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力图勾勒出哈耶克自发社会理论的建构过程.文章认为,哈耶克的社会理论由市场秩序到自发秩序观念的确立,再进展至自发秩序理论的完善,在这两大关键性步骤中,规则起了核心的作用.我们在梳理其自发秩序建构过程的同时,也力图使社会自发秩序的丰富内涵和构成要素得以展现出来.

  • 标签: 自发秩序 哈耶克社会理论 社会行为 社会秩序观念 价格体制
  • 简介:意象(境)理论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包含两个层面:浅层次上,物我合一、情景交融;深层次上,虚实相生、境生象外。本文试从中国电影风景镜头的山水画意创构生成的视角,探讨中国传统意象(境)理论与中国电影之间的关联性。

  • 标签: 意象 意境 中国电影 融通
  • 简介:<正>《管子》书中蕴藏着丰富的经济、政治、军事、哲学思想,涉及封建国家管理的各个方面,但《管子》的管理理论还没引起人们充分注意。本文试图从“激励”——通俗地说,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一侧面,对《管子》的管理理论作一点初步探索。一、《管子》激励理论概述(一)基本前提《管子》谈激励,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令顺民心”。《管子》认为,“辟则惠,闭则颣”。(《乘马》,以下凡引《管子》,只注篇名)(颣:戾,悖逆)对人越是疏导,他就越

  • 标签: 激励理论 管子 管理理论 现实意义 基本前提 领导者
  • 简介:11月23日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召开,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上海市伦理学会和“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课题组承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伦理学会、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等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 标签: 西方道德哲学 上海市 高层论坛 学会 伦理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简介:<正>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就要“爱人”。而“爱人”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 标签: 心理换位 “忠恕” 思想道德教育 人际交往 教育对象 心理位置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唯物论为指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础之上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哲学依据 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王船山对于民意政治的反思是以考察民意和天命二者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的。关于民意和天命,船山鉴于民情的无意识、非理性等特征而徘徊在“即民见天”与“援天观民”之间。关于中国民意政治的雏形:民岩,船山认为“民本非岩,上使之岩”,这是对传统“民岩”观的巨大颠覆。关于民间舆论的监督形式:“清议”,船山看到了“清议”有非理性、泛道德性的层面,主张以法约束之。

  • 标签: 王船山 民意 政治 反思 得失 监督形式
  • 简介:3月8-17日,纽约市立大学哲学和古典学教授彼得·辛普森(PeterSimpson),就亚里士多德的四部伦理著作作了四次讲座。在讲座中,辛普森教授系统回顾了有关亚里士多德四部伦理学著作真伪的学界争论,用充分的内部和外部证据阐明这些著作是亚里士多德为不同听众撰写的,因有着不同的目的,从而导致了这些著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别。辛普森教授还用丰富的材料讨论了当前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欧德谟伦理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在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 标签: 《尼各马可伦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 亚里士多德 论坛 辛普森 大学哲学
  • 简介:在关于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讨论中,一个被质疑最多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马克思本人是否赞成从正义与非正义的角度讨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异?进一步说,以道义合理性为根据论证社会主义应当取代资本主义是否与以历史必然性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相冲突?

  • 标签: 正义理论 马克思 辩护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唯物史观
  • 简介:是陆九渊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资源.其”心即理”的本体论、以”发明本心”为核心的修养工夫论、格物论、义利说的提出与建构,都是以思想资料为依托的.

  • 标签: 《四书》 陆九渊 心即理 修养工夫 格物 义利
  • 简介:随着人们休闲观念的逐渐转变,休闲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学、心理、经济学、旅游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时间配置、休闲与个人发展、休闲与家庭时间配置、休闲与社会经济四个方面对国内外休闲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加以梳理和总结,旨在系统分析休闲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研究逻辑,提出该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空间,并运用该理论对中国社会经济现实提供科学分析和理论指导。

  • 标签: 休闲 时间配置 人力资本 家庭 经济增长
  • 简介: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审美心理韩鑫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后代虽有继起而难以企及的高峰。书中多记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文人的遗闻铁事,展现了一幅幅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与评述,实际上是对魏晋志人小...

  • 标签: 《世说新语》 魏晋文人 审美心理 理想人格 知识分子 文人士大夫
  • 简介:<正>人们在努力创造现代物质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心理上的困扰,心理健康问题的显露和日益严峻的势态,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关于“健康”的定义,而把心理健康列为“健康”的除身体健康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 标签: 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工作 心理问题 具体表现 身心健康 咨询中心
  • 简介: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学术思潮。在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就指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这一论断,实际上指出了先秦以后包括魏晋玄学在内的长期的思想积累对理学思潮形成的影响。后来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玄学与道学的联系,“道学的主题是讲‘理’,这是接着玄学讲的”,“在‘穷理尽性’这一方面,道学和玄学就联系起来了”。“道学批判了玄学,也继承了玄学”,“由玄学一转语,便是道学”。

  • 标签: 魏晋玄学 宋明理学 学术理路 文化关怀 《中国哲学史》 朱汉民
  • 简介:本文从考辨"西学"原型、追寻晚明士大夫与传教士"会通中西"之哲学深意上立说,运用概念辨析与历史重构相结合的哲学史方法,分析论证了晚明新起的学术思潮,及"预流"于其中的"少数创造者"士大夫与传教士群体之学术旨趣及其"近代"意义.认为:晚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输入的"西学"原型,是以"天学"为核心的亦宗教亦哲学、亦政治、亦科技的复合体;以李贽、焦竑为代表的"三教归一"论和以徐光启、王徵为代表的"中西会通"论,这两股学术思潮共同导致了晚明王朝的理论危机;利玛窦立足于"天学"的宗教立场,徐光启立足于"理学"之哲学立场,共同确立了"易佛补儒"的"中国式"传教总策略,利本想依此进入中国士大夫上层社会以传播福音,徐本想依此恢复"朱学正脉",以挽救王学末流丧失儒家经学支柱之危机,结果却因意想不到的宗教角色向学术角色的转换,造成了千载难逢的"中西会通"之历史机遇,出现了"会通中西"之大量科技成果.是泾阳王徵的哲学创作,它是以"理学"会通"天学"的神哲学范例,其价值不在科技著作之下.

  • 标签: “理学” “天学” 传教士 明朝 利玛窦 徐光启
  • 简介:长期以来,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和误读了。人们普遍地把这一理论仅仅当作一种抽象化纲目,而完全忽视了其内在具有的、本质重要的具体化承诺。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实质上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其一是关于世界历史进程之诸阶段的若干概说;其二是一个必须贯彻始终的具体化承诺。前者是一些必要的抽象,后者是对具体对象开展出深入于现实本身的研究要求,是使这些抽象成为科学之“指引”的根本方法。尤为重要的是,这两者在马克思的历史道路理论中是内在关联、不可须臾相失的要件。

  • 标签: 世界历史进程 道路理论 马克思 承诺 抽象化 根本方法
  • 简介:6月6—7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光明日报社和武汉大学共同主办,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承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及湖北省内高校等全国社科理论界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珞珈山,围绕“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 标签: 中国话语 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家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共中央编译局
  • 简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新思路理论研讨会综述甘贝为了迎接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和张家港市委宣传部于96年9月27日至29日在张家港联合召开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新思路理论研讨会”。来自省委办公厅...

  • 标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新思路 研讨会综述 道德文明 张家港市 我国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