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8 个结果
  • 简介:华东地区现象学青年论坛于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是由华东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现象学青年研究者发起组织,旨在促进青年学者交流思想、扩展视野,继续提高汉语现象学研究水准,扩大现象学哲学汉语学界影响。此次论坛主题为“现象学世界问题”,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华东地区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16名青年学者与会,提交论坛报告5篇。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所庞学铨教授致开幕词。

  • 标签: 现象学哲学 青年论坛 华东地区 世界 综述 浙江大学
  • 简介:马克思笔记本I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社会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异化劳动"视界不足以支撑起扬弃"私有财产"现实或逻辑途径。但是,"谋生劳动"视界逻辑框架却仍旧没能超越笔记本I"异化劳动"价值批判范式。所以,整个笔记本IIIII"世界历史"视界,马克思则通过对市民社会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式考察,透视私有财产与人本身矛盾现实发展历程。因为只有"世界历史"视界,私有财产与人尖锐对立才是可以被逻辑地扬弃

  • 标签: 劳动批判逻辑 “异化劳动”视界 “谋生劳动”视界 “世界历史”视界
  • 简介: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突破得到了新理解,就连他在意识自我这样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对胡塞尔现象学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及其超越性理解与胡塞尔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胡塞尔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中后期逐渐认识到关于存在自身隐匿性归闭性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价值、纯粹自我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关联、还原合法性以及反思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回应。

  • 标签: 胡塞尔 海德格尔 现象学存在论 越界
  • 简介:知道Sein是系词,汉语“是”相当,却不把Sein翻译为“是”;认识到本体论重大问题来源于系词种种意味,知道若不把Sein翻译为“是”,本体论讨论就会走样,却仍然不把Sein翻译为“是”,这是令人很难理解事情。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这不仅仅是翻译问题,归根结底乃是理解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与此相关问题,绝不是单纯语言翻译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不同语言思想和文化多层次问题。其中最重要则是对西方哲学关于being讨论理解。对being那种系词意义理解。

  • 标签: 存在 系词
  • 简介:人权侵犯涉及到人权不实现人类行动者与这种不实现之间特定、主动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可能是互动性;但当行动者联合设计施加一些制度安排,以此造成人权可预见可避免不实现时,这种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制度性。现有证据表明:一、大约一半世界人口,其基本社会经济人权尚未得到实现;二、较穷一半的人类正在遭受全球家庭收入份额迅速下降(目前份额低于3%),就其原因而言,超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承担重要责任。因此,有充分理由可以说,像我一样的人--有影响力国家富裕公民--联合起来大规模侵犯了全球穷人的人权。我们多数人觉得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但这并不能抹杀这个结论,因为他们既没有调查人权不实现制度性原因,也没有研究相关制度改革可能性。

  • 标签: 经济不平等(或经济两极分化) 人权短缺 人权的侵犯 制度性分析 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 超国家的制度体系
  • 简介:哲学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问题基础性、学科自觉性方法独特性。反思平衡、概念分析先验论证是哲学研究基本方法。凭借这些方法,针对“科学是什么?”问题,方可分析三种典型科学模式基本构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揭示这些科学模式得以可能成立先在解释性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哲学科学常识》一书中涉及哲学与科学之间关系论述提出了若干评论性、商榷性见解。

  • 标签: 反思平衡 概念分析 先验论证 科学模式
  • 简介:1787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自我意识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过于浓重传统哲学阴影,以崭新方式去处理这一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两版"知识学"关于最高原则公式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困难并超越了旧哲学问题域

  • 标签: 自我意识 知识学 原初洞见 意识的内在结构
  • 简介:以中国科学实践哲学研究为例,追溯了科学实践哲学中国缘起、沉寂与现状.展示了科学实践哲学在当今蓬勃发展以及各种研究境况;提出了中国科学实践哲学研究不足与问题。同时指出,如能够对这些不足做出积极回应,中国科学实践哲学研究会有很好前景。

  • 标签: 科学实践哲学 各种研究进路 现状 不足 未来发展
  • 简介:张鑫毅诉诸丘奇—哥德尔—尼尔弹弓论证来反驳本人关于句子指称事态结论是失效。弹弓论证默认了共指替换组合原则,而共指替换应该包含两种形式:整句共指替换组合共指替换。对两者不加区分运用会导致乞题,而且该论证无法证明所有的假句子共指。从弗雷格本人关于概念作为函数理论出发,可以发现,"真""假"不是代入对象之后概念值,而是一个高阶函数(带断言态度句子)值,因此,断言态度才指称真值。

  • 标签: 句子的指称 弹弓论证 共指替换原则 组合原则 概念作为函数
  • 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存在着三种类型实践观,其间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中所做本体沦预设。第一种实践观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只有一种外在关联,即实践只是获取感性材科验证认识真理性手段。而在后两种实践观之中,这一关系则是内在,但在第二种实践观,实践实际上已经被理论化了,成了理论体系一个奠基性要素,而在第三种实践观,理论活动则被视为实践活动—个要素,理论被还原为了一种特别的实践活动。三种实践观对应着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第一种对应于实体性哲学,第二种对应于主体性哲学,而只有第三种实践观才构成了实践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哲学实践转向。

  • 标签: 哲学 实践观 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实践转向
  • 简介:何朝安(以下简称“何”):老师,两次听您讲授“分析哲学语言哲学”课程,感觉您对整个分析哲学有自己独到理解,我们学生很受启发。很荣幸借《哲学分析》约稿机会,让我与您进行一次对话。为此,我认真查阅了我听课笔记,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

