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有“备”而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7
/ 2

教学有“备”而来

邓红艳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中学,山东省威海市, 264200

自毕业以来我就一直在泊于中学任教,对这里的孩子比较了解,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而且水平参差不齐,一个班里数学成绩好的90多分,差的只有几分,好的同学要求老师讲得精深一点,差的要求讲浅显一点,这就给我的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我别无选择,只能告诉自己放弃幻想,脚踏实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学习体验。一路走来,酸甜苦辣百感交集,幸亏有同事的无私帮助和自己的不懈努力,我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谈一点体会:

一、清楚课标要求,确保教学方向

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解读课标就是要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往的数学课程着眼于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现在的新课标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更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特别注重对新课标的解读,经常上网了解不同专家学者的不同理解,确保自己的理解不会出现偏差,明确了两个落脚点:一是明确课标确立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现程度,即不管是知识的积累,抑或技能的培养,都要切实明确并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是“领会”“了解”,还是“熟记”“会用”等;二是明确完成课标要求的教材载体。就是通过研究课标,把总目标、总任务一一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每一节课上,从而为整个教学活动找到一个准确的落脚点,确保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熟悉教材脉络,科学安排教学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吃透教材,正确处理教材,理清各章各节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地方,对哪些地方应补充什么内容,以及实验、练习题的安排都要心中有数。 因此我在备课时,特别用心吃透潜在点,掌握教材内容,掌握重点难点,掌握教材特点,弄清教材疑点,并且备课时,我会特意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容易产生质疑的问题,以便释疑解惑,据此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从教材文本到实际运用,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代数《统计初步》中讲平均数时,有一种求法是利用权来计算,“如果在n 个数中,x1 出现f1 次,x2 出现f2 次,…,xk 出现fk 次(这f1+f2+…+fk=n里),那么这个数的平均数为(x1f1+x2f2+…+xkfk)n。其中f1、…、fk 叫做权。”按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学习效果差,更别谈运用了。我在学生讲过该知识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让学生计算一次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总结出计算方法,效果就非常好。

三、了解学生特点,满足学生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节教材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情,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解到关节处,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我们还喋喋不休,学生难解的我们却不了了之”的倾向。我平时是这样做的:每次新接手一届学生时,我首先会和班主任及之前的任课老师聊天,了解他们的整体情况,之后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我就可以弄清楚学生的学习特点,哪些知识和方法学生易于接受,哪些知识和方法学生接受时有困难,从而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确订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按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规律进行启发、引导、点拔。其次进行几次授课后,我再一次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进一步分析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包括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点、最近发展区、思维方式以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等等,以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于教学。通过这些工作,我可以做到既考虑如何围绕教学目标来教,又考虑学生如何学,做到以“学”定“教”,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1. 梯度精选习题,重细节促提高

习题课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我在备课时,以课标要求为参照,然后以历年的期中、期末、中考题等资料中涉及本节知识考察的题目作为参考,设计章节习题的深度,难度,广度。在此基础上,我的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例题选择有强示范性的,习题选择有阶梯性的。习题一般按照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综合提高、创新应用等几个类型,设置低、中、高三级难度,形成缓坡度、小台阶型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步步登高,树立解题必胜的信心。其次,重视正确的计算结果的同时,更加重视过程思维训练,让学生做有所悟。我设计的习题必有一定的关联,有时是同一个知识点的层层深化,有时是一个知识点与不同知识点在不同背景下的组合。第三,对例题和习题的安排,我遵循量力性原则,数量适中,不搞题海战术,尽力让每个习题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并注意体现方法和规律,这样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教学,自古以来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找到适合自己学生学情的办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