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裴风云 吴晶晶 赵严冬 何婉 黄美近 黄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广州 510655,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病理科,广州 510655,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深圳 518020,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广州 510655 广东省结直肠盆底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55 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广州 510655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程序死亡蛋白-1(PD-1抑制用于局部进展期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安全与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8例初诊影像学分期为T3~4N0~2M0的dMMR或MSI-H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为57.5(41~69)岁;3例患者肿瘤临床TNM分期为Ⅱ期,5例为Ⅲ期。所有患者在接受根治手术前均接受了6个疗程单药PD-1单抗探索性治疗。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不良事件发生情况;(3)根治手术结果。结果全组8例患者经完整新辅助免疫治疗后,7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主要病理缓解(mPR)8例。全组患者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后,均未发生3级及以上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CTCAE 5.0版);8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了13例次1~2级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食欲减退(3例次)、头晕(2例次)、口干(2例次)、关节痛(1例次)、血清转氨酶升高(1例次)、味觉障碍(1例次)、瘙痒或皮疹(1例次)、恶心(1例次)和睡眠障碍(1例次);另2例患者未发生任何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在末次新辅助治疗结束后中位21.5(16.0~30.0) d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肿瘤根治切除手术。全组患者未发生因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而推迟根治手术的情况,术后均未发生肠梗阻,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以及切口感染等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单药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对局部进展期dMMR或MSI-H结直肠癌患者是安全的,且显著有效。

  • 标签: 结直肠癌 错配修复缺陷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 新辅助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程序死亡受体1(PD-1)抗体用于儿童难治或复发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反应。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择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采用PD-1抗体治疗的6例霍奇金淋巴瘤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估近期、远期随访疗效及不良反应。疗效评估分为完全反应、部分反应、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和无反应。结果6例患儿中男5例、女1例,开始PD-1抗体治疗时年龄为11.6(10.2,13.3)岁。病理类型为混合细胞型3例、结节硬化型2例、结节淋巴细胞为主型1例。分期Ⅳ期4例、Ⅲ期2例;危险度分组均为高危组,5例患儿存在B组症状,所有患儿在开始PD-1治疗前状态均为难治或复发。PD-1抗体首次用药后12周内早期评估3例部分反应、3例疾病稳定,用药16周后晚期评估5例完全反应、1例部分反应,无一例患儿治疗期间出现进展。随访时间27(21,41)个月,5例患儿无事件生存,持续缓解状态,1例患儿停药4周后发热,后确认为转化为介于弥漫大B细胞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的B细胞淋巴瘤。6例患儿用药耐受较好,输注期间未见高热、寒战、皮疹等输注反应,无一例患儿因不良反应延迟、减量或停药。2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反应皮肤血管增生,不伴疼痛或痒感,未给予特殊处理,停药后自行恢复。结论PD-1抗体用于难治或复发霍奇金淋巴瘤患儿治疗应答较好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淋巴瘤 复发性 儿童
  • 简介:摘要通过检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清可溶性程序死亡受体配体-1(PD-L1)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共纳入44例CAP患者、54例重症CAP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可溶性PD-L1水平,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各临床参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重症CAP者血清可溶性PD-L1水平为98.20(57.94,128.90)ng/L,高于CAP者[59.32(33.55,92.58)ng/L]和健康对照者[20.44(12.15,36.20)ng/L](P值均<0.001)。可溶性PD-L与CURB-65评分(r=0.481,P<0.001)、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r=0.442,P<0.001)呈显著正相关。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URB-65评分(HR=2.544,95%CI 1.324~4.889,P=0.005)、PSI评分(HR=1.036,95%CI 1.012~1.061,P=0.004)、可溶性PD-L1水平(HR=1.013,95%CI 1.001~1.026,P=0.041)是CAP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I评分(HR=1.042,95%CI 1.012-1.073,P=0.005)、可溶性PD-L1水平(HR=1.011,95%CI 1.002~1.071,P=0.020)是影响CA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溶性PD-L1≥98.20 ng/L的CAP患者住院期间生存率显著低于可溶性PD-L1<98.20 ng/L者(P=0.033)。提示成人CAP患者血清可溶性PD-L1水平升高与预后相关,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预后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ICI)尤其是程序死亡受体1(PD-1抑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其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报道也逐渐增加,其中ICI相关心肌炎发病率虽然低,但病情进展迅速且病死率高,因此备受关注。该文报道1例危重型PD-1抑制相关心肌炎患者经积极救治后痊愈。