  • 标签: 分析哲学 对话 语言哲学 哲学分析 听课笔记 “何”
  • 简介:以实践是一种具体、历史现实生活为基础,把马克思意义上哲学终结论解释为以具体、历史分析取代抽象、超历史形而上分析这种愈来愈被认可说法。由于马克思仍然把需要、经济、理性、发展视为一般性、永恒性东西,而需要重思。实际上,马克思反旧形而上学之路上前进距离不能过高估计。对实践自悖性估计过低是马克思未能继续前进根源。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过分专门化富有意义,但把哲学终结于社会批判理论马尔库塞式见解也会造成某种漠视。

  • 标签: 实践 逻辑 哲学终结论 马克思
  • 简介:技术在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生活紧密相联,几乎涵盖生活方方面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人生活;然而在其发展历程与生活渐行渐远同时也让生活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现代技术成为人们改善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物质手段、成为一种高高在上操控人独立力量,生活就完全地技术化。在生活技术化进程,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技术便利来改善生活质量和丰富生活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生活无意义与人生无价值生存论困境。基于生活多维性与技术二重性,技术功能定位必须服务于生活价值旨归,生活终极关怀必须眷顾技术良性发展,生活技术化同时也必须进行技术生活化。

  • 标签: 技术 生活 生活技术化 技术生活化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现代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中国特色”与人类共有价值辩证统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人类探索21世纪世界治理方案,实现共生、共担、共建、共享伟大实践智慧,是人类逐渐实现从“虚幻共同体”向“自由人联合体”历史跨越战略策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上克服了资本主义“修昔底德陷阱”,战略上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实践上为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创造了现实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正确处理自觉坚持与自我发展关系、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

  • 标签: 马克思 人类命运共同 体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问题哲学,旨在探讨与揭示哲学深刻本性与意义。问题体现了哲学智慧,批判创新,建构未来崇高理想,都是从问题开始。探索“惊异”问题,即探索“必然王国”,推动了哲学向前发展。以问题为中心哲学传授方式,最能激发人理论思维。我们应从时代性、我国改革现实哲学自身发展三个维度,捕捉“今日哲学”热点问题。

  • 标签: “惊异”问题 哲学智慧 哲学发展 哲学传授 理性思维
  • 简介:自我根本上是由其目的论属性所定义.自我是与生命相关联,具有复杂大脑生物所经验到自我,许多方面是由有机体存在自我所涌现.从主体性问题回到对有机体维持、保护繁殖自身原因分析,可以得到一种解决问题视角.我们相信存在一种科学性说明,可以解释自然界目的论过程如何从非目的论前件中产生,这有赖于一种形式因果关系调解从动力因果关系到目的因果关系涌现.那么,什么能够构成这个过程自主性?依据康德,我们认为一种双重自反形式生成动力学构成了自然目的生成关键程序,或者说,一个自我是以一种双向自反方式而组织,具有以自反方式组织自反性因果关系循环递归性.然而,关于人类自我主体经验成分还有待说明.解释主观自我时,一个重要模型在于阐明拥有大脑生物体出现是演化阶段上一次特殊水平跃迁,并引发全新自我动力学涌现领域,人类大脑所具有的超个体符号工具,增加了又一层自反性循环,从而能够产生目的论关系更高级主体形式.

  • 标签: 自我 涌现 目的论 自反动力学
  • 简介:自由概念与能动性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相容论框架下,信念、欲望行动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一个相应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性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自由概念责任概念。对有约束能动性思想接受,以及对与此相应行动自由概念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对政治自由概念流行一时、但纯属虚构“二分法”式理解。

  • 标签: 行动自由 能动性 价值 政治自由
  • 简介:20世纪以来,关于信念形而上学研究,主要有表征主义倾向论两条基本路径。基于对信念组合性特征阐明,一方面,组合性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另一方面,组合性不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因为典型物理倾向心理倾向都不具有组合性,而且,一个组合性倾向谓词不必然谓述一个组合倾向。因此,形而上学上,信念不是倾向。进而,考虑到表征主义能够为信念组合性提供最佳解释,论文主张,信念组合性特征是支持信念表征主义有力理由。

  • 标签: 信念 组合性 表征主义 信念倾向论
  • 简介:青年马克思与哲学变革之后马克思关于人哲学思考中具有根本色差别:青年马克思是传统人学形而上学理论战来理解人,而实现哲学变革之后,马克思抛弃了传统人学形而上学理论城,强调是对人进行现实、历史性分析。马克思这一思考,为国内的人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 标签: 人学形而上学 “现实的个人” 青年马克思 “人的本质” 劳动
  • 简介:时间问题关键在于:时间与空间之间关系如何,以及它们与人类理智或心灵有何种关系。以康德为代表近代哲学家认为,时空观念依赖于心灵本性,物质空间性被隐含地赋予了比时间更基础地位——因为空间性作为因果范畴根基保证了逻各斯秩序的确定性与必然性。柏格森则反对这种先验主义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本性就是绵延,它意味着连续、流动、内在、多样,它与空间、测量、间断、同质等无关。他借由绵延引入了一种流变哲学,连续变化而又纯粹融合时间(即绵延),逻各斯序列荡然无存。这正是柏格森主义与康德先验主义哲学时间问题上根本差异。

  • 标签: 时间 空间 绵延 逻各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