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导语】“时间”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哲学家的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到近代莱布尼茨、康德哲学中的“时间”问题,无不代表着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传统哲学在认识论维度上通过对“时间”问题的研究进而探讨人之心智如何认识的问题。现代哲学批判传统哲学的“时间”,对“时间”的讨论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时间”或是可以“直观”之“意识”,或是“人”存在之维度,或是“生命”之“流动”。2013年国内学界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这里选取的几篇文章有助于我们管窥目前国内关于“时间”研究之现状。

  • 标签: “时间” 现代哲学 康德哲学 时间观 认识论维度 创新
  • 简介:柳宗元的“交以为师”师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内涵丰富,是-种具有辩证性、发展性、生本性、自知性、民主性等哲学意蕴的教育思想.该理论既是价值,也是方法论.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实践“交以为师”能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是有利于教师走出师道尊严误区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四是有利于达成教育民主实现师生的心灵解放.

  • 标签: 柳宗元 交以为师 哲学意蕴 教育民主
  • 简介:随着排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现在排球运动的实质是将人、球、时问和空间限制在一个特定区域和特定的规则下.所表现出的个人对时间的掌握,对空间的控制、团体对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利用以及对球的攻防而展开的拼搏。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抓住机会,利用时间和空间多方位的竞争把球打入对方的场地。时间和空间成为排球运动的主要特征和制约因素,所以把哲学中时间与空间辩证关系的理念运用至Ⅱ排球运动中来,对排球运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 标签: 哲学 时空观 排球运
  • 简介:“仁”是儒家最基本、最核心的道德观念。在“仁者爱人”的层面,儒家仁道的基本精神在于要求行动者为他人而抑制自我、奉献自我。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为他”向度的单纯强调之上,则儒家的仁道就可能沦为一种对行动者自身缺乏积极价值关怀的片面的自我否定。因而,在“为他”的深处还要体认到“为己”,而这一语境之下的“为己”是在“成己”的意义上而言的,其实质内容在于行动者道德生命在深刻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这就是儒家“仁者自爱”观念的基本内涵。在伦理学的意义上,只有在仁者自爱的基础之上,仁者爱人方始成之为一种真正出于行动者自律的道德实践。由自律而行为,“爱人”也就具有了“为己”的性质,而不再是单向度的“为人”,从而扬弃了道德规范的外在性与异己性,而这也正是孔子所倡导的“仁者安仁”的逻辑基础。

  • 标签: 儒家伦理 仁者爱人 仁者自爱 仁者安仁
  • 简介:摘要哲学是研究道德的学问,是研究智慧的学问,是研究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的学问。具有哲学属性才是有道德、有智慧的正确选择。在进入了新世纪的历史发展时期后,自然、社会和人文都对建筑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除了速度和数量还可以引以自豪外,在其它诸多方面仍然不尽人意。建筑业发展的不尽人意,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建筑学的教育不无关系。

  • 标签: 建筑学 哲学发展观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蕴涵着一系列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表现为:与世俱进的时代,与实俱进的实践,与时俱进的真理,与机俱进的发展,与是俱进的规律.

  • 标签: “三个代表” 哲学观 与时俱进
  • 简介:<正>伦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有了本学科“古老而年轻”的历史,这是伦理学自身的进步,也是哲学发展的进步。有待人们反思的问题是:伦理学离开哲学究竟能走多远?存在一个非哲学的伦理学吗?对道德的伦理学思考和对世界的哲学思考可能分离吗?真正的哲学不触及道德人生吗?真正的伦理学不是哲学的吗?……本文针对片面强调二者分离的倾向,力图通过揭示道德

  • 标签: 世界观 伦理意蕴 真正的哲学 论道 伦理学研究 事实世界
  • 简介:《光明日报》2006年5月9日发表了李楠明的《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及其意义》的文章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最早是在博士论文中表述出来的。马克思认为,“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这是一种“哲学的内在规定性和世界历史性。这里我们仿佛看到这种哲学的生活道路的集中表现,它的主观要点。”马克思当时对哲学持有的这种观点,主要依据的是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对象化的理论。马克思在评论伊壁鸠鲁原子论的意义时指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虽然在表面上体现的是感性的原则,但这只是自我意识对象化的结果,就其“形式”而言,自我意识并没有沉沦于外在性中,而是返回到精神本身。从而体现了自我意识的自由精神。