  • 标签: 心肌炎 心力衰竭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协同刺激分子程序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70例脑胶质瘤术后蜡块标本及35例正常脑组织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D-1、PD-L1在胶质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PD-1、PD-L1两者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结果PD-1、PD-L1在胶质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8/70)、62%(43/70),均高于其在正常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9%(10/35)、31%(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099、8.407,均P<0.05)。高级别胶质瘤中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30/37)、73%(27/37),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55%(18/33)、49%(1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99、4.415,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分层患者间PD-1、PD-L1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胶质瘤组织中PD-1与PD-L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2,P=0.002)。结论PD-1、PD-L1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有望成为评估胶质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新指标。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程序死亡配体-1(PD-L1)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并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D-L1与表达于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程序死亡受体-1(PD-1)结合后发挥抑制肿瘤免疫及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抗PD-1/PD-L1治疗已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PD-L1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PD-L1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及其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旨在为胰腺癌临床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 标签: 胰腺肿瘤 PD-L1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在多种恶性实体瘤临床治疗中取得的突破进展,肿瘤免疫治疗开启了新时代。然而,临床实践证明该疗法的应答率低,寻找限制其应答率的关键因素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程序死亡受体配体2(PD-L2)是继PD-L1后发现的能与程序死亡受体1(PD-1)结合的第2个重要配体,编码的蛋白可与PD-1结合,进而发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文章就PD-L2的生物学特性、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及在实体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为实体瘤免疫治疗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 标签: 肿瘤 免疫疗法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标本中bcl-2、程序死亡受体1(PD-1)、程序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和相互关系,及其与DLBCL患者化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2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bcl-2、PD-1、PD-L1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bcl-2、PD-L1、PD-1阳性率分别为53.7%(44/82)、56.1%(46/82)、32.9%(27/82);bcl-2与PD-L1表达之间存在相关(r=0.306,P=0.005)。bcl-2在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4分、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有B症状患者中表达率更高(均P<0.05);PD-1在IPI评分3~4分的患者中表达率更高(P<0.05);PD-L1在IPI评分3~4分、肿瘤分期Ⅲ~Ⅳ期、有B症状、≥60岁、non-GCB型患者中表达率更高(均P<0.05)。bcl-2阴性组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L1阴性组OS及PFS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D-1阳性组OS及PFS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cl-2与PD-L1共表达组OS及PFS较二者均阴性或任一阴性组差(均P<0.01),bcl-2与PD-1共表达组PFS较二者均阴性或任一阴性组差(P= 0.04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3~4分、有B症状为DLBCL患者OS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IPI评分3~4分、有B症状、PD-L1阳性为DLBCL患者PFS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bcl-2及PD-L1阳性表达为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能成为DLBCL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bcl-2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治疗结果 预后
  • 简介:在Ⅱ型hAE患者的血浆中含有功能异常性c1INH[10~15],  c1INH的Ⅱ型变异为单一碱基变异,Ⅰ型hAE患者血浆中的c1INH抗原含量以及靶酶抑制活性仅及正常水平的30%~50%[7~9]

  • 标签: 抑制研究进展 补体抑制
  • 简介:摘要程序细胞死亡蛋白1(PD-1)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PD-1与其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恢复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PD-1抑制已被广泛批准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有大量文献报道了信迪利单抗有令人满意的抗肿瘤作用,同时也报道出一些相关不良反应。由PD-1抑制引起的急性自身免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儿童中非常罕见。现报道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11月收治的1例应用PD-1抗体后出现高血糖症儿童。

  • 标签: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糖尿病 儿童
  • 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作为目前最常见的肿瘤之一,随着新型化疗药物、靶向治疗等的应用,大大延长了晚期肺癌的总生存期,但是由于肺癌高度的转移,治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随着对肿瘤免疫微环境认识的不断加深,以程序死亡蛋白1(programmedcelldeathprotein1,PD-1)/程序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death-ligand1,PD-L1抑制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在晚期NSCLC患者中取得了突破进展。本文就此对PD-1/PD-L1抑制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 标签: 肺癌 免疫治疗 PD-1 PD-L1
  • 简介:摘要细胞程序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1(PD-1/PD-L1)通路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无论在抗肿瘤还是在抗炎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具体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介绍了PD-1及PD-L1的分子结构、功能以及与其他通路之间的关系。PD-1蛋白是免疫抑制分子,与其配体PD-L1结合起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在肿瘤或炎症中,JAK/STAT、NF-κB、MAPK、PI3K以及TIM-3/Gal-9等其他信号通路被激活,诱导免疫细胞及肿瘤细胞高表达PD-1及PD-L1,使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消耗增加,募集减少,从而使机体抗肿瘤、抗炎能力下降。PD-1/PD-L1与JAK/STAT、NF-κB、MAPK、PI3K以及TIM-3/Gal-9等其他信号通路也起相互调控作用。PD-1/PD-L1抑制与JAK/STAT、NF-κB、MAPK、PI3K以及TIM-3/Gal-9等通路抑制联合应用,在抗肿瘤以及肿瘤耐药性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然而,相对于PD-1/PD-L1对肿瘤作用的研究而言,PD-1/PD-L1在炎症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无相应的药物应用于临床,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支持。

  • 标签: 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1 抑制剂 肿瘤,免疫治疗 抗炎治疗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随着对砷由毒性至药性的"两面"研究的不断深入,砷通过影响多种细胞程序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引起多器官的损伤受到广泛关注。研究显示,砷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与其诱导PCD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其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文中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砷通过产生ROS诱导细胞凋亡、自噬和程序坏死等主要的PCD形式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砷毒性作用提供基础资料,有助于更好地临床开发和利用砷剂治疗肿瘤及相关疾病。

