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哲学大众化运动给中国哲学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哲学界对此命题似乎没有过多的思考。实际上这一命题的提法即违背了哲学的本性,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是工具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产生的结果。哲学哲学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大众化的是哲学知识而不是哲学,与其说“哲学大众化”,还不如说是“哲学知识的大众化”。

  • 标签: 哲学 大众化 哲学知识 哲学大众化
  • 简介:对于《庄子·人间世》,历代文人一般都认为其主要是讲处世之道和处事哲学的,但具体认识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我们今天解读《庄子·人间世》,不能因其思想具有消极的一面而以偏概全,而应该对其积极作用进行认真审视。在《人间世》中,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心斋”、“先存诸已而后存诸人”、“行莫若就,心莫若和”、“乘物以游心”、“无用之用”等五个方面。了解和把握这些关键词的真正含义,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人间世 处事哲学 现代意义
  • 简介: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思想决定未来的时代,我想从自己的角度谈谈对这三个方法的感想。第一点,方法从来都是很受重视的,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中国讲的方法是点子,是窍门,这个和现在说的方法是不一样的。现代方法来自于近代科学,现代企业制度来自于现代工业制度,现代工业制度来自于现代技术逻辑,

  • 标签: 方法论 创新 哲学 现代企业制度 工业制度 事半功倍
  • 简介:这是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勒兹(GillesLouisRénéDeleuze,1925-1995)运用自己的"欲望哲学"重新解读康德的三大批判的尝试。在这种眼光下,康德的先验方法就是从人的各种先天机能,包括认识机能(感性、知性、理性)和欲望机能(低级欲望和高级欲望)构造出人的生活经验,这些机能是一切表象的源泉。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是把认识的先天原则归结到主体的先天的立法机能,但问题在于如何能够把这种先天机能与后天机能结合起来?单凭先验的图型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把第三批判中的"共通感"引入进来才能解释这些机能的相互和谐。知性和理性的机能后面隐藏着的其实是欲望机能,这就是《实践理性批判》所讨论的问题。纯粹实践理性为自由立法,这同时也使它成为知性在理论上为自然立法、在实践上为道德律建立类比"模型"的决定性根据。而理性与知性的后面这种相互配合一致同样也立足于理性本身的"道德共通感",纯粹实践理性的三大悬设都是通过这种道德共通感,特别是其中的想象力而现实地作用于感性自然的,想象力为自然界设定了终极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辨理性从属于实践理性。在《判断力批判》中,加入了一种比一般感性机能更高的情感机能,这就是体现为审美判断力的鉴赏机能,它既不关思辨的兴趣也不关实践的兴趣,仅仅表示各机能活动的主体性条件。但它与所有其他机能都相关,构成它们的相互协调活动。而这种自由协调活动虽然是超功利的,但它本身具有某种理性的兴趣作为自己的原则。所有机能的未决定的超感性统一体和从其中抽引出来的自由的和谐是心灵中最深的部分,它准备了那最高尚的东西的到来即欲望机能的至高地位,并且使得从知识的机能向欲望的机能之过渡成为可能�

  • 标签: 先天机能 欲望 共通感 道德律 自由 终极目的
  • 简介:受启蒙运动影响的恩格斯,在转向青年黑格尔派哲学过程中,受到了青年黑格尔派不同思想要素的影响,大卫·施特劳斯、布鲁诺·鲍威尔、费尔巴哈、摩西·赫斯等对恩格斯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影响。在批判谢林以及费尔巴哈进一步的影响下.恩格斯最终转向了唯物主义。从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的纠葛,可以更加详细地窥见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基本历程.以此也可以作为透视马克思主义思想渊源的个案。

  • 标签: 恩格斯 青年黑格尔 唯物主义
  • 简介:道家的思想是构成中国哲学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深远。老子的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其生活上主张“无为”,生活方式以质朴为主,处事上主张不与世人相争以及深思熟虑的处事方针。通过研究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老子思想的独到之处。

  • 标签: 老子 养生 处事
  • 简介:联合文化是“支撑联合作战实践,体现战斗力内在要求,具有军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精神价值体系、知识结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法构成的复合体。”培育和发展联合文化,是当前我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课题,更是我军构建联合作战体系、提升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个层面探讨联合文化的哲学内涵,是当下军事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意,它对于培育和发展联合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 标签: 联合文化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 简介:布迪厄在其社会学中构建出场域和惯习的概念,利用结构的方法交织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存在模式,构建起一个以实践作为支撑结构的分析空间,从而对整个社会学的根基与方法提供了一种转型的可能。社会学的转型与哲学社会学的建立是不可分割的,哲学社会学对于社会学本质的探索就体现在哲学要提供给社会学对人的概念的理解,从实践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应当有一种新的概念来作为哲学社会学中对人考察的基础,即"专场"概念。

