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本地旅游产业资源相融合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4
/ 2

肇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本地旅游产业资源相融合的路径研究

李琪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讲师 本科

摘要:尽管肇庆市自身资源、环境和区位等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其也有短期内不可改变的劣势。比如肇庆在外部环境中,既有区域市场大发展、城市居民偏好生态环境好的旅游地、近距离多次出行等有利于肇庆市旅游发展的形势与特征,但是肇庆也有旅游目的地间竞争激烈、游客市场的成熟化与理性化等带来的挑战。面对外部环境机遇和周边旅游目的地的竞争,肇庆需要分析并顺应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此本文基于此来探讨肇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本地旅游产业资源相融合的路径。为肇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肇庆;特色文化资源;旅游产业资源;地方;融合;路径;研究


  1. 肇庆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8年,全市实现接待游客4430万人次,同比增长5%,全市旅游收入为326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旅游外汇23.6亿元,同比增长10%,国内旅游284.4亿元,同比增长7.2%,各县(市、区)旅游收入比重(如图1所示)。

60eea7ec1c6c7_html_ca31c6b321b67b39.png

图1 肇庆2018年各县(市、区)旅游收入

肇庆市旅游收入各地差异大,以端州(含市直单位)最多,鼎湖区最少。旅游年收入超60亿元的有端州、四会和德庆三个县(市、区),三者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具体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餐饮业与住宿业

截至2019年上半年,肇庆全市约有340间旅游酒店,其中星級酒店只有19间,特别是高星级酒店只有2间(五星级酒店1间、四星级酒店1间),星级酒店明显偏少。

(二)旅游景区

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市对外开放景区景点共有49处,已评级景区景点共有8处,其中4A级有4处,分别为:星湖风景名胜区(2001年),德庆的龙母祖庙(2009年)、盘龙峡(2009年)与德庆学宫(2009年)。3A级景区有3处,分别为:四会的瀑布奇石景区(2017年)、万兴隆翡翠城景区(2017年)、高新区澳雪国际工业旅游园(2017年)与封开龙山景区(2018年)。

从经营模式看,国有景区、私营景区、社会资本合作景区三分天下,具有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60eea7ec1c6c7_html_79410fd74f13ca49.png

图2 肇庆不同经营模式景区

从部门构成看,有4个市直部门拥有景区的管理权,有11家景区景点归市直部门管理,占全市景区景点总数的22.45%。其中以文化主管部门最多。

肇庆景区数量多,但A级景区少,仅占全市开放景区的14.29%。在已有的8个A级景区中,没有代表景区业最高水平的5A级景区,更多的是未评级景区,表明肇庆景区质量不高,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已有42家未评级景区中,尚有一批景区可以创建3A、4A级景区,景区发展潜力尚可。

  1. 肇庆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

肇庆市作为老牌的旅游城市,观光旅游产品和门票经济仍占主导位置,自然风光旅游开发力度不够,岭南文化挖掘利用不够,产品丰富性和体验性不足。同时,精品民宿、高星级酒店、旅游度假区等休闲度假产品供给不足,特色不明显。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可以说是肇庆市全域旅游的拳头产品,但是产品相对单一,同质化、低价竞争现象普遍[1]。同时,乡村旅游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龙头企业和示范样板不多,连片发展态势有待加强。

  1. 旅游公共设施和服务不够便利

肇庆全市没有大型的旅游集散中心和城市一级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咨询配套设施严重缺失;肇庆交通便利,南广铁路、广佛肇城际轻轨、贵广高铁、三茂铁路和广肇、江肇等10条高速公路以及国道321线、324线穿境而过,但是交通衔接、换乘体验不佳;旅游管理和服务体系不成系统,欠缺规范化的地方特色标准。

  1. 旅游经营主体综合竞争力不强

全市已开放旅游景区(点)和各类宾馆酒店旅馆在总量上处于全省中上游,但是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3星级以上饭店不多,在全省排名靠后,数量和质量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肇庆具备全国竞争力的龙头旅游企业数量出现断崖式下降,科技创新引领性严重不足,旅游企业升级发展进程偏慢,中小旅游企业欠缺活力。同时,旅游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专业人才较稀缺。

  1. 有利于肇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本地旅游产业资源相融合的路径

(一)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各类特色旅游

确定肇庆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特别是围绕以下方面发力:旅游行政管理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改革;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产业链条建设;以府城复兴项目为龙头,以千里走廊为主轴,建成以古城古镇古村古街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地集群,打造“众星拱月”的文化旅游格局[2];以文化旅游活化为导向,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内涵,综合运用高兴科技,打造强大的文化旅游产业;以产业跨界融合为手段,力推旅游与体育健身、绿色加工业、文化创意、工农业、商贸业等的跨界和跨业融合,打造旅游产业集群。

(二)整合湾区资源,引进旅游基础投资

加大政府导向型投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至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道路改造与建设,优先安排景区景点用电用水、给排水、通讯等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改善旅游业发展环境;深化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机制改革,制定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介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政府创造条件,给予税收优惠等鼓励和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3]

(三)制定相关政策,培育和扶持旅游产业

制定鼓励和引导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政策,推进旅行社及酒店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降低门槛,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实施扶持旅游小企业发展政策;通过政府采购支持大型旅游企业发展,包括大型节庆的组织策划、政府接待和出游活动的组织、投资招商活动的策划接待等。

  1. 融合湾区发展,凸显区域内产业特色

随着国家出台相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区内的各个地市正逐渐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定位,各个地市纷纷在发挥自我优势的同时,补足短板并形成特色,力争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占领优势。此时此刻,肇庆有必要顺势而为,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扶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尽快整合与打造由自然景观+人文底蕴的各类旅游产业,逐渐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内独具特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旅游资源优势。

  1. 结语

“十三五”时期将是肇庆市旅游产业全面升级、提质增效,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带动全市国民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时期,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对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就业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切实增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角度,认真审视肇庆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以此来不断提升肇庆市旅游产业与旅游资源的有效融合,提升当地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肇庆市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红梅.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云浮市为例[J]. 当代旅游, 2019(12):293-294.

  2. 高攀. 《魅力中国城》肇庆城市宣传片的视觉语法分析[J]. 科技传播, 2020, v.12;No.269(20):43-45.

  3. 康婷. 贫困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路径研究[J]. 新商务周刊, 2019(1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