  • 标签: 活性氧 程序性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滤泡辅助T细胞(Tfh)相关分子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及程序细胞死亡受体1(PD-1)在大疱类天疱疮(BP)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探讨Tfh在B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大连市皮肤病医院2014—2017年间确诊的BP患者石蜡组织标本21份,其中女7例,男14例,平均年龄72.57岁。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P皮损中ICOS与PD-1的表达,以10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ICOS、PD-1在BP皮损中均主要表达于表皮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角质层,以棘细胞层表达最为显著,细胞质、细胞核均见表达,偶见细胞膜表达,真皮层炎症细胞中亦有表达;正常皮肤组织中ICOS、PD-1表达少见。BP组ICOS表达率为85.71%(18/21),PD-1表达率为47.62%(10/2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01、<0.05)。结论Tfh细胞相关分子ICOS、PD-1在BP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类天疱疮,大疱性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 诱导性共刺激分子 滤泡辅助性T细胞
  • 简介:摘要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的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多分布于皮肤、黏膜、眼部和神经系统,恶性程度高,易转移、复发,预后较差。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本文报道1例经病理确诊的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资料,应用重组全人源抗程序死亡受体1单克隆抗体(PD-1抑制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芳香烃受体抑制StemRegenin 1(SR1)对全身照射后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化区组设计,将15只健康C57BL/6J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4 Gy照射组(简称照射组)和4 Gy照射+SR1组(简称照射给药组),每组5只。照射给药组在照射前5 d至照射后5 d连续灌胃给予SR1(50 mg/kg),4 Gy γ射线全身照射后第9天处死小鼠,取外周血和单侧股骨细胞,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骨髓有核细胞(BMNC)等计数;采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实验检测骨髓细胞增殖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MNC和造血干细胞(HSC)中的活性氧(ROS)水平、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水平和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百分比。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结果与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小鼠外周血中WBC[(3.060±0.650)×109个/mL对(4.680±1.134)×109个/mL,t=2.770,P<0.05]和BMNC[(28.375±6.811)×109个/mL对(49.125±12.532)×109个/mL,t=3.231,P<0.05)]数量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给药组RBC数量明显减少(t=4.301,P<0.05)。与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CFU-GM明显升高(3.4±1.7对13.6±6.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3,P<0.05);照射给药组小鼠的BMNC和HSC中ROS水平明显降低(t=3.962、2.530,均P<0.05),同时BMNC和HSC中NOX4水平亦明显降低(t=2.310、2.848,均P<0.05);照射给药组小鼠CD3+ T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8.512±3.716)%对(16.140±1.969)%,t=4.056,P<0.05],B220+ B细胞百分比亦明显升高[(0.608±0.267)%对(7.240±2.828)%,t=4.027,P<0.05]。结论芳香烃受体抑制SR1对全身照射造成的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辐射损伤 造血系统 辐射防护剂 芳香烃受体 StemRegenin 1
  • 简介:摘要程序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抗体治疗引起的暴发性1型糖尿病(fulminant type 1 diabetes,FT1D)罕见,但一旦发生会危及生命。本文报告1例肺鳞癌患者使用PD-1抗体治疗后出现FT1D伴酮症酸中毒,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 标签: PD-1抗体 糖尿病,1型 暴发性
  • 简介:摘要免疫逃逸近期被认为是肿瘤进展的重要角色。程序死亡配体-1(Programmeddeathligand-1,PD-L1)是近年发现的具有负免疫调节作用的B7家族的成员,PD-L1与表达于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程序死亡受体-1(Programmeddeath1,PD-1)结合后发挥抑制肿瘤免疫及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PD-L1被发现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并与预后负相关。抗PD-L1/PD-1抗体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并带来显著效果。但只有部分患者治疗有效。因此,进一步了解PD-L1表达调控将有利于抗PD-L1/PD-1抗体治疗的改进。本文就PD-L1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概括。

  • 标签: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表达调控 肿瘤
  • 简介:摘要肿瘤免疫治疗发展迅速,程序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抗体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治疗的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所带来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包括内分泌相关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笔者报道一例52岁女性肺腺癌术后患者接受PD-1抗体治疗8个疗程(16周)后出现空腹血糖受损并短时间内迅速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查糖化血红蛋白8.1%,空腹和负荷后C肽均<3.33 pmol/L,糖尿病相关胰岛自身抗体均为阴性,HLA基因检测提示DRB1*03∶03为易感基因型。该患者给予常规静脉补液以及后续胰岛素强化治疗好转后出院。经过16个月的随访,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仍为衰竭状态,血糖波动较大。该病例提示PD-1抗体治疗后可能诱导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生,尤其是对于携带易感HLA基因型患者。希望借此文引起内分泌科及肿瘤科医生的广泛关注,在应用该类药物时注意血糖的监测,从而及时发现避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 标签: 糖尿病,1型 程序性死亡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