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从作者公开宣布的创作意图与读者反应的矛盾入手,洋细考察了作者对堂吉诃德的描写,发现从第一部后半部分开始堂吉诃德表现出的某些理智就超出了作者公开的意图,到第二部里这种倾向就更为明显。我们从堂吉诃德的所做所为与作者本人性格遭遇的类似、以及作者构思写作《堂吉诃德》时的特殊处境,推断出作者是把自身的经历遭遇和思想感情注入了形象之中,把自身的悲剧性体验以喜剧式的嘲讽加以表现。而随着作品拉长情节延伸,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多地透露出来,从而使堂吉诃德性格呈现出异乎异常的复杂矛盾。

  • 标签: 堂吉诃德 性格 创作意图
  • 简介:我国传统的刑法概念是分析实证主义的变种。由于刑法最原始、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维护秩序,所以必须在秩序形成规律中反思刑法的概念。刑法是对道德与政治的双向继承和超越。通过分析犯罪与刑罚的概念,说明刑法是以道德为基础,以政治为调控的。我国的死刑问题及经济犯罪的死刑问题,在于刑法的道德性与政治性的关系倒置。

  • 标签: 刑法概念 道德性 政治性
  • 简介:德性是人追求卓越的获得性品质,在与外界交互中养成。教师德性是以德性为基础的职业性品质,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所形成的获得性内在职业精神品质和以职业品德状态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教师德性养成应遵循建构论的理路,身份是教师德性养成的起点,教师身份不是先天赋予而是后天自致的,由此决定身份认同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内在框架,教师德性养成是在身份认同框架下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

  • 标签: 德性 教师伦理 教师德性 德性养成 教师德性养成
  • 简介:荷马史诗所展示的社会结构是一个由亲属关系和家庭所构成的社会结构。在这一社会结构中,英雄是其主要的社会角色。勇敢是英雄最主要的德性,而与勇敢相关联的是命运、死亡、友爱以及荣誉等。这些精神理念是英雄们的人格写照,它们贯穿于英雄们的生命展开之中,直至他们走向死亡。

  • 标签: 荷马史诗 英雄 德性 死亡
  • 简介:文章提出:正直单纯是堂吉诃德多方面复杂矛盾性格的基础与核心。文章详细分析了这两种性格元素对其行为的支配影响,以及在其性格中的表现,又从作者给人物取的绰号——“大善人”和客观上形成的效果来证明,我们找出的堂吉诃德性格基础和作者的设计塑造是一致的。最后得出结论:堂吉诃德性格的特殊就在于他有一个充满矛盾性质的性格基础,由此带来整个性格的矛盾。

  • 标签: 堂吉诃德 性格基础 正直单纯 矛盾 特殊
  • 简介: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影响中国社会几千年.解读和梳理儒家文化,必须正视儒家文化的泛道德性.儒家道德衍射到儒家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突出表现为以德治代政治、以礼治代刑法、德本财末、文以载道及美善统一等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家文化是泛道德文化.

  • 标签: 儒家文化 儒家道德 泛道德
  • 简介:师德表现为德性与规范两个方面。德性是教师对生命的道德意义的表达和张扬,规范是教师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德性的塑造需要个体的反思、体验和领悟,规范的养成需要社会的规则、制度和机制的引导与约束。

  • 标签: 师德建设 德性 基本取向 社会规则 道德意义 社会存在
  • 简介:知性体验是在道德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知性体验不仅使学生具有道德认知,  知性体验重视道德知识对德性培养的重要作用

  • 标签: 体验德性 德性生长点 知性体验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给与中国思想文化以深刻长久的影响。儒家把个体人生同社会群体的进步及整个自然的正常演化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崇高的理想主义信仰。儒家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的社会,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先秦儒家在时“生命本质”的追问中,寄托了一种时人类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的人文和道德的“终极关怀”的信仰追求。科技发展与伦理滞后的现实,要求现代人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儒学正好可以作为此时教育的重要借鉴。

  • 标签: 先秦儒家 德性思想 教育价值
  • 简介: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是一个具有复杂个性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他的敌手说他"是一个颓唐的维也纳人,植根于一般认为是典型的维也纳人才具有的耽于声色的、任性的环境","他过分的敏感、多疑.……

  • 标签: 弗洛伊德性格 形成原动力 性格形成
  • 简介:本文借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对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纠正传统思维的认识偏差,进而得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须中国化这一现实性结论.

  • 标签: 孔子 亚里士多德 德性 研究纲领 比较
  • 简介:我国伦理学界近来关于德性(美德)伦理的研究,当然有其社会和伦理学发展的国内背景,但毕竟还得益于来自当代荚美伦理学“德性的复兴”之推动,这就提出了“多元视角中的德性伦理学”问题。西方德性伦理学首先是在荚美伦理学界实现“复兴”的,其实质是要求道德生活更具体化、更人情化,更重视个人德性及其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其形式可以概括为“行为分析中的德性伦理学”。但是,鉴于现代化的尚未完全实现,对于发展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中的德性伦理学”更为重要的则是麦全太尔的“现代性批判中的德性伦理学”。

  • 标签: 德性伦理学 行为分析 现代性批判 转型社会
  • 简介:当前少数教师陷入弃德逐利的道德困境,这是社会道德困境在教育中的投射,而社会出现的道德困境是市场化社会的副产品。教师德性困境根源是追逐利益的满足而忽视了教师德性养成。作为“经济人”的教师难以通过培训、说教、学习榜样等方式培育德性,只有承认教师的正当利益需求,通过调整正当而合理的利益配置制度,使教师“德”“利”“福”统一,才可能化解教师的德性困境。

  • 标签: 教师 教师德性 经济人 市场化社会
  • 简介:摘要:法律职业伦理既是一种职业规范,又是一种伦理规范,兼有其法律价值的特殊性。法律人的核心是法律,是维护法律的决心与态度,从事法律职业要求佛不仅仅是法律能力的突出性,另外是对于法律的坚强信念与行为本身的特殊规范性,伦理本身的非规范性是相对于法律的规范性而言的,法律的规范性需要伦理本身的非规范性进行调整,具有意志思想上表述的主观价值,职业的行为伦理结合法律职业必然对法律人自身的提升创造条件,也是法律职业伦理不断发展的起点,也是一切法律职业伦理规范的源泉。

  • 标签: 职业 伦理 规范
  • 简介:首先对江畅教授在西方德性伦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就表示祝贺!江畅教授以300万字写就《西方德性思想史》四卷本的皇皇巨著,并且是以不到五年时间写就,在国内几乎没有第二人有这样的高速度和这样惊人的高产。

  • 标签: 伦理思想史 德性 西方 教授 伦理研究 四卷本
  • 简介:正义论》阐述了关于正义的契约的设想、"作为公平的正义"概念及其两大基本原则的合理性。通过"正义"分析其社会契约设计的考虑,并将"无知之幕"的设计同罗尔斯所设定的正义环境、基于社会契约的正义原则探讨模式与"无知之幕"设计进行比对,有助于深入领会"无知之幕"为什么被如是设计、在何种意义上实现目标。同时,罗尔斯《正义论》中的一些预设也有必要予以质疑。

  • 标签: 《正义论》 原初状态 无知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