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构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新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构想

张振英

◆张振英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高级技工学校335421

摘要: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提出了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充实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把实验室工作的重心从验证性实验转移到设计型实验上来等构想,以建立一个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设计实践教学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有二:其一是作为专业基础课,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其二,它也是一门相对独立的技术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今后在生产生活或工程实践中具备一定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因此,学生学好这一课程,无论是对眼前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发展都很有意义。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近年来笔者为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下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新型课程教学设计构想

1.在理论教学中注入更多的“实际”元素。近年出版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已开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了,如汽车类专业还编有《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材,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用。事实上由于电工电子技术理论的应用空间十分广泛,几乎可以认为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应用实例,而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等因素的限制,结合实际也就比较有限了。因此,任课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及日常生活收集和选择丰富的、恰当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不断地感受到知识的价值。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2.将部分验证性实验制作成实验影像片,运用多媒体与理论教学同步。为配合理论教学,开设一些验证性实验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具体运作时,由于实验场地等原因,则难以真正做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还由于实验课时、内容及条件等局限性,开设的实验也就比较有限。为克服这些弊端,可利用现代教学传媒技术,将部分较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如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宁定理、单管放大电路、基本门电路的逻辑功能测试、数码管显示等项目制作成演示实验影像片,纳入到理论课教学范畴,运用多媒体适时播放。这样不仅可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步调一致,不失时机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能减轻教师理论讲解的负担。

3.把实验室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组织开展设计型实验上来。实验室主要功能有四项:(1)根据课程内容及实训课题要求,拟定设计型实验项目计划;(2)培训学生使用Multisim7等绘制电路仿真软件;(3)指导学生依据实验项目要求,运用仿真软件选择电路元件搭建电路,仿真成功后制作(焊接)实际电路并调试;(4)集中实训,让学生的读图水平与操作技能产生飞跃,达到新的高度。这样,不仅可让学生熟悉电路元件,熟练仪器仪表的使用,熟知电路制作与检测方法,而且可激发学生灵活运用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为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新型课程教学体系构成与实施要点

1.关于理论课中注入“实际”元素问题。理论课中注入什么样的“实际”元素,注入多少为宜?笔者认为一要得当,二要适量。所谓得当,一是要结合专业实际。教师要了解所教专业后续课程中与本课程相关的内容,如机械专业的《PLC控制》、《工业自动控制》、《数控机床》等后续课程需要运用哪些电工电子知识,任课教师要心中有数,并取其实例与之结合,使本课程充分体现出“专业基础”的地位。二是要结合生活实际。在现代生活中电气产品不胜枚举,学生对于用电已有许多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将这些感知作为新课的导入,经过学习新知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课程学习有一种近距离感和实用感。所谓适量,就是要精选典型实例,要避免海阔天空的泛泛而谈。

2.关于设计型实验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设计型实验项目的开发是新型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变化最大、最具特色的部分。因此,搞好设计型实验项目的开发是关键。那么开发怎样的项目比较合适呢?笔者认为:一要紧扣教学大纲,二能锤炼基本技能,三有创新思维空间。紧扣教学大纲,就是让学生设计的电路难度要适度,即电路功能要比较单一,要求不宜太高,能够达到基本性能指标即可;锤炼基本技能,就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电路设计方法,正确识别和合理选用元器件,并能熟练搭建、检测与调试电路;有创新思维空间,就是通过对自制“产品”的自评,找出“产品”的缺陷,提出改进措施。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之余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组成课程兴趣小组,进行了设计型实验项目的开发与实践活动,颇有收获。

一个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完整形成需要精心策划与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而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更需要相关教师群策群力和师生间的密切配合。二者兼备,定能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中发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市)[M].2011。

[2]唐岩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

[3]余永辉张兢“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作者简介

张振英(1962-),女,山东临沂人,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高级技工学校,本科,讲师。(江西贵溪33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