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PVB)复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应用效果。方法筛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接受治疗的肺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PVB复合全身麻醉的方法,对照组则是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特定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手术中用药情况、苏醒拔管时间。结果实验组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麻醉用药量相对较少,苏醒拔管时间较短,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效果显著1。

  • 标签: 超声引导 椎旁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胸腔镜 肺癌根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阻滞麻醉对疝高位结扎术患儿术后FLACC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接受疝高位结扎术治疗的患儿,将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实验组于术前选择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麻醉,对照组选择生理盐水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3.8±1.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1±1.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 d的曲马多平均用量为(14.3±5.4)mg,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8.2±6.8)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4 h、12 h、24 h的FLACC评分分别为(2.1±1.4)分、(1.5±0.3)分、(1.3±0.3)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1.2)分、(2.7±0.6)分、(3.3±0.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4 h、12 h、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分别为(2.5±0.5)分、(2.4±0.5)分、(2.3±0.4)分,实验组分别为(2.6±0.4)分、(2.3±0.4)分、(2.2±0.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疝高位结扎术患儿中应用超声引导阻滞麻醉,能对术后疼痛进行有效缓解,让镇痛剂用量减少,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超声引导 阻滞麻醉 疝囊高位结扎术 镇痛效果 镇静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组筛窦气化至上颌骨额突时的成年慢性泪炎患者采取泪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吻合的内镜鼻腔吻合术(En-DCR)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通过泪道CT造影(CT-DCG)确诊的前组筛窦气房气化至上颌骨额突的成年慢性泪炎并接受En-DCR的患者。手术步骤:切开鼻黏膜的同时开放并扩大前组筛窦,再进行常规En-DCR手术,最后将泪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进行吻合。对随访超过12个月的患者,记录手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纳入前组筛窦气房气化至上颌骨额突并接受En-DCR的成年慢性泪炎患者84例(90眼)。En-DCR的成功率为87%(78/90)。术后出现再次泪道阻塞12眼,其中肉芽阻塞造瘘口7眼,瘢痕闭锁造瘘口4眼,泪总管阻塞1眼。术后均未出现眼眶脂肪脱垂、脑脊液漏、鼻窦炎、视力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开放前组筛窦完整暴露泪窝行En-DCR,通过泪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的吻合方法,对前组筛窦气房气化至上颌骨额突的慢性泪炎患者是可行且有效的。

  • 标签: 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 前组筛窦开放 黏膜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鼻内镜鼻腔造瘘术的处理技巧和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6月耳鼻喉科慢性泪炎患者120例,对其实施鼻内镜鼻腔造瘘术,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其他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凿骨孔,而在瘘口采用生物凝胶粘合的方式,术后综合治疗,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随访工作,随访时间设为3—6个月。结果在120例患者中,共计180只眼,其中治愈168只眼,治愈率为93.4%,有8只眼得到好转,有效率为4.4%,4只眼无效,无效率2.2%,总有效率为97.8%。结论在鼻内镜鼻腔造瘘术中,如果对各种技巧和方法加以运用,可以有效的避免瘢痕挛缩、闭锁和狭窄。

