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切除术围术期应用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以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5月-2017年8月,例数为100例,以计算机随机化法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肝段切除术治疗,实验组则在超声诊断下实施肝段切除术治疗,分析2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的结果。结果实验组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其手术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几率(12.00%)、疾病复发率(14.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几率(32.00%)、疾病复发率(4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切除术围术期接受超声诊断,可取得较高的价值。

  • 标签: 超声诊断 老年患者 原发性肝癌 围术期
  • 简介: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SBP)是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见并发症,因其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而容易误诊.作者对2000年~2002年本院收治的43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肝硬化 合并症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病毒性肝炎
  • 简介: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AIH-PBC)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应答。方法对具有肝穿刺标本的16例PBC—AIH重叠综合征、26例Ⅰ型AIH和25例PBC(Scheuer分期Ⅰ、Ⅱ期)患者进行比较,重点分析AIH—PBC重叠综合征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应答。结果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无显著性差异;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免疫球蛋白IgM以及抗线粒体抗体(AMA)、AMA—M2阳性率明显高于AIH组(P〈0.05);而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7-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G以及抗核抗体或抗平滑肌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PBC(P〈0.05)。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肝组织学示界面炎/碎屑样坏死、小叶内炎症及胆管病变;重叠综合征患者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可使肝功能改善。结论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血清学及组织病理学表现出AIH和PBC双重特征,UDCA治疗有助于血生化学指标的改善。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重叠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索应用瑞士奶酪模型干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在静脉留置针输液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我院接受治疗的81例PLC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干预模式,和观察组41例,采取瑞士奶酪模型干预。比较两组输液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P<0.05);观察组患者总体满意度为9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P<0.05)。结论应用瑞士奶酪模型管理应用静脉留置针治疗的PLC患者,就是用心服务,以病人为中心,收效好。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瑞士奶酪模型 静脉留置针 护理
  • 简介:目的比较使用大功率高频电刀与物理钳夹联合超声刀行肝叶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2013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肝叶切除治疗的139例PLC患者,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67),在72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大功率高频电刀,在67例对照组使用物理钳夹联合超声刀行肝叶切除,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肝门阻断时间、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11.5±4.8)min、(317.9±68.2)ml、(161.3±41.5)min,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6±5.7)min、(435.9±51.6)ml、(186.7±40.4)min,P<0.05】;术后1w,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237.8±85.6)U/L和(133.4±47.4)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11±102.5)U/L和(186.8±55.9)U/L,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胆漏发生率为2.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4%(P<0.05)。结论使用大功率高频电刀用于PLC患者肝叶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特点,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明显提高。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叶切除术 高频电刀 超声刀 治疗
  • 简介:熊去氧胆酸(UDCA)是目前唯一公认的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药物,经UDCA治疗1年生化应答良好的患者长期预后较好。应答标准包括巴塞罗那标准、巴黎I标准和巴黎Ⅱ标准等。尽管这些标准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尚无统一的意见。对于UDCA治疗不应答者,目前临床上较多推荐联合应用三类药物治疗,即糖皮质激素、贝特类药物和法尼酯受体激动剂。本文将重点介绍各种UDCA治疗的生化应答标准,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 治疗
  • 简介:背景:自身免疫性肝病相互之间以及与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叠增加了诊断难度,深刻认识其临床特征至关重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PBC-AIH重叠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生物化学指标、免疫学指标、肝组织学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将患者分为合并组和非合并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81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9.1,平均发病年龄为(58.1±9.9)岁。53.1%的患者存在临床症状,其中黄疸和皮肤瘙痒占18.5%。血清ALT、AST、ALP、GGT、TBil、Glo水平均升高,多数患者血清IgG、IgM水平升高。ANA阳性率、AMA和(或)AMA-M2阳性率、SMA阳性率、gp210和(或)sp100阳性率分别为100%、90.1%、1.2%、11.1%。门管区淋巴浆细胞浸润、界面性肝炎为主要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同时具有PBC和AIH病理表现者占50.6%。影像学证实28例(34.6%)患者肝硬化,76例(93.8%)腹腔淋巴结肿大。23例(28.4%)PBC-AIH患者合并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为干燥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合并组GGT水平显著低于非合并组(P=0.001),其余临床特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入认识PBC-AIH重叠综合征临床特征的同时筛查合并的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至关重要,尤其是干燥综合征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 标签: 肝硬化 胆汁性 肝炎 自身免疫性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乳果糖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ALT、AST、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方法1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乳果糖治疗组。