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生活信念与个体的心理以及生理健康关系密切,适应不良的生活信念对心理健康具有消极影响。应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生活信念量表》对全国五大行政区域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6432名成年人进行了调查,该量表包括合理性和可控性两个维度。结果发现:(1)随着年龄的增高,人们生活信念总均分、可控性维度均分以及合理性维度均分均呈下降趋势;(2)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信念总均分、可控性维度均分以及合理性维度均分显著提高;(3)教育程度和年龄段对于生活信念量表总均分以及可控性维度均分具有交互作用影响。

  • 标签: 心理健康素质 生活信念 中国成年人 全国采样
  • 简介:该研究采用531名中国汉族健康大学生为被试,综合考察了5-HTTLPR(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连锁多态区)基因型、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之间交互作用与面孔表情识别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面孔表情识别上有显著的主效应。总体来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和女性的被试具有较好的面孔表情识别能力。5-HTTLPR基因型、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它们在面孔表情识别上的三因素交互作用也显著。该三因素交互作用主要是源于,在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背景下,女性携带有5-HTTLPR长片段等位基因比短片段纯合子表现出稍差的面孔表情识别能力。该结果体现了基因与环境多因素交互作用对面孔表情识别能力的重要性。

  • 标签: 5-HTTLPR 性别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面孔表情识别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 简介:本研究用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分析了社会转型下人们对道德滑坡的讨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中人与人共同的道德生活是如何建构的。本研究认为,涂尔干关于社会重建、道德重建实质上是社会心态的重建。本研究采用个体公共道德行为量表、对他人道德容忍度量表、社会自利评价问卷、社会道德水平评价和工作价值观量表,对514名城市居民进行调查,试图探讨人际道德的影响。

  • 标签: 道德重建 道德容忍度 公共道德行为 社会道德 社会心态
  • 简介: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习投入量表,调查了953名初中生,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在控制学生性别、年级,以及先前学习成绩的影响后,结果发现:(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就越多;(2)学业自我效能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习投入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组成成分与学习投入的关系中,家庭收入可以显著预测学习投入,而父母亲职业、父母亲教育水平对学习投入均无直接预测作用,它们是通过家庭收入的中介作用,再经过学业自我效能而影响学习投入。

  • 标签: 学习投入 学业自我效能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中介效应 初中生
  • 简介:为研究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居民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关系,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和《K10量表》随机选取甘肃省820名城乡居民进行调查,得出如下结论:1.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生活方式总体表现为一般;不同居住地的居民在生活方式的营养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在体育锻炼和营养上差异显著(p〈0.05);其他个人口学变量在生活方式各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2.城镇化进程中居民整体心理健康较差;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在总体心理健康上差异显著(p〈0.05);其他人口学变量在各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0.05)。3.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居民生活方式中的健康责任因子、体育锻炼因子和生活方式总分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居民 生活方式 心理健康
  • 简介:采用经济信心问卷、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贝克焦虑和抑郁量表.对2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经济信心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生涯自我效能感在两者之间可能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经济信心与生涯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抑郁显著负相关.生涯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与焦虑、抑郁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经济信心对其主观幸福感和抑郁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在经济信心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在经济信心和抑郁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此外,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传递了经济信心对焦虑的间接影响。

  • 标签: 大学生 经济信心 心理健康 生涯自我效能感
  • 简介:为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对中职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公正世界信念和感恩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公正世界信念问卷、感恩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656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网络社会支持、公正世界信念、感恩和生活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网络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没有直接预测作用.但可以通过两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中职生生活满意度:通过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通过感恩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网络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能为提升中职生的心理社会适应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网络社会支持 公正世界信念 感恩 生活满意度 中职生
  • 简介:为探究主动发展倾向和社会支持对新生市民城市生活适应性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采用两个自编量表和一个现成量表,运用两阶段抽样调查法,在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重庆市范围内,对已经取得城镇户口的新生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322人。对采集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和AMOS18.0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化新生市民的主动发展倾向和社会支持均对新生市民的城市生活适应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社会支持在主动发展倾向对城市生活适应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主动发展倾向 社会支持 城市生活适应 结构方程模型
  • 简介:该研究以67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行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自我探索、环境探索、自我一环境匹配度探索、探索意向间显著正相关;(2)父母教养行为显著预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其中,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监控与保护、父亲监控维度为正向预测,而父亲惩罚严厉维度是负向预测;(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有独立的预测作用,还通过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监控与保护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这一变量。

  • 标签: 大学生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父母教养行为 职业生涯探索
  • 简介:题:同未成年人康复中心主任医师鲍里斯·德拉普金(以下简称德)谈我国儿童的性格记者:许多现实表明,社会对成年人往往是公正的,对儿童却并非如此……您作为莫斯科未成年人精神病科主任医师能谈谈这个问题吗?

  • 标签: 精神病学 心理问题 儿童 性格 社会 生活
  • 简介:影响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诸因素分析刘海燕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一、引言工作积极性是人们对工作产生的一种主动而自觉的心理活动状态。影响工作积极性因素的研究,国外进行的比较早,如Herzberg等曾对美国的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双因素...

  • 标签: 中小学教师 经济不发达地区 工作积极性 知识分子 教师工作 积极性因素
  • 简介: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00名残疾人,考察了自尊在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沟通的调节。结果发现:(1)自尊在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2)自尊的中介作用受沟通的调节,沟通调节了领悟社会支持——自尊——生活满意度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因此,残疾人领悟社会支持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研究对提高残疾人生活满意度并指导相关理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残疾人 领悟社会支持 生活满意度 自尊 沟通
  • 简介:以696名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的关系,以及积极教养方式和开放性人格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积极教养方式、开放性人格与智慧四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积极教养方式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开放性人格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智慧之间不起中介作用,开放性人格在积极教养方式与智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教养方式、开放性人格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智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 标签: 智慧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积极教养方式 开放性人格 青少年
  • 简介:以331名初中生为被试,收集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和父母参与,及学生成绩,以验证父母参与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业成绩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教师支持对父母参与这一中介作用的调节。结果发现:(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学业成绩;(2)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预测中,父母参与发挥了中介作用;(3)教师情感支持调节了父母参与中介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初中生学业成绩之间的美系.

  • 标签: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父母参与 教师支持 学业成绩
  • 简介:<正>从理论上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是正常的。不过"正常"显然远非"理想",几乎所有儿童的心理品质和情绪特征都有必要加以改善。卫生教育家们普遍认为直接的教育力量对儿童心理品质和情绪特征的改善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美国,对儿童心理卫生的实施,除了广泛地设立儿童心理诊所、在学校配备学校心理学家和访问教师,以对所谓"问题儿童"进行咨询、指导和治疗以外,一些具有多年学校实践经验的心理学家还十分重视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紧张和失调,维护情绪和情感的安宁,提高个人适应

  • 标签: 心理卫生教育 儿童心理卫生 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品质 情绪特征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