  • 标签: 鼻内镜 慢性泪囊炎 鼻腔造瘘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胃镜食管球扩张术后食管穿孔的诊治体会。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中心共行胃镜食管球扩张术1 659次,其中4例发生食管穿孔,胃镜食管球扩张术导致食管穿孔的发生率为0.24%(4/1 659)。4例患儿均为男性,食管狭窄的病因分别为2例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2例食管烧伤。术中均采用导丝导引的三级球进行食管狭窄段的扩张操作(在胃镜直视将球通过活检通道放置于食管狭窄处,往球内注水并维持不同的压力即可产生不同的直径);行胃镜食管球扩张术的次数范围为1~12次,平均次数为5次;食管穿孔发生的年龄为8个月至2岁11个月。4例患儿中,2例患儿在食管扩张术中发现右侧大量气胸,1例患儿在术中可见胃镜进入胸腔,1例患儿于术后第二天因呼吸困难、发热及左侧气胸,均初步诊断为食管穿孔;3例在24 h内诊断,1例在48 h内获得诊断;2例选择保守治疗,2例选择胸腔镜修补食管穿孔;均使用广谱抗生素,在食管狭窄上段放置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并且放置胃管。结果3例患儿经过3 d的治疗后体温完全正常,治疗后7~11 d首次行食管造影检查,治疗后7~13 d恢复经口喂养,治疗后10~14 d出院;1例患儿经保守治疗19 d后体温才完全恢复正常,治疗后23 d首次行食管造影检查仍提示食管漏,治疗后30 d行食管造影检查提示存在气管食管瘘并开始经空肠喂养,治疗43 d后出院。4例患儿的随访时间范围为6~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1.5个月);其中1例患儿再行食管扩张14次,目前可正常经口喂养,无进食呛咳及进食困难;1例患儿再行食管扩张5次后出现呛咳表现,确诊为复发性气管食管瘘,并行胸腔镜手术修补,目前可正常经口喂养;1例患儿因发展为长段型食管狭窄,目前经胃管喂养,需行食管替代治疗;1例患儿确诊为复发性气管食管瘘,行胸腔镜手术修补后,可正常经口喂养。结论胃镜食管球扩张术后发生食管穿孔较为罕见,需要及时诊治,并根据胸腔污染、全身感染及内循环是否稳定而选择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

  • 标签: 食管狭窄 食管穿孔 胃镜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髋关节周神经阻滞(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block, PNGB)是一种全新的神经阻滞方法。目前PNGB已被应用于髋关节及下肢的麻醉与镇痛。作者检索了大量关于PNGB技术的文献资料,介绍了PNGB技术的起源、神经解剖学基础、超声引导PNGB技术、PNGB在临床中的应用及PNGB对比传统下肢神经阻滞技术的优缺点。PNGB由于阻滞神经全面、操作简单、不影响患者的肌力和康复时间,因此具有广阔的临床发展空间。然而,PNGB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阻滞技术却很少被我们了解。文章将从以上内容对PNGB进行综述。

  • 标签: 髋关节 关节囊周神经阻滞 镇痛 区域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改良的涂刷式膨胀海绵填塞法内镜鼻腔吻合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以2017年12月到2019年3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接受内镜鼻腔吻合术的慢性泪炎256例(286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11例(125眼)术中使用常规膨胀海绵填塞法;试验组145例(161眼)术中使用微纤维止血胶原涂刷式膨胀海绵填塞法。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对照组治愈率为72.00%(90/125),好转率为21.60%(27/125),无效率为6.40%(8/125)。试验组治愈率为83.85%(135/161),好转率为11.18%(18/161),无效率为4.97%(8/16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9,P=0.019)。结论改良的涂刷式膨胀海绵填塞法能够提高内镜鼻腔吻合术的效果。