在射频消融术前后,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乳果糖。两组均在射频消融前后检测ALT、AST、甲胎蛋白、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水平。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3天,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分别为15.42±3.81mg/L和13.85±4.67μg/L,与治疗前水平(14.23±4.65mg/L和12.28±4.45μg/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在1周后两者分别下降至4.56±1.38mg/L和4.35±2.12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后3天对照组患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上升至20.36±7.72mg/L和17.62±9.43μg/L,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14.21±4.47mg/L和12.16±8.37μg/L,P〈0.05),但治疗后1周分别下降至12.28±7.36mg/L和11.01±8.24μg/L;术后3天ALT(89±47U/LL)和AST(71±38U/L)均由基线水平显著上升(115±53U/L和107±54U,P〈0.05),但术后1周下降至接近基线水平(63±32U/L和60±34U/L);治疗组甲胎蛋白水平由基线(1307±697ng/ml)持续下降(术后3天为875±653ng/ml,术后1周为201±171ng/ml,P均〈0.01)。结论乳果糖显著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后肝功能状态,并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可能对促进术后机体的恢复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射频消融 乳果糖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 简介:背景: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等.这组疾病的临床表现、生化、免疫和组织学变化常常交叉重叠,使得临床鉴别相当困难.目的:探讨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从16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选取PBC-AIH重叠综合征、AIH和PBC患者各30例进行配比,重点对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应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占本组自身免疫性肝病病例的18%,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体征的发生率亦无差异.PBC-AIH组患者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显著高于AIH和PBC组;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显著高于AIH组,但低于PBC组(P<0.05或P<0.01).经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后,AIH组的上述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或P<0.01),PBC-AIH组的胆红素、AST和ALT水平亦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改善时间慢于AIH组(P<0.05或P<0.01).结论:在本组病例中,PBC-AIH重叠综合征并不少见,其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生化、免疫指标和组织学变化,联合应用皮质激素、硫唑嘌呤和熊去氧胆酸(UDCA)并维持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标签: AIH PBC 重叠综合征 患者 诊断和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病
  • 简介: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联合不同药物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单用熊去氧胆酸治疗(A组);熊去氧胆酸+多烯磷胆碱胶囊治疗(B组);熊去氧胆酸+水飞蓟宾胶囊治疗(C组)。每组40例,疗程12个月,观察3种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观察用药前、用药后1、3、6、12个月肝功、主要症状等指标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症状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12个月症状积分比较,B、C组优于A组(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B、C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个月B、C组完全反应率优于A组(P〈0.05),B、C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三组血清ALT、AST、ALP、GGT、TBI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第一个月降低幅度最大,降低幅度B、C组优于A组(P〈0.05),B、C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9)。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多烯磷胆碱胶囊或水飞蓟宾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 多烯磷胆碱胶囊 水飞蓟宾胶囊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金龙胶囊与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TACE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金龙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因子变化情况,治疗效果、随访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比较明显上升,治疗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SIL-2R、TS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71%(P〈0.05);治疗组临床总控制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71%(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29%(P〈0.05)。治疗组死亡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71%(P〈0.05)。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龙胶囊与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有利于保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病情控制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金龙胶囊 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早期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BC组25例,AIH组17例,分别对两种疾病患者生化学、免疫学、组织学指标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结果AIH患者总胆红素水平(53.4±28.5)μmol/L与PBC患者(62.0±34.2)μmol/L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IH患者ALT(268.0±149.1)U/L、AST(178.7±108.4)U/L、免疫球蛋白IgG(21.7±8.6)g/L显著高于PBC患者ALT为(57.3±36.5)U/L、AST为(107.7±76.1)U/L、IgG为(11.6±5.2)g/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BC患者γ-GT(398.8±158)U/L、ALP(456.4±175.2)U/L、免疫球蛋白IgM(5.4±1.7)g/L显著高于AIH患者(γ-GT为(107.5±68.4)U/L、ALP为(133.0±64.5)U/L、IgM为(2.2±0.8)g/L,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AIH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为64.7%,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M2阳性率为96.0%;AIH主要表现为界面性炎症、浆细胞浸润,PBC主要表现为小胆管变性和坏死。结论通过生化学、免疫学指标、自身抗体检查及肝活检可早期对两种疾病进行诊断及鉴别。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病 肝脏病理 自身抗体
