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新启蒙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由马克思主义者和一些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分子在新的形势下发动的一场新的思想启蒙运动。其目的是推动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新启蒙运动是思想文化上的爱国主义运动,以爱国主义作为基本内容,以反对民族奴役和解除国难为出发点和依归,同时运动也明确提出思想自由、理性和新文化建设。

  • 标签: 思想自由 理性 新文化建设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及新文运动前后,是中国叙事诗艺术由古典向现代形态演进的关键时期。西方叙事诗学及其文学的影响与中国抒情文学中心地位的式微,使当时的“新体”叙事诗创作及其理论批评,呈现出新的创作形态与艺术追求。五四新文运动前后“白话叙事诗”及其创作形态的出现,为中国叙事诗艺术现代文体类型的确立与理论批评体系的重构,规定了基本的发展趋向。

  • 标签: 中国叙事诗 新体叙事诗 白话叙事诗 叙事诗论
  • 简介:在《完整理解五四新文运动的思想解放内涵》一文中提出,五四新文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包含两大相互依存的思想取向:一是“对传统求解放”;二是“对西方求解放”。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强调这场新文运动对于封建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的猛烈批判,以及由此对国人思想的解放,即彰显的是“对传统求解放”;而对新文运动思想解放的另一重要内涵“对西方求解放”,则关注甚少。从总体上看,国人“对西方求解放”的新构想主要呈现两种范式:

  • 标签: 五四新文化运动 思想解放运动 思想取向 相互依存 求解 西方
  • 简介:摘要笔者认为,时下流行的导学案教学、布点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三种教学手段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就是先学后教。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将这三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则更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以人民版《新文运动》一课为例,来谈谈笔者所做的尝试。

  • 标签: 导学案 布点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有效性
  • 简介:钱玄同是近代简体字运动最重要的倡导者,但这一观念的缘起应置于清末以来汉字拼音化改革的时代思潮中加以考察。作为拼音化之外的汉字改革的过渡,近代简体字运动的兴起,是改革者在面对拼音文字难以推行于世的社会现实面前,所做出的一种变通之举。至1935年前后,南京国民政府在知识界的支持与运动下颁布简体字表,承认其在书写体上的合法地位,并试图利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简体字。但另一方面,时人因立场和认知的歧异,对于简体字在文化和教育上的功用聚讼不一,难下定论。汉字改革是泥于古,还是合于今?推行简体字是便于民,还是害于国?在那个多种思想竞逐的时代,简体字运动及其争论凸现出近世中国语文改革中错综复杂的学人心态和社会世相。

  • 标签: 简体字 南京国民政府 知识界
  • 简介:一、引言朝鲜认为神志文字是五千年以前檀君朝鲜(古朝鲜)时期实际存在和使用的朝鲜文字的原始祖,早已传播到邻国称之为“朝鲜人的文字”,后来称“仓颉文字”。还说道:“训民正音,渊源于自檀君建立的古朝鲜以来沿用的我国文字。”朝鲜还列举了古文献中有不少有关朝鲜在创制训民正音以前已使用的本国文字的记载。

  • 标签: 朝鲜文字 古文献 韩语 语言学 学习方法 阅读知识
  • 简介:新文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场最为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运动,在历史活动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代以文化与社会双重使命自任,高擎'科学'与'民主'大旗的知识分子。随着新文运动的深入,他们开始从思想改造进入社会改造,从高校阵地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此前只是偶然进行的社会调查成为有效认识、变革社会的方式。以北京高校教员、学生为代表的'新青年'们,仿效传教士的社会调查工作,通过学者主持研究、学生自主调查与组织社会调查团等形式,对社会风俗、劳工状况及农村经济问题等关系社会民情的领域展开实地调查。实践中的困境带来对社会调查理论方法的自觉反思与检讨。学者们倡导科学系统的社会调查,推动新兴的社会学科日臻完善,也促使新文运动向纵深发展。

  • 标签: 新文化运动 北京高校 社会调查 科学
  • 简介:设计白话的城市和白话的景观无疑是中国现代设技学,这种建筑文化危机正是又一次文化认同危机的结果,  边缘上的中国使我们的文化与民族面临身份的危机

