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现代数学语言对于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现代物理学化学语言也有很大部分是超越文化因为它们采用了统一符号系统;但是哲学语言千差万别,每一个国家、每一个语言群体都有其独特哲学语言。于是,我们面临一个跨文化问题:英语或德语哲学能够用汉语来教吗?或者,用英语或德语提出问题可以用汉语来解答吗?

  • 标签: 哲学教学 跨语言 现代物理学 数学语言 化学语言 符号系统
  • 简介:尼尔斯·玻尔语言观是他整个哲学基础。而且,从1927年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生大变化。尽管他并没有对这个专题进行过专门阐述,我还是能够从他许多文章与手稿中找到他对语言问题阐述。玻尔认为,所有的量子力学实验都必定借助于由日常语言表达经典物理学概念来描述,这些描述是互补。经典物理学概念是对日常语言提炼,它们都是无歧义。从认识论观点来看,无歧义两个必要条件是:我们明确地主体客体之间划出分界线和我们必须遵守二值逻辑规则。无歧义描述条件是无法替代。玻尔语言观与他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观点是一致

  • 标签: 尼尔斯·玻尔 量子力学 日常语言 无歧义
  • 简介:把观念史视为哲学史研究变体与扩张,应该注意在经典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寻得其根据。其要点是观念史研究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现成经典世界之中,而应该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变迁获得动力。注意到能够发挥原始作用现实生活世界与既有的经典世界互动,不但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观念变迁,而且由于把视野扩展到与哲学相关更广阔领域,实际上也可能改绘经典世界地图。

  • 标签: 观念史 经典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
  • 简介:实在自然界是统一自然界,自然观遵守确定性因果律;反映该自然观科学理论,必须是从简单原理出发,以确凿逻辑建立起赋予美感理论。要从简单而最基础原理出发,演绎出普遍一般性理论,再将其与实际现象相联系,通过实验进行检证;理论必须建立物理实在基础上。

  • 标签: 统一的自然观 客观的建构主义 科学的审美主义
  • 简介:2012年3月,谢文郁教授出版了《道路与真理——解读〈约翰福音〉思想史密码》①(下文称为"谢著")一书。该书深入地剖析了"真理"问题在希腊思想困境,并指出是《约翰福音》带领人们彻底走出了"真理"困境。

  • 标签: 《约翰福音》 真理 道路 柏拉图 宗教 哲学
  • 简介:2012年是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诞辰90周年及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结构》出版50周年。在这一年里,为了表达对这位20世纪最伟大科学哲学家敬意,全世界范围内科学哲学家以不同形式组织了一系列纪念库恩学术活动。虽然,《科学革命结构》一书主旨是要对科学发展过程给予说明,但是,“范式”作为库恩理论代名词,已经对历史学、哲学、文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伴随着库恩影响力逐步扩大,对库恩批评也纷至沓来:例如,“范式”概念用法含混不清、范式理论是一种相对主义、库恩否认科学真理存在……那么,究竟是范式理论本身存在缺陷,还是世人对库恩思想存在偏见?

  • 标签: 库恩理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哲学家 专访 教授 “范式”
  • 简介:评论刘大椿教授等另类科学哲学思想:第一,讨论了何谓另类科学哲学内涵外延问题;第二,讨论了对于另类科学哲学评价问题;第三,讨论了与另类科学哲学相关的如相对主义等一些其他问题。