  • 标签: 专场 哲学社会学 场域 惯习 实践感
  • 简介: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幸福"与个体的生存境遇、获取幸福的过程以及伦理道德规范三个要素密切相关。对于当代都市青年而言,其幸福感主要来源于这三个要素的有效整合。它们不仅构建了当代都市青年幸福感形成的现实维度、时间维度与价值维度,而且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青年群体对"幸福"的感知。

  • 标签: 幸福感 都市青年 哲学反思
  • 简介:共同“指向一种更美好生活”将“中国梦”与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关联起来。“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就是希望,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在于唤醒人内在的希望本性和鸟托邦的激情,动员中国人积极投身于现存的变革中,去造就中国的未来前景;“中国梦”的实践要求是做好应对失望和风险的准备,并采取行动实现“中国梦”。

  • 标签: 中国梦 布洛赫 希望
  • 简介:空灵之美并非只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技巧,而是有其深厚的精神文化根基。空灵来源于德性圆满的自足生活,而这种自足生活的根基即在良知之虚灵明觉,故良知奠定了空灵之美的基础。从这种精神根基出发,即可解明艺术的精神归往在灵现大道。由此,又可对“情景交融”及美育问题作进一步的辩难与纠正。诗的评价尺度不是“情景交融”而是灵现“大道”,美育亦不在培养人之自由精神而在人之神性。因为圣人是那唯一的诗人,圣人的生活是那首唯一的空灵的诗。

  • 标签: 空灵 良知 大道 情景交融 美育
  • 简介:在有机化学中,有非常丰富的辩证思想蕴含在有机化合物的互相转化时所遵循的理论和规律之中。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并且对于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化学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很大的帮助。

  • 标签: 有机化学教学 哲学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
  • 简介:一、哲学教育在当代中国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哲学曾以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启动和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哲学再一次历史性地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随后,“人道主义研究”、“异化”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萨特热”、“尼采热”,等等,都对人们的思想转变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人,哲学似乎有点跟不上这趟列车的行进速度了,哲学的影响力似乎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出现了成反比的现象。社会越是发展,人们似乎越是远离哲学

  • 标签: 哲学教学 批判性思维 改革开放初期 培养 社会变革 “主体性”
  • 简介:阿尔贝.加缪作为与萨特齐名的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形象地表现了“荒诞”与“反抗”的命题.本文通过具体作品剖析了加缪的反抗哲学以及加缪试图在一种消极的世界观中所要确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 标签: 加缪 反抗 哲学 《反抗者》 《鼠疫》
  • 简介:孔子哲学的血亲情理精神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儒者。本文从孔子和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谈话中进行分析,讨论孔子哲学中的血亲情理精神,孔子在这段话中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行为准则,那就是心安理得,将人类生活的终极本根定义为血缘亲情。

  • 标签: 孔子哲学 血亲情理 三年之桑
  • 简介:王蒙的《活动变人形》以倪吾诚悲剧的一生为参照,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知识分子所独有的"积极的痛苦"与空洞的"应该哲学",折射出灵魂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中的扭曲与畸变。

  • 标签: 王蒙 《活动变人形》 倪吾诚
  • 简介: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一书中,揭示出近代以来“微观权力机制”的确立,使“规训”这一概念获得了新的内涵。在福柯看来,由示众的“肉刑”到“监狱管理”是人类的进化,即将罪犯改造成标准劳动力的过程。而《石将军石勇》中的“监狱”与福柯概念中的“监狱”存在很大区别。影片的故事发生于北宋末年,当时统治阶级极为残暴、腐朽,监狱空间成为罪恶与欲望滋生的土壤。在洪牢头的监狱中,犯人的人性和灵魂出现“异化”,角斗场上的犯人基本丧失了人类特征,成为被观看的血腥动物。

  • 标签: 空间 监狱管理 学思 自由 正义 场域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一种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其研究范围广阔,研究视角多元.从思想来源的追寻、哲学范畴的研究、现实价值的反思以及理论性质的判定这四条路径可以对布洛赫希望哲学进行分析,以此揭示希望哲学的时代意义.

  • 标签: 恩斯特·布洛赫 希望哲学 路径
  • 简介:随着国学热的潮流,《弟子规》的学习成为许多学校的“特色项目”,受到众多家长的“青睐”。然而,其轰轰烈烈的学习热潮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质疑。本文试图透过教育哲学这一视域,站在“人的存在”之角度分析《弟子规》的学习,进一步研究理性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学习者、内容和方式,阐述思辨性《弟子规》学习的教育哲学意义。

  • 标签: 弟子规 教育哲学 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