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情境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2

初中历史情境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黄艳娟

黄艳娟

摘要:情境体验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它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多媒体、角色扮演等不同模拟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让师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激发兴趣,调动情绪、情感,引发观察和思考,进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体验式;创新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历史被“冠”以“死记硬背”的代名词,这与我们的传统教学不无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形成了教师看教参,钻教材,然后传授,学生则坐着听、被传授的“独角戏”式模式。教师追求简单,学生则懒得动脑,一问三不知,大多习惯了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所以,要改变学生学习过程的被动、依赖性的学习局面,情境体验式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改变传统教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主体或亲自身临其境,或借助想象、虚拟的场境,或与亲历者就相关问题彼此对话,进行角色体验,师生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的。情境体验式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教育者进行了探索性的教学实践,笔者亦想通过此文谈谈我是如何实践情境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的。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几种策略

1.语言情境——课堂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

教学语言是教师基本功之一。有人认为,历史教师只要是饱学之士就行,无需讲究语言,但你可否知晓,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大家陈景润却因表达欠缺而未能成为一名好教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描述物理定律时语言优美而令人赞叹呢?所以,笔者始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珍珠成串才能更美,有血有肉才算丰满,语言生动方能感染,语言肯定方能置信,先要动己才能动人!

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的讲课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体验过去,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当自己讲述仁人志士献身祖国的英勇事迹,并且充满敬意时,学生也会情动而相随,比如在《甲午战争》一课中,为了烘托邓世昌的献身精神,笔者朗诵了后人纪念邓世昌的诗词,学生听得入神,仿佛亲临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对英雄的献身也唏嘘不已;当笔者讲述某些凶与敌勾结、出卖民族利益,并且充满仇恨和蔑视时,学生也会对其产生憎恨。正所谓以情动请,师生感情达到共鸣的境地,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情感的感染性。

2.创设问题情境——带来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难点,如何深入浅出地讲透?在平时的课堂中,笔者较多地采用问题情境法,把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景问题中,使问题含而不露。比如在讲《早期的西方殖民扩张》一课“三角贸易”这一目时,笔者对“为何殖民者要从非洲贩卖黑奴到美洲”这个问题采用了问题情境法。请学生置身于旁观者的角度解释从非洲贩卖奴隶到美洲,笔者设置了这么几个问题:

师:美洲没有劳动力吗?

生:有,印第安人。

师:既然有土著居民可以做劳动力,为何还要千里迢迢从非洲贩卖过来?

生:贩奴利润高……

黑人比印第安人笨,不会反抗……

(教师趁机讲述土著居民被屠杀造成劳动力缺乏的历史)

师:那么殖民者为什么要贩卖黑人,而不是白种人、黄种人?

生:黑人比较强壮……

教师提醒学生从地理角度去思考:美洲、非洲处于相似纬度,同纬度地区气候怎样?……

生(恍然大悟):气候相似,黑人到美洲能很快适应热带生活,气候相同的情况下,种植的农作物也相似,黑奴到了美洲同样拥有生产热带作物的经验。

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打开层层思维的锁链,获取理想的结果,似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3.创设表演情境——寓教于乐中提升学习的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学生对“死“的东西较缺乏兴趣,但是如果能将死的东西演活了却不但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也挖掘了他们的能力和潜力,所以我也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表演的情境,增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段,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

模拟角色情境的心理历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角色表演的热烈的情绪能渲染整个学习情境,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从一次创新到又一次创新最终达到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个人能力得到锤炼,心灵得到了震撼,潜能得到了释放。

4.创设影像情境——身临其境中感悟历史的真谛

初中阶段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兴趣的契机。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不可能重现。而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思维能力虽有提高,但他们仍喜欢直观的历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只凭教师语言或教材文字,从概念到概念根本不能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当然就不能很好的体验、感悟历史。怎样才能解决历史不能重现与中学生对历史形象直观的要求之间的矛盾?采用影像等教学手段来复现历史,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把不能重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重新直观形象地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之中,从而真切地体验历史。鉴于新教材内容的压缩、文字的吝惜,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其中影视和图像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尤其是战争,单靠教师的讲述显得苍白无力,但加上影视片段或纪实性录像时,学生就一目了然,真有“眼见为实”的感受,所以我在讲“珍珠港事件”时,不多言语,就请学生观看了一段录像,战争场面尽收眼底,学生不住地发出感叹声,同时也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通过影视作品、图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情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并且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情感得到提高和升华。

二、情境体验式教学法的几点收获

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法上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学史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记得刚踏上三尺讲台时,只知道一股脑儿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师生双方都累,更糟的是学生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教师对于课堂也难以驾驭。但通过情境体验式教学,证明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不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其次,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课改要求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境体验式教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情境教学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从而感悟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明确这种主体地位的学习责任感。

同时,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情境体验式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环境,体现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多种能力得以提高。例如在语言情境中,通过体验,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提高;在问题情境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表演情境体验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在意识得到发挥;在影像情境中,学生的德育认识和对历史的感悟又更深了一层。

三、情境体验式教学法的几点反思

纵然情境体验式教学法给课堂带来了朝气和活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以下是笔者所总结的几点反思:

1.时间把握要得当。这里的时间既包括课外,也包括课内。在某些情境体验中需要学生在课外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合作研究等,但是现在的学生又没那么多的课余时间,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外工作时要适时适量。再则,课堂上的时间也要掌握好,因为情境体验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学生的表演、对某些问题存在的不同见解等都会耗费一定的时间,所以在这方面也要做好“预算”。

2.内容与形式要相协调。情境体验式固然可以创设多种情境,但不宜过多,并且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当的形式。如果情境体验式教学中内容材料容量过大,情境体验问题太多,一个连着一个,启发学生如何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的环节太紧张,会导致情感态度与体验相对缺乏;如果情境体验式教学中表现方式过度、过多,虽然情境体验式教学表现方式的多样化能使知识变得有趣易学,但过多也能导致浮躁的学习态度和无深度的思维。所以不要为了情境而情境,要根据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情境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体验时空。

3.和谐互动关系要适控。良好和谐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关系式情境体验教学成功的一半。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讲到底,而通过情境体验式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可是还是存在新的问题,那就是多数教学活动停留在师生互动者居多,生生互动者少。师生互动当然必要,但师生活动的面有局限,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狭小。师生互动不能把所以的学生都卷入到思想和体验的漩涡中去,许多学生处于旁听或陪坐的地位,特别是那些情境复杂的课,同学之间的思想与体验互不沟通,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生生互动需要扩大,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是情境体验的“设计者”和“表现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谁也不是单独的“演员”或“观众”,师生共同参与到情境的设计、体验活动中,才能使全体师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

对于一个将教育视为事业的教师来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情境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应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江北中学

邮政编码:5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