  • 标签: 填塞,膨胀海绵,涂刷 吻合术,泪囊鼻腔,内镜下 泪囊炎,慢性
  • 简介:胎儿小脑幕性病变较为常见,但由于胎儿小脑幕解剖结构复杂,常规扫查准确率不高。文章应用三维超声对与小脑蚓部相关的Dandy-Walker综合征和Joubert综合征、Blake’spouch囊肿及颅后窝蛛网膜囊肿4种性病变的诊断做了详细的阐述,对诊断与鉴别诊断胎儿脑部畸形的早期筛查提供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胎儿 小脑幕 超声 囊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肾脏性病灶的Bosniak分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近几年本院49肾脏性病灶病例,采用CT检查,进行Bosniak分级,并结合手术、病理等其他检查。结果49例病例中,I类囊肿34例、Ⅱ类5例(其中ⅡF3例)、Ⅲ类4例、Ⅳ类6例。结论Bosniak分级对于肾脏性病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 标签: Bosniak分级 CT 肾脏囊性病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硬化治疗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49例(57个实性结节),进行超声引导硬化治疗,分析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结节体积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经过超声引导硬化治疗,57个实性结节有效51个,总有效率为89.5%;治疗前结节体积(12.4±5.2)cm3,治疗后体积(2.8±3.1)cm3,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7,P<0.05);49例患者中出现疼痛2例,术中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1%(3/49)。结论超声引导硬化治疗甲状腺实性结节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无严重并发症。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超声疗法 硬化疗法 聚桂醇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鼻内窥镜鼻腔吻合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接受鼻内窥镜鼻腔吻合手术的1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2例治疗无效的患者为无效组,122例治疗有效的患者为有效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泪炎类型、鼻中隔偏曲程度、是否小泪、是否反复泪道探通、是否泪道激光、是否泪道置管、是否术后定期复诊、是否复发性泪炎。使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比较发现,有效组和无效组鼻中隔偏曲程度、是否小泪、是否反复泪道探通、是否泪道激光、是否泪道置管、是否术后定期复诊、手术时间以及是否复发性泪炎等项目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鼻内窥镜 泪囊鼻腔吻合手术 治疗效果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方向,研究开放复位内固定术与关节镜复位术的临床差异,分析关节镜复位术的临床安全性。方法:本次对照研究实验自2019年1月开始执行,持续至2020年8月截止,共抽取病例数9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我院完成手术治疗,以手术类型的差异加以分组,即接受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者均为对照组,接受镜复位术的患者均为观察组,两组例数相同(n=45),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其常规手术指标(手术平均时长、切口平均长度、术后引流量等)、平均住院时长、疼痛控制效果、相关并发症发生例数、生活质量评分、膝关节最大活动角度等指标之间的差异,从而判定不同手术疗法的应用价值与推广前景。结果: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对比,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各项评分更具优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口成功愈合率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89%,P<0.05;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总计6.67%,大大低于对照组的37.78%,P<0.05;术后膝关节最大活动角度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HSS评分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有可见降低,相比之下,术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复位术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相较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可有效降低术中损伤,缓解患者疼痛反应,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进度,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传统开放复位术后 关节镜 球囊复位 膝关节最大活动角度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超声引导介入性治疗妇科性病变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时间为2023年1月份至2023年12月份,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80例患者当中包括59例非盆腔性囊肿,30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5例单纯盆腔囊肿;盆腔包裹性积液14例,盆腔脓肿21例;所有患者均提供超声引导介入性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80例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非盆腔脓肿患者有51例治愈;8例患者治疗有效;盆腔囊肿患者有31例有27例患者治愈,4例患者治疗有效;结论:为妇科性病变的患者提供超声引导介入性治疗,治愈率较高,而且安全有效,值得提倡。

  • 标签: 超声引导下 介入性治疗 妇科囊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评定在泪黏液囊肿患者中推行鼻内镜鼻腔泪吻合联合全泪道置管术治疗方案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4年04月~2015年06月接收的泪黏液囊肿患者共20例(患眼21只),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鼻内镜鼻腔泪吻合联合全泪道置管术治疗,并进行系统性随访,观察患者手术效果。结果入选患者均已配合完成治疗、随访工作,评估发现18只患眼已经治愈,治愈率是85.71%。结论在泪黏液囊肿患者,采取鼻内镜鼻腔泪吻合联合全泪道置管术治疗效果突出,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建议推广。

  • 标签: 鼻内镜 全泪道置管术 鼻腔泪囊吻合 泪囊黏液囊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泪炎患者行鼻内窥镜鼻腔泪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慢性泪炎患者82例,分组方法以“电脑随机匹配”为主,分对照组(41例,采纳鼻内窥镜鼻腔泪造孔术治疗)、研究组(41例,采纳鼻内窥镜鼻腔泪造孔术+泪道置管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5.12%)明显比对照组(73.17%)高,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窥镜鼻腔泪造孔术+泪道置管术可有效改善慢性泪炎患者临床症状,保持鼻腔通畅,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 标签: 慢性泪囊炎 鼻内窥镜 鼻腔泪囊造孔术 泪道置管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泪炎患者行鼻内窥镜鼻腔泪造孔术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本院 2017年 4月至 2019年 4月收治的慢性泪炎患者 82例,分组方法以“电脑随机匹配”为主,分对照组( 41例,采纳鼻内窥镜鼻腔泪造孔术治疗)、研究组( 41例,采纳鼻内窥镜鼻腔泪造孔术 +泪道置管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 95.12%)明显比对照组( 73.17%)高, 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窥镜鼻腔泪造孔术 +泪道置管术可有效改善慢性泪炎患者临床症状,保持鼻腔通畅,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 标签: 慢性泪囊炎 鼻内窥镜 鼻腔泪囊造孔术 泪道置管术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