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高效应用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高效应用的探究

余晓红

四川省都江堰市北街小学实验外国语学校611830

思维属于人脑通过语言对客观物体进行概括性及间接性反应过程。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不管是学生的学习任务,或者人类的所有发明创造项目,均少不了思维,思维能力属于学习能力的重点。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传入我国之后,不久就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时尚热词。谈及思维方式时,如不说到思维导图,似乎有落后之嫌。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积极思考如何在的教育教学中使用它,于是出现了很多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课题。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之后,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濯源老师提出了更符合学科知识教学的学科思维导图这一概念。不管是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还是刘濯源老师的学科思维导图,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合理高效的应用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一直关心的话题。

一、思维导图和学科思维导图

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其通过一个中央关键词和想法,以辐射线形关联全部的代表字词、思想、任务与其它关联活动的图解方法。具体的讲,思维导图即围绕一个核心主题,由中央主干朝周围放射联系的分支,并以关键词和图形来标注分支,再合理使用色彩与字体的变化实现思维过程及结果的可视化。关键词的生成主要是从材料中直接提取。它重视自由联想,主要强调放射性思维,侧重于整体感知记忆和发散思维策略的培养。

学科思维导图的表现模式是思维导图技术,引进了逻辑思维概念的内涵,根据中小学各课程、思维逻辑、学科规律、测试规律,以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高效学习途径。关键词需要根据学生特进行提炼、概括。强调结构化思考,重视逻辑关系,侧重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学习者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科思维导图中的基本元素——关键词、引导线、层级关系、色彩与图形来源于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同时融入概念图、知识树、问题树、逻辑学、学科内在思维发展规律等新的内容,深度整合了逻辑思维及学科教学思维,使之更加适用于提升学科教学效能。

二、思维导图于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1.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根据实际教学要求,创造性地应用课本。课本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材料及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求,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新标准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三年级下Module2,以伦敦(London)为话题,主要学习伦敦地标性建筑的名称,以及运用形容词描述某地的语句。

我们在集体备课中讨论如何进行单元整合,希望在单元结束时,学生能留有本单元内容的完整印象。参考伦敦的相关内容,利用思维导图整体设计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图1图2

(1)单元教学目标。

①语言知识:学习文中出现的形容词(old,new,big,small,tall,short,round,wide等),用一般现在时态描述一座城市、一处景物或一件物品,用一般将来时态表达自己的愿望。

②语言技能:能听懂并理解文中对话;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仿照文中的语句介绍自己熟悉的城市或景点。

③文化意识:初步了解英国首都伦敦以及相关文化知识。

④情感态度:熟悉本土文化,乐于接触外国文化,增强爱国意识。

(2)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第一课时,景点之旅(Sightseeingtour)。以Module2Unit1为主要线索,介绍theRiverThames,BigBen,LondonEye,TowerBridgeandBuckinghamPalace(补充内容)

第二课时,艺术人文之旅。随着对伦敦这个城市的进一步认识,我们设计了Foodtour,Museumtour,Arttour.力求使学生对于伦敦这座城市的认识更为立体、丰满。

2.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英语学科肩负着培育学生基本英语涵养与发展学生思维水平的重担。在英语教学中有计划地、正常地开展训练思维,能够提升英语学习质量,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新标准英语》(一起)第十一册Module4Unit2CanyoutellmeaboutChristmas?文章围绕中西方重要的节日春节(theSpringFestival)和圣诞节(Christmas)进行。本课紧接着上一个节日感恩节(Thanksgiving),文章篇幅较少,给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空间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复习旧知(Thanksgiving)、学习新知(theSpringFestivalandChristmas),围绕节日的国家(country),时间(time),活动(activity)和装饰(decoration)四个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整理,建立信息间的联系,深层次理解话题内容。

(1)复习旧知。

教师开门见山直接给出中央图像(Thanksgiving),老师提出问题WhocelebrateThanksgiving?(country)Whenisit?(time)Whatdopeopledo?(activity)生成一级分支,学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完成二级分支。教师出示图片继续提问Whatspecialfooddotheyhave?Whatdopeoplesaybeforethebigdinner?Why?WhatdidSimondoforThanksgiving?完成三、四级分支。

图3图4

(2)新课学习(theSpringFestival)。

教师给出一张节日的图片,学生freetalk,生成中央图像(theSpringFestival)。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完成二级分支,老师提问完成三级分支(如图4)。

(3)新课学习(Christmas)。

学生小组合作阅读课文,确定主题,梳理主要知识点并完成思维导图(如图5)。

在完成导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时代的进步,要求教育不只是要培育具有知识及技能的人才,更要求培养充满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创新思想的核心即思维水平的培养。

图5图6

3.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就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解决好问题之后,总会有得失、感想和体会,课后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利用思维导图工具直观形象地表达出课堂中的精彩和不足。在以后的教育中引以为戒,持续改进,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教学的效率与教学效果和撰写经验作文等(如图6)。

叶澜教授曾说:“一位教师写一生的教案不一定变成名师,若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授课反思,就极有可能变成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多么重要。教师用思维导图回顾课堂,客观辩证地分析课堂过程,让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及信息的主动且高效地获取、整合、转化、再创造的能力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课堂中思维导图的合理高效应用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著张鼎昆徐克茹译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焦晓瑜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J].学周刊,2018,(18),49-50。

[3]刘青青有关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15,(07),66-68。

[4]刘濯源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