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椎管内血管外皮细胞诊治和预后,提升对该病的总体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经病理证实椎管内血管外皮细胞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结果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全切,9例近全切,2例大部切,随访到12例,随访11~131个月(平均57个月),有9例术后行普通放疗,有5例死亡,其中2例发生转移,其余7例存活目前生活自理。5年存活率及复发率分别为87.5%,37.5%。结论椎管内血管外皮细胞为恶性肿瘤,手术应尽量全切,术后建议行放疗。鉴于其易复发和转移,经积极治疗的患者术后仍应定期复查。

  • 标签: 椎管内 血管外皮细胞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肿瘤是包含不同表型和功能的肿瘤细胞的混合物。在已发现的诸多类型肿瘤中,脑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大疾病,通常可以造成患者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目前,针对脑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结合化疗和放疗的方法。由于脑肿瘤侵袭性生长的特点,手术不能达到完全切除的效果;化疗效果由于血脑屏障影响了抗癌药物的充分转运及肿瘤的耐药性而不明显;放射治疗是最主要的术后辅助治疗手段,

  • 标签: 放射治疗 胶质瘤干细胞 辐射抵抗 微环境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致性.方法对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刀豆球蛋白A凝集试验和双层软琼脂培养以探明其是否具有恶性转化细胞的形态特征、表面结构及生长特性的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端粒酶和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观察其成性.结果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不具有恶性转化细胞的形态特征,在不同刀豆球蛋白A浓度下均未见明显的凝集反应,在双层软琼脂不能形成细胞克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c-myc、c-fos和p53基因均呈阴性表达,而端粒酶逆转录酶呈弱阳性表达;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6个月未见肿瘤形成,亦未见其它组织形成.结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保持了正常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体内和体外的各项指标均未提示其具有致性,体外的培养条件没有使其发生恶性转化,从致性方面证实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临床移植的安全性.

  • 标签: 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致瘤性 表达 恶性转化细胞 体内 裸鼠
  • 简介:脑胶质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其预后差,死亡率高,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研究表明恶性胶质患者在接受常规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后,中位生存期也仅一年左右[1,2].2003年Singh等[3]基于肿瘤细胞和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无限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相似性,以CD133为标志物,采用免疫磁珠法从胶质标本中分离出与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相似的脑肿瘤干细胞(braintumorstemcells,BTSCs)

  • 标签: 微小RNA 胶质瘤干细胞 耐药
  • 简介:目的研究外源性干扰素-β(IFN-β)基因对胶质细胞系SHG-44的诱导凋亡作用,探索胶质基因治疗的新途径.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IFN-β真核表达载体pSV2IFNβ导入人SHG44胶质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法检测IFN-β基因的稳定转染及表达,利用Hoechst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IFN-β基因成功转染SHG44胶质细胞并得以表达,并诱导SHG44胶质细胞凋亡.结论IFN-β能够诱导人SHG44胶质细胞凋亡,本实验为IFN-β基因治疗人脑胶质的应用奠定了初步基础.

  • 标签: 干扰素-Β 胶质瘤 凋亡 实验研究
  • 简介:脑胶质细胞(BGSCs)是脑胶质的“种子”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等干细胞属性。BGSCs很可能为神经干细胞(NSCs)转化形成,或者是初步分化的神经祖细胞重新获得了干细胞特性转化而来。BGSCs的发现和成功分离是近来干细胞和胶质起源研究的重大进展之一,对正确认识和理解脑胶质的发生、发展,指导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BGSCs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肿瘤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脑星形胶质细胞组织胸苷磷酸化酶(TP)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及其与星形细胞的病理分级关系。方法选取病例50例,记录病例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正常脑组织病例5例,鼠抗人单克隆抗TP抗体选取乳腺炎石蜡标本1例(阳性对照)。鼠抗人单克隆抗CD34抗体选取扁桃体炎石蜡标本1例(阳性对照)。将上述符合条件病例蜡块每例切片3张,利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它们TP、CD34的表达。结果5例正常尸检脑组织TP表达均阴性(-);高级别星形胶质细胞TP阳性表达率及微血管密度(MVD)值明显高于低级别星形胶质细胞(WHOⅠ-Ⅱ级)(P〈0.05)。且口表达与MVD明显正相关(r=0.692,P〈0.05)。结论TP及MVD可以作为星形胶质细胞恶性程度病理分级及判定预后的参考指标。