  • 标签: 另类科学哲学 内涵 外延 评价
  • 简介:信息哲学新近发展为人格同一性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信息性研究路径。"柏拉图与战车问题",通过柏拉图著名战车隐喻引入了一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一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一个整全一致统一体?"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作为共时个性化自我学",通过对自我理论两个分支(一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个性化,另一个关注此种实体认同)描述,预设了一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个性化逻辑地先于其认同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得以展现。进而在"一种调和假设:三膜模型",提供了一种自我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一体三分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一理论,"作为自我之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实现逻辑",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发现)概念引入,支持了一种极为斯宾诺莎式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最终阶段。最后"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 标签: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 简介:《尼各马克伦理学》关于快乐之论述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对柏拉图《斐利布》关于"混合快乐"与"纯粹快乐"这一划分继承;二是运用"质形论"之灵魂论界定以及"潜能—实现"之物理学学说,对于《斐利布》之魂身关系所进行修正与重释。而这两个前提共同说明了一点:要理解快乐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位置,我们不能绕开《斐利布》之影响。正是通过对于《斐利布》继承与阐发,亚里士多德得以《尼各马克伦理学》展开对于斯彪西波与欧多克索斯两种极端观点批判,并且阐明从混合快乐向纯粹快乐,以及从自然品质向伦理品质两层过渡,并最终指明快乐伴随并完善着实现活动。对于快乐与灵魂"理智部分"之实现活动之关联进一步考察,则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判明《尼各马克伦理学》与《斐利布》同属一个阵营——唯有理智与快乐之混合才造就属人之善好生活。

  • 标签: 快乐 德性 理智 善好生活 《尼各马克伦理学》 《斐利布》
  • 简介:《回到海德格尔》海德格尔研究热浪向我们扑面而来,别具一格。其独特品格是基于一种原创性学术话语(思想构境论)对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精细复境与重新构境,它颠覆了"常人"对海德格尔"被理解状态",其本身是一个富有争执性也必遭学术争执"表现性文本"与"现身性文本"。其主体内容所呈现出马克思、海德格尔与张一兵三位思想跨时空思想对话,体现了在当代哲学高处重新"回到马克思"、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卓越努力,它是一道凝聚了高度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思想清流。

  • 标签: 此在 存在论 思想构境 本有 解释 实践
  • 简介:人权侵犯涉及到人权不实现人类行动者与这种不实现之间特定、主动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可能是互动性;但当行动者联合设计施加一些制度安排,以此造成人权可预见可避免不实现时,这种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制度性。现有证据表明:一、大约一半世界人口,其基本社会经济人权尚未得到实现;二、较穷一半的人类正在遭受全球家庭收入份额迅速下降(目前份额低于3%),就其原因而言,超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承担重要责任。因此,有充分理由可以说,像我一样的人--有影响力国家富裕公民--联合起来大规模侵犯了全球穷人的人权。我们多数人觉得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但这并不能抹杀这个结论,因为他们既没有调查人权不实现制度性原因,也没有研究相关制度改革可能性。

  • 标签: 经济不平等(或经济两极分化) 人权短缺 人权的侵犯 制度性分析 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 超国家的制度体系
  • 简介:时间问题关键在于:时间与空间之间关系如何,以及它们与人类理智或心灵有何种关系。以康德为代表近代哲学家认为,时空观念依赖于心灵本性,物质空间性被隐含地赋予了比时间更基础地位——因为空间性作为因果范畴根基保证了逻各斯秩序的确定性与必然性。柏格森则反对这种先验主义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本性就是绵延,它意味着连续、流动、内在、多样,它与空间、测量、间断、同质等无关。他借由绵延引入了一种流变哲学,连续变化而又纯粹融合时间(即绵延),逻各斯序列荡然无存。这正是柏格森主义与康德先验主义哲学时间问题上根本差异。

  • 标签: 时间 空间 绵延 逻各斯
  • 简介:神圣如"上帝"(God)者,也要接受理性审视追问,以探究"上帝"概念内在融贯性,"因为荒谬,所以信仰"时代已经远去。在历史上,先后提出过有关上帝种种悖论,如伊壁鸠鲁悖论、全能悖论、全知悖论、恶苦难问题、帕斯卡赌克尔凯郭尔神悖论,它们都被仔细阐释初步评论。现有分析表明,"上帝"概念似乎具有某种"悖论"性质,很难在理性上自圆其说。