  • 简介: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将90例PB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受试者均给予保肝支持疗法,试验组受试者在此基础上给予UDCA250mg口服,3次/d;给予对照组受试者泼尼松治疗。两组均治疗4w。常规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记录治疗期间受试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4w末,试验组受试者血清T-BIL、ALT、AST、ALP和GGT水平分别为(34.19±16.88)μmol/L、(48.58±23.31)U/L、(37.27±18.33)U/L、(104.51±43.55)U/L和(82.68±33.34)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35±31.10)μmol/L、(85.27±31.88)U/L、(73.55±15.71)U/L、(197.09±52.36)U/L和(131.66±37.58)U/L(P〈0.01);试验组受试者血清TBA为(20.27±9.1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7±1.89)μmol/L(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如便秘(P=0.29)、头痛(P=0.29)、头晕(P=0.50)、心动过速(P=0.50)、恶心(P=0.33)和呕吐(P=0.50)等,均无显著性相差。结论UDCA治疗PBC患者的疗效优于泼尼松,且该药的不良反应较少,受试者可以耐受。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 泼尼松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巨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诊治的147例无法手术切除的巨大(直径≥10cm)原发性肝癌。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TACE联合3D—CRT治疗63例和TACE治疗8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ACE联合3D—CRT组有效率为65.1%,显著高于TACE组的40.5%(P〈0.05);TACE联合3D—CRT组和单纯TACE组6m、1a.2a生存率分别为84.1%、55.6%、27.0%和59.5%、38.1%、19.1%,其中两组6m和1a年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TACE联合3D—CRT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巨大原发性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三维适形放疗 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双足三里新斯的明穴位注射联合芒硝外敷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自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198例择期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48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剩余150例为研究组,分为三组,每组50例患者:研究组1采取双足三里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治疗,研究组2采取芒硝外敷治疗;研究组3采取双足三里新斯的明穴位注射联合芒硝外敷治疗。应用简化36医疗结局研究量表(MOSSF-36)对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1、2、3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时间均小于对照组,MOS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腹腔镜手术术后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时间均小于研究组1和研究组2,MOS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研究组1和研究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足三里新斯的明穴位注射联合芒硝外敷治疗方法较单一治疗方法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足三里 新斯的明 芒硝外敷 腹腔镜手术
  • 简介:背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腹水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对108例次腹水细菌培养阳性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腹水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次腹水细菌培养阳性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20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8.9%(142株).革兰阳性菌占31.1%(64株)。分离菌株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治疗前单类耐药和多重耐药比例分别为50.9%和27.8%.治疗后多重耐药的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73.8%对27.8%,P〈0.01)。结论:对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报告合理选用抗生素,从而达到有效抗菌目的,并抑制或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

  • 标签: 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细菌感染 耐药 抗生素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2(TLR2)表达,以及鼠三型肝炎病毒(MHV-3)诱导的暴发性肝炎小鼠肝脏TLR2表达的变化。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和HBV-ACLF患者外周血,分离PBMC,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BMC中TLR2mRNA;给Balb/cJ小鼠腹腔注射MHV-3(100pfu),建立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观察感染0、24、48和72h后肝脏TLR2水平变化。结果BALB/cJ小鼠在感染MHV-3后,与0h[(0.39±0.06)%]比,肝细胞TLR2mRNA水平在感染48和72h均显著升高[分别为(9.06±1.60)%和(6.42±2.42)%,P<0.05)],并于48h达最高水平,且两时间点细胞TLR2mRNA水平均与血清ALT和AST水平呈正相关(r=0.804,P<0.01;r=0.797,P<0.01);HBV-ACLF患者PBMC中TLR2mRN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92±5.26)%对(1.15±1.59)%,P<0.05)]。结论TLR2参与了MHV-3诱导的暴发性肝炎小鼠以及HBV-ACLF患者肝脏损伤的发病过程。

  • 标签: 暴发性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 鼠三型肝炎病毒 TOLL样受体2 小鼠
  • 简介:背景:Bcl-2基因转录异常与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关系密切,对Bcl-2与原发性胃肠道DLBCL(PGI-DLBCL)的关系则缺乏充分研究。目的:探讨PGI-DLBCL中Bcl-2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集136例手术治疗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生存信息。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肿瘤组织Bcl-2基因扩增,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分析两者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36例患者中,33例(24.3%)Bcl-2基因扩增阳性,90例(66.2%)Bcl-2蛋白表达阳性;基因扩增与肿瘤原发部位、AnnArbor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相关(P〈0.05),蛋白表达与肿瘤原发部位和免疫表型相关(P〈0.05)。Bcl-2基因扩增阳性患者和免疫表型为非GCB型的Bcl-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5年总生存率(OS)分别显著低于相应阴性患者(41.5%对71.5%,P〈0.05;54.6%对84.6%,P〈0.05)。Bcl-2基因扩增或蛋白表达阳性患者中,CHOP化疗的5年OS显著低于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48.6%对80.3%,P〈0.05;66.4%对83.4%,P〈0.05)。结论:检测Bcl-2基因扩增对PGI-DLBCL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检出Bcl-2基因扩增者预后较差。非GCB型PGI-DLBCL中,Bcl-2蛋白表达与预后不良相关。利妥昔单抗可提高Bcl-2基因扩增或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胃肠肿瘤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免疫表型分型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