  • 标签: 胸苷磷酸化酶 微血管密度 星形胶质细胞瘤
  • 简介:1990年至1999年,我科收治血管网织细胞共27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有8例为实质性,占同期血管网织细胞的29.6%.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18~65岁,平均46.8岁.单纯头痛5例,头痛、呕吐3例,视乳头水肿6例,共济失调8例,眼球震颤8例.位于小脑半球6例,小脑蚓部2例.无一例有家族史.

  • 标签: 小脑 血管网织细胞病 治疗
  • 简介:目的对1例有长期癫痫发作病史的原发性胶质母细胞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方法与结果患者为男性,48岁,因头部外伤而致长期癫痫发作。3个月前左侧颞叶出血,CT检查显示左侧颞叶占位性病变伴出血;MRI影像呈团块状混杂信号影,边界不清,肿块明显强化,临床诊断为胶质。手术中可见肿瘤边界不清,质地红色、呈鱼肉样,血供丰富,与脑膜无粘连。组织病理观察,大部分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乳头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肿瘤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阳性,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结蛋白、肌浆蛋白,平滑肌特异性抗原、上皮细胞膜抗原、CD34、S100蛋白以及抑癌基因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均表达阴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8%。手术后2个月死亡。结论患者为原发性胶质母细胞,长期癫痫发作病史与肿瘤发生无直接关系,其组织形态具有特殊的乳头状结构,须注意与室管膜和脑膜等相鉴别。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病理学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27岁,肿瘤位于大脑半球6例,脑干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癎,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显微手术全切5例,大部切除3例,放、化疗4例.随访3个月~5年,7例症状明显缓解,1例复发.结论神经节细胞胶质呈相对良性过程,癫癎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上应手术全切;对有术后残留或间变者可给予放、化疗,预后相对良好.

  • 标签: 颅内神经节细胞胶质瘤 临床特征 影像学检查 显微神经外科 癫痫
  • 简介:目的研究miR-150*修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囊泡(exosome)对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qRT-PCR检测miR-150*在胶质母细胞组织与正常组织间的表达量差异。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别转染miR-150*模拟物和阴性对照序列,上调BMSCs中miR-150*表达水平,提取BMSCs培养基中的exosome。Westernblot验证exosomal的表面标记蛋白CD63和flotillin-1,电镜下观察exosome的形态。CCK-8和细胞周期实验验证miR-150*修饰BMSCs来源的exosome对胶质细胞的影响。结果miR-150*在胶质母细胞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转染miR-150*模拟物能明显提高BMSCs来源的exosome中miR-150*的表达。miR-150*修饰BMSCs来源的exosome能有效抑制胶质细胞的增殖。结论miR-150*(miR-150的互补核苷酸序列)在胶质母细胞组织中低表达,miR-150*修饰BMSCs来源的exosome对胶质细胞有抗增殖的作用。因此exosome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基因治疗载体。

  • 标签: miR-150* 胶质瘤 EXOSOME 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miR-1224-5p在胶质中的表达及其对人脑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析中国脑胶质基因组计划(CGGA)数据库中miR-1224-5p在不同级别的胶质组织中的表达数据,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进行组织验证,运用CGGA数据分析miR-1224-5p的表达水平与胶质母细胞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miR-1229-5p寡聚核苷酸转染胶质U251及U87细胞,通过CCK8实验观察上调miR-1224-5p表达后对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miR-1224-5p在人脑胶质组织中的表达随着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降低。胶质母细胞患者中低表达miR-1224-5p提示预后不良。上调miR-1224-5p表达可以抑制胶质细胞的增殖。结论miR-1224-5p与胶质的级别和临床预后相关,miR-1224-5p可以抑制胶质细胞的增殖能力。

