论"的孑遗,亦非小乘"性住说"的翻版,相反,该论通篇贯彻了中观般若本旨,论证诸法自性本空、环去亦不来的"不迁"真义,无愧于其"解空第一"、"玄宗之始"的历史评价.

  • 标签: 物不迁 老庄玄学 根源实在论 小乘 性住
  • 简介:儒家以忠恕为仁体的道德基石,忠者尽己,恕者推己,程明道以“扩充得去”为恕,以“天地变化草木蕃”之生生不息表述仁体扩充得去意象。儒家精神,欲使人本其爱亲敬兄之良知良能,扩而充之,由一己小家推及万,及至全人类,进而至于大同,正是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精髓。由博爱万进至万一体之大同,必以其爱亲敬兄之良知良能为始基,故日“孝弟为仁之本”。明道思想之“仁者,浑然与同体”,“仁者以天地万为一体”,最能透悟全体,彻悟儒家万一体的思想进路。

  • 标签: 程明道 仁体 忠恕 生命绵延 浑然与物同体
  • 简介:<正>《管子》一书涉猎广泛,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天文、气象、地理、土壤、生物、医学等)、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也牵涉不少哲学问题。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先秦数百年管仲学派的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观点,在国内外学术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是古希腊主要著名学者——从泰勒斯到伊壁鸠鲁的学术活动鼎盛时期。他们对自然哲学提出许多精辟见解。本文在笔者多年来研究万动因问题基础上,将管仲学派与古希腊学者在万动因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作多方位多层次比较分析,探讨在难

  • 标签: 管仲学派 古希腊罗马哲学 动因 运动变化 学术思想 公元前
  • 简介:本文试图找到人类思维结构的基本图形——开放式的六面组成的圆柱体网状结构。当然,我首先把人类的思维存在的方式理解成了一种结构。人类的思维如果是一种结构的话,它就会像任何一种结构一样,有它的一般构成。我认为:人类思维的一般构成是思维单位——由感觉、知觉和记忆组成的一个有机体。然后,由思维单位再形成思维串、思维群,这样,通过生理的正常发育和科学的思维训练,人类科学的思维结构就形成了。本文还探讨了思维单位、思维串和思维群的运动规律。这是一种新的观点,请方家指正。

  • 标签: 人类思维 网状结构 思维学 摘要 思维结构 基本图形
  • 简介:佛陀在世时,佛弟子以佛陀为精神中心,佛陀涅榘后,信徒就以佛塔作为精神中心了。佛塔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寝陵、坟墓,佛塔地宫和天宫的功用是瘗藏佛舍利。舍利瘗藏的供养即“七宝”,七宝供养属于“财供养”,蕴含了佛家净土光明与智慧思想,赋予了深刻的宗教内涵,因此七宝供养也成为佛教的圣。本文试图通过北宋佛塔“地宫”和“天宫”发现的七宝实例,探索北宋社会舍利信仰及其相关文化现象。

  • 标签: 七宝 地宫 天宫 佛塔瘗藏舍利文化北宋
  • 简介:先秦诸子论名,旨在匡正名实相怨的时弊,公孙龙也不例外。但是其以实正名的学说宗旨,却并不为同时代诸子赞同,以致荀况斥之为“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究其原因,乃公孙龙所论之名,与此时代之一般理解旨趣殊异。概言之,公孙龙看到了“名”的两种用法,即名既可命(个体),是为“名”,亦可命实(个体的性质),是为“实名”。公孙龙特别强调的是为当时人所忽略的后者的意义,其价值与其说是逻辑的,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不管是与公孙龙的同时代诸子相比,还是从其后的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取向来看,这一发现和阐述都是独特且别具价值的。

  • 标签: 公孙龙
  • 简介:《酒诫》是魏晋时期著名思想家葛洪的一篇文章。收录于《抱朴子外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分析当时盛行的酒风所引发的种种社会弊病,认为饮酒对人有害无益,严重戕害了个体生命的本然状态,从而力主禁酒。葛洪在文章中视酒为“害性之”,与中国传统文化对酒的溢美之辞截然相反,

  • 标签: 葛洪 《酒诫》 魏晋时期 中国 酒风
  • 简介:王旭晓教授从事美学的研究与教学已经三十年了.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她以美学为自己的志业,以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研思不辍,著述良多.在美学之旅中,王旭晓先生把美学原理、美学史研究与美学实践融为一体,尤其重视美学原理对美学各部门的阐释能力.

  • 标签: 美育研究 王旭 美学原理 风化 马克思主义 美学史研究
  • 简介:近年来,技术伦理学在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兴起的背景下出现了“转向”,即“技术人工”在“人一技术”交互情境中有着全新的伦理意蕴。机器(人)伦理学研究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哲学中“”转向在科技伦理中的回应,“”转向后的机器(人)伦理学是对经典伦理学的拓展和对人本主义的超越。聚焦“机器(人)”伦理视角对技术人工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与反思,对于准确把握“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意义。

  • 标签: 技术人工物 机器(人)伦理学 “物”转向 技术伦理学
  • 简介:提要思想进行还原之后.将会得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认识:《不迁论》的主旨是非动非静、非体非用。也即是说,《不迁论》谈论的不是体用问题,即有即无也不能混同于非有非无。因为,既有既无是典型体用一如的玄学思维模式,是对有和无的肯定。而非有非无强调的不是体用关系,而是大乘中观语义下无知而知的般若,它所观照的是不可言说的真谛。所以,如果说“即迁即不迁”是一种玄学的说、形式的说.那么,非迁非不迁则是一种宗教的说、实质的说。这种实质的说,从历史上看,为中国涅槃佛性论作好了逻辑上的铺垫与理论上的准备。

  • 标签: 《物不迁论》 体用论 玄学思维模式 佛教
  • 简介:道教是根植于我国古代宗教基础上,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学说为核心,追求今生今世长生不老的一个宗教。《度人经》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坐忘论》云:“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道教积极倡导世人从善去恶,济人济。不仅要重视人的生命,而且也要重视自然界的和谐及自然界中所有生灵的生命。道教认为宇宙间万都是由“道”化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 标签: 道教 古代宗教 贵生 神仙 道性 生命
  • 简介:传统价值观是典型的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立场上的人种主义价值观。它错误地理解了价值关系的本质并割裂了客观世界的事实关系与价值关系的统一,是极其片面、错误与不合理的价值观。道主义价值观是建立在道主义世界观立场上的道存在主义价值观。它是正确地反映万彼此之间的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及其二者统一关系的价值观,是全面、正确与合理的价值观,是对传统人种主义价值观的颠覆和超越。

  • 标签: 价值观 物道主义 物道存在主义 物道-物种主义 人种主义 颠覆和超越
  • 简介:国庆节前夕,省民族宗教厅组织“福建省宗教界人士学习考察团”,先后赴江苏、上海学习考察,时间虽不长,但收获不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有幸作为工作人员,随团参加了这次的活动。

  • 标签: 福建 南京市 上海 宗教工作 宗教事业 宗教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