  • 标签: 伊壁鸠鲁悖论 全能悖论 全知悖论 恶和苦难问题 帕斯卡赌 克尔凯郭尔的神悖论
  • 简介:汉语,"机"是一个关联很广,含义丰富字,很多重要词汇都与它有关,如生机、危机、机遇、机器、机制、机体等。关于"机"哲学思考,可以引发很多理论问题,从中获得一种融贯性深入理解。一、关于"机"本身"机"繁体字是"機",来源于"幾"。按照《说文解字》解读,"幾"意思是"微也,殆也"。它由两个"幺"字一个"戍"字合成,"幺"本意是幼小儿童,"戍"本意是"兵守"。用两个小孩子把守城池,显然是非常危险事情。这种预示危险征兆称为"幾",引申为各种事物变化萌芽。①对"幾"探究可以见微而知著,及时防范

  • 标签: 学思 《说文解字》 事物变化 融贯性 繁体字 本意
  • 简介:随着当代科学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塑造什么是信念什么是理性之人观念,因为我们相信事情多于我完全知情事情,而且,我们认知不得不依赖于知识权威,特别是专家观念,甚至依赖于权威链条。因此,存在着共同体知道知识,而不是任何一个个体认知者知道知识。

  • 标签: 信念 证据 专家-外行
  • 简介:视觉无疑是绘画美学一个核心概念。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解,首先应区分视觉与视见之间异同,从而将视觉自身纯粹性作为一个首要出发点。此种纯粹性,既指向着一种原初生成结构,又似乎必须在与其他异质性序列(尤其是言语)之间开放关联获得呈现。德勒兹抒写光之诗学,以及福柯对临床目视洞察,都启示出可贵线索。中国古代画论画作之中,同样存在着"观"与"言"这个基本问题,而如恽寿平这样独到画家则尝试着种种打开二者"知识"—"积层"实验实践。

  • 标签: 视觉 积层
  • 简介:《天下篇》作者隐性身份,展现其对诸子评判立场趋向于以儒家为本位立场,这一立场与当时及后世儒家思想都是大体一致。在对这一问题论证过程,试图表明儒家自我定位和它所处思想世界纷争客观局面的冲突。

  • 标签: 庄子 《天下篇》 天下 儒家 道术
  • 简介:一、哲学教育在当代中国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哲学曾以真理标准大讨论,启动和加速了改革开放进程。哲学再一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先导。随后,“人道主义研究”、“异化”“主体性”问题讨论、“萨特热”、“尼采热”,等等,都对人们思想转变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深人,哲学似乎有点跟不上这趟列车行进速度了,哲学影响力似乎与社会发展进程出现了成反比现象。社会越是发展,人们似乎越是远离哲学。

  • 标签: 哲学教学 批判性思维 改革开放初期 培养 社会变革 “主体性”
  • 简介:不同学科学术活动包含着多重合理性,由此得出存在着多元现代性论点。接着,考察关于现代性替代概念;然后,通过对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尤其是19世纪挪威现代化进程深入分析,展示了有着深厚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化复杂而独特历程。结论是,对不同现代化进程探讨必须奠基于具体合理性概念。

  • 标签: 合理性 多元现代性 挪威 民众运动 精英
  • 简介:18世纪90年代初期,存在着关于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争论。荷尔德林反对建立这种基础哲学,他从费希特主体问题出发,认为费希特作为哲学原则"我是我"不过是被描述成区分意识。在对费希特"绝对自我"批判,他揭示出:意识只有通过"我"与自我区分才可能,而主体对象区分不是最原初,因为前提是一个既先于主体也先于客体"统一体"——"存在";自我意识不能再被看作哲学推论原则,"存在"也永远不能被意识所领会。荷尔德林通过对判断与自我意识批判试着一切思考关系以外设定一个"存在"。

  • 标签: 荷尔德林 费希特 德国唯心主义 绝对自我 《判断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