  • 标签: 胶质瘤 临床预后 非编码RNA miR-1224-5p 增殖
  • 简介:目的从U251细胞系中分离脑肿瘤干细胞并以其为移植物建立动物模型。方法应用悬浮培养法获得脑肿瘤干细胞,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分离CD133阳性和阴性细胞;将上述3种细胞植入裸鼠颅内。取移植组织切片观察及进行再培养。结果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可获得CD133阳性细胞。悬浮培养法所得的细胞和CD133阳性及阴性细胞进行裸鼠原位移植的成率分别为71.4%、80%和0%。结论U251细胞系中存在脑肿瘤干细胞。裸鼠颅内注射移植脑肿瘤干细胞能够建立肿瘤模型。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脑肿瘤干细胞 移植 模型 动物
  • 简介:少突胶质细胞是起源于少突胶质细胞的肿瘤,2007年WHO最新分级将少突胶质细胞分为低级别少突胶质细胞(Ⅱ级)、高级别少突胶质细胞(Ⅲ级)和多形性恶性胶质(Ⅳ级)。在由胶质细胞分化的肿瘤中,其发生率排在第三位,占颅内原发肿瘤的4.2%,胶质细胞的5%~20%。少突胶质细胞多见于成人,其中40~60岁为发病高峰期,约有55%的病例出现在这一时期。

  • 标签: 少突胶质细胞瘤 诊断 分子标记物
  • 简介:胶质母细胞(GBM)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多种信号分子参与GBM的发生、发展和侵袭。本文就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transducersandactivatorsoftranscription3,STAT3)在GBM细胞系及动物模型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并且讨论以STAT3作为靶点的治疗策略。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治疗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HB)是中枢神经系统较少见的良性肿瘤,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单发囊性肿瘤手术效果理想,但位于脑干、脊髓等重要部位的大型、实质性、多发性HB疗效仍欠佳。本文通过回顾性总结中枢神经系统HB的临床特征,并对手术治疗时机,术前、术中、术后处理方法,放射治疗,药物治疗及预后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血管母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 显微外科手术 放射疗法
  • 简介:人类脑肿瘤研究证实.变异的致癌前体不仅能决定神经干细胞特性还能引发脑肿瘤。研究报道骨形成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s。BMPs)中的骨形成蛋白4(BMP4)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脑恶性胶质(glioblastomas,GBMs)的干细胞样肿瘤起始细胞。移植的胶质细胞在体外短暂性接触BMP4将失去其发展为脑GBMs的能力。更重要地是,在移植了人胶质细胞的小鼠大脑内接种BMP4,其脑内的肿瘤生长被有效地阻断了,小鼠也未再出现死亡;而单纯植入人胶质细胞的小鼠则100%死亡。研究人员证实BMPs激活了其同源受体(BMPRs),并触发了从人类GBMs分离出的细胞Smad信号级联放大反应的发生,从而减少了胶质细胞的增殖并上调了神经分化标记物的表达,但细胞活性未受影响。

  • 标签: 骨形成蛋白 起始细胞 脑肿瘤 人类 人胶质瘤细胞 人脑恶性胶质瘤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中miR-128在胶质母细胞诊断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不同级别胶质病人的肿瘤组织和血浆标本作为实验组.同时收集健康成年人的脑组织和血浆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组织和血浆中miR-128的表达水平。结果miR-128在各级胶质母细胞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均P〈0.005),且与肿瘤的病理级别呈负相关(r=-0.497,P〈0.001)。miR-128在胶质母细胞病人血浆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浆miR-128诊断胶质母细胞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0%和100%。结论miR-128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的一种新型血浆标记物,用于指导诊断。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微RNAS 血浆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