  • 标签: 哲学观 实践理性 自我意识 自由精神 马克思 世界历史性
  • 简介:从传统哲学的视角探讨科学发展的精神资源,是一次传统与现代超越时空的对话。传统哲学是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其内在的历史根据,科学发展则是对传统哲学的有机整合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在继承传统哲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发展也完成了其时代性超越。其中,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对传统哲学中阴阳辩证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思想源于中华文明的“以民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继承与理性超越。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阴阳辩证 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 简介:邓小平的发展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邓小平的当代社会发展.一是邓小平的当代中国发展。后一部分学术界集中研究的比较多.前一部分学术界专门探讨的比较少。本文是对前一部分的研究。笔者认为.邓小平的当代社会发展.是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当代社会(或当代世界)的发展为对象.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些特征和规律所作的系统探讨.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确立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指导线索。从哲学的角度研究邓小平的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对于更好地把握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社会发展观 当代中国发展 社会发展理论 学思 思想前提
  • 简介:胡适一生的感情生活充满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根源来自他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与西方自由主义、经验主义思想相互碰撞产生的中西杂糅的婚恋。在胡适的婚恋中,既有对中国传统父母之命、容忍、自觉心等思想的继承,也有在西方思想影响下对女性自立、平等、自由的追求,并对中国传统的贞洁进行了激烈批判。与其矛盾的婚恋相对应,胡适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情感历程,晚年的他更是得出了以“忍”为先的处事之道,无论是对于家庭、感情抑或是对生活。

  • 标签: 胡适 婚恋观 尊重女性
  • 简介:民法典要回应环境问题已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观念,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中有所体现。但民法典如何进行含摄环保理念的制度创新,创新至何种程度才既不失民法传统本色,又彰显这一古老学科和制度的生命力,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析的问题。为此,本刊特约三位专家就此撰文,探讨绿色民法典的相关问题。

  • 标签: 自然哲学观 准物权制度 民法 生存权利 法律行头 意思表示
  • 简介:董仲舒的人性论主要观点有三:性有善质,未可谓善;性情相离,心体两分;人性三品,以中名之。其人性论较之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既有继承,又有整合,更有发展。董仲舒人性论的提出与其论人性的方法息息相关:以“天人感应”的宇宙论为其人性论的起点,用唯心主义名实论考察人性,将“性同一说”与“性品级说”相结合。以人性论为依据,董仲舒提出了他的教化,论证了教化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核心。他的人性论和教化为论证教育的存在提供了较为深刻的哲学依据,有利于官学制度的建立,但也开启了封建等级政治教化之源。

  • 标签: 人性论 教化观 人性 善恶 品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体论不仅仅是哲学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更是一种哲学解答问题的方式。作为哲学所独具的思维方式,本体论并没有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立足于实践开拓的哲学新视野而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在一般意义上去弘扬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是攫取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将集中反映了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关系的“人”作为理论观照的焦点。正是这一理论视角的转移,充分展示了新唯物主义既根本区别于唯心主义,又完全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全新致思理路。基于这一全新的人学本体,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即实践出发,建构起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新的理论层面上更进一步地展现出了深刻的人学意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学 本体论 传统哲学 唯物主义
  • 简介: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伊壁鸠鲁哲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马克思早期记述了大量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评论,涉及到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精神实质.他的博士论文更是突出了伊壁鸠鲁哲学不同于德谟克利特的特别之处.毋庸置疑,马克思的这些研究为他以后的哲学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基本构架.因此,结合马克思早期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研究文本,我们试着从哲学的生活意蕴、人的本性及自由的论证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领会.从“哲学史”的层面,把握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传承与超越,从而彰显马克思哲学的不朽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伊壁鸠鲁 生活 自由
  • 简介:摘要:课程理论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麦克唐纳认为:“课程理论是教育理论的实质。”课程理论的本质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课程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往往敏感地反映着社会对教育的各种要求。当代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改革,无一例外地是从课程改革入手的,而课程改革的成败,又取决于是否有科学的课程理论作为指导.

  • 标签: Essentialism Progressivism Reconstructionism
  • 简介:摘要:日常语言意义的研究离不开语用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语用学的哲学起源的深入探索,发现语言学与语用学具有共同的哲学根源,因此,在探讨意义的概念以及界定两者的边界时,都必须结合这一哲学背景来进行深入的思考。互相补充是意义研究的基础,它不仅是当前的重要特征,而且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语用学 语义学 语言哲学 语言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