  • 标签: 唱新文化运动 城市白话 新文化运动歌
  • 简介:从真正意义上说,新文运动中思想革命的真相是,主将们在实质上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地否定批判,与传统文化“中断”或“断裂”,尽管在态度、语气上使用了较为偏激的说法,但这不过是一种思想改良的策略,相反,陈独秀、鲁迅、胡适这些最勇敢地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文化的革命者,恰恰也正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弘扬者。

  • 标签: 新文化运动 思想革命 陈独秀 鲁迅 胡适
  • 简介:新文运动是近代中国思维变革过程的继续和发展,它的发生并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道德伦理革命是新文运动的重要内容。而个人解放又是道德伦理革命的一个主要内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运动时高举的两面旗帜。

  • 标签: 新文化运动 道德伦理革命 民主与科学
  • 简介:新文运动倡新去旧,高度推崇西方文化,但却对西方文化渊源之一的宗教(基督教)予以轻看、否定和摒弃;新文运动又扬西抑中,激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回应,中国基督教却在其反传统的浪潮声中开始了追求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本色化运动。历史的悖论凸显了当时中国思想学术界和中国基督教的一次不成功的互动。本文通过对《新青年》杂志对于宗教(基督教)的评论,以及中国教会的反应,剖析这一悖论产生的原因和过程,指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教会;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应对基督教的历史作用和社会现实意义有客观的认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基督教的积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文化作贡献。

  • 标签: 新文化运动的反教评论 本色化运动 和谐文化建设
  • 简介:“打倒孔家店”是新文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经典口号。其实,当时文化主将们批判的主要是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而不是为之服务的意识形态。后来的陈独秀、胡适等人都反思了这个问题。打倒孔家店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但也要看到其历史局限性,如它使人们忽略了对专制体制的警惕,忽视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把历史进步与否看成是意识形态问题;使人们把矛头对准了知识分子;把原始儒家和后儒混为一谈,等等。

  • 标签: 孔家店 秦家店 专制体制
  • 简介:一般来讲,“历史”既指发生过的往事,又指对往事的记录。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史”字是指“关于当前的或过去的事件的记录”,事件本身则被称为“事”。《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所以《说文》解释为:“史,记事者也。”

  • 标签: “新文化运动” 历史叙事 教材 史料 “历史” 古代文献
  • 简介:辛亥革命和新文运动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产生了巨大震荡,文艺美术界也引发了剧烈变革。在鲁迅的倡导和扶植下,艺术家为大众画画,中国插图艺术从传统的题材、样式和观念中走出来,选择了反映时代、贴近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

  • 标签: 插图 大众 现实主义
  • 简介:文章指出,在五四的时代条件下,陈独秀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集中到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及其改造的思索。他对于国民劣根性的反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今日中国民众‘视公共之安危,不关己身之喜戚,是谓无爱国心’;他们愚昧、迂腐,‘既不知彼,复不知此,是谓无自觉心’。”陈独秀究其原因有三:“一

  • 标签: 中国国民性 新文化运动时期 国民劣根性 国家观念 今日中国 封建专制主义
  • 简介:回族新文运动是回族知识分子鉴于国家的内忧外患和本民族积贫积弱的现状,在“五四”新文运动及现代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兴起的一场以教育普及和宗教革新为核心内容的文化自觉运动。以这场新文运动为中心,可对新式教育背景下的回族知识分子作出代际划分,分别是:19世纪50年代左右出生的第一代,19世纪80年代左右出生的第二代,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出生的第三代。他们作为回族内部的文化精英和先觉者,虽然所受教育和文化走向各有区别,却都以极高的文化品格成为这一文化运动积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从而推动了回族社会的现代转型。

  • 标签: 新式教育 现代化 文化自觉 学术传承 儒家文化
  • 简介:“前疑古时代”是指从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运动这段时间内的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时代学术的新的发展变化为“疑古时代”的出现做了先期准备,其表现为:首先,中国学术逐步走出传统经学的老路,并逐渐打破对孔孟之道的迷信;其次,以科学精神为指导的学术和对于古史认识的新理论渐趋成熟;复次,地下考古资料在这个时期集中涌现,极大地扩展了学术界的理论视野。到了20世纪20年代,学术研究的发展已经到了非大变不可的地步,无论从研究方法上,抑或是从研究资料的准备上,都为疑古时代的来临创造了充足的条件

  • 标签: 前疑古时代 五四新文化运动 学术方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