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30
/ 2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路径

王萍

威远县严陵中学

摘要:绿色中国发展理念与生态环保思想的指导下,不仅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还应当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地关系的学科,应当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发展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通过开展气候相关教学与认识环境气候关系、创设地理环境题目与认识保护环境作用、根据我国自然资源与指引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区域地理内容与形成保护环境意识、布置课后实践任务与加强生态环保实践,进而更好实施教学。教师落实以上相关教学,能够更好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气候;地理环境;生活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湖州安吉县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科学论断,此后将“绿色中国”发展理念融入到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五大发展理念”中,成为指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地理学科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几项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强调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与后果。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具有优势,教师应当积极探究更好培养的有效路径。

  1. 开展气候相关教学,认识环境气候关系

台风、暴雨、海啸等恶劣天气或者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对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而空气污染、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不仅影响着今天的人们身体健康与社会发展,而且会对子孙后代等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些问题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需要从小培养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气候相关教学,通过创设生动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初步认识环境与气候的关系[1]

例如,人教版七上的“多变的天气”,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某一时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情况地图、华北地区雾霾图等,并提出问题:为何会出现雾霾天气?雾霾天气有何危害?如何减少雾霾天气发生?以此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予以点评与总结,比如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举措:禁止秋收时节焚烧秸秆,鼓励发展与购买新能源汽车,加强环保督察力度,严格要求企业生产排放达标等。通过开展如上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环境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1. 创设地理环境题目,认识保护环境作用

为培养启发与培养初中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还可以在相关课程结束之后,根据课程的主题与主要内容,引入或者创设与之相关的地理环境题目,指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予以讲解,并与实际情况建立联系。通过开展这类地理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2]

例如,人教版七下的“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章节,通过本章节的学生,学习能够认识亚洲的位置与范围、分区、自然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等。根据本章节的主题与内容创设题目:展示中亚的地理位置图,突出咸海,说明咸海曾经是中亚第一大咸水湖、世界第四大湖,面积将近7万km2,上世纪为扩大棉花种植实施引水灌溉工程,将咸海的两大主要水源河流改道,导致咸海水源逐渐枯竭,如今濒临干涸和逐渐沙化。基于这个题目提问:咸海为何会逐渐萎缩?如何才能拯救咸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具体分析,并做好总结:农业生产截断水源补给,中亚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过度放牧植被破坏,无法涵养水源。之后让学生根据原因提出拯救咸海的建议,以此更好认识保护环境的意义,更好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1. 根据我国自然资源,指引小组合作探究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还可以根据我国当前自然资源的现状,根据相关课程内容,引入新闻热点与典型案例,提出问题与创设任务,指引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用好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达成培养目标[3]

例如,人教版八上的“土地资源”课程,通过前期的基础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人均土地资源不足、地区分布不均等问题。教师可以引入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黑土等被盗挖等新闻事件,让学生探究:如何更好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土地资源需要合理利用,退耕还林与还草,植树造林,规范城市用地,重罚污染土地与盗挖土壤的组织与行为等。在“水资源”的课程中,主要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可以:生活用水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器具,减少洗涤剂与清洁剂的使用等。

  1. 结合区域地理内容,形成保护环境意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区域地理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区域地理的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具有显著差异。结合区域地理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开展关于保护环境的教学,促进学生形成保护环境意识。

例如,在人教版八下的“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入宁夏西海固地区利用草方格防风固沙相关的资料,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认识到劳动人民的智慧,认识到不同地区的气候与环境特点,感受到修复生态的不易。也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地区自然景观、水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思想意识。

  1. 布置课后实践任务,加强生态环保实践

地理实践力是在户外考察、模拟实验、社会调查等所具备的思想品质与行动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更好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教师还可以在相关地理课程结束后,布置一些课后实践的任务,主要与生态环保相关,指导学生加强生态环保的实践。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地理实践力的内涵,结合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主题,布置相关的课后实践任务:参与社会调查,观察农业、工商业、生活中使用水资源的情况;参与节水与涵养水源的模拟实验;去户外考察当地的植被生长情况,通过查阅资料认识本地最适合栽种的树种,或者考察本地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提出一些意见或者建议。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根据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基础与认知情况,积极探究更好的教学模式,通过依托地理相关课程,引入丰富的与环保相关的教学资源,指引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逐渐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魏雄.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J]. 贵州教育, 2020(10):141.

[2]张和贵.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渗透[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 000(001):14.

[3]陈艳. 立足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J]. 情感读本, 2018, 000(0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