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2
/ 3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王雅兰 刘禹宏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摘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始终。企业的活动就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开展的活动。本文从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切入,谈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分析现代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从中得到启发,提出解决这些企业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人民主体;企业管理

一、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

(一)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过程

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把实现人民主体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最终目标。在批判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鲍威尔等人的唯心的历史观和历史是由个人创造的错误看法,实现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立场的转变的基础上,马克思逐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也逐渐形成和发展了起来。

随着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西欧的三大工人运动,特别是英国宪章运动的兴起,工人逐渐成为社会历史运动的主体。在经历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阶级斗争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真实面目,人民主体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不断地批判过程中产生的,它从根本上反对唯心主义者“绝对精神”的主观思考。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在从“类”到“现实的个人”的发展中脉络逐渐清晰,概念逐渐明了。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就密切关注刚从从宗教奴化中解放出来的“人”,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关注人的现实生活,迎来了摈弃唯心主义的一大转折,为接下来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莱茵报》被封后,马克思距离唯物主义越来越近,逐步建立了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体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四种异化表现的描述,揭露了异化劳动的种种缺陷,为了实现人民主体,提出要对异化劳动进行扬弃的观点。《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鲍威尔等人鼓吹的“‘批判的批判’是历史前进的动力” 的历史唯心主义见解,逐步明确了“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的观点,将批判的理论引导到现实的世界中,把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确立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共产党宣言》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宣扬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这表明马克思有必要努力脱离“哲学的基地”进入全新的批判领域。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出发确立了人民主体思想,为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从历史观的观点来看,马克思认为,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创造出人类的历史和人类生存的物质生产资料。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一方面,通过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物质生活条件,人确立了自身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同时在人们之间建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关系。这样一来,就确立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要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来源。

人民是价值的主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人们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真正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他们认为,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所以,为了马克思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必须完全激发人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为了满足人民的实际需求,人民进行了实践活动。因此,依据马克思的价值观,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民是价值主体,人民的实践活动是所有价值的来源。

二、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模式不够人性化

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企业没有效率就无法发展,无法生存。但是,对企业竞争更重要的是管理制度和人才应用。一些企业认为经营管理是现实的和有形的,而人性管理是悬空的和无形的。事情是由人来做的,钱是由人来获得的,企业能吸引人、抓住人才是最可靠的。一些企业对于人性化管理往往是在他们有条件的时候才做,有需要的时候才做,完全没有形成战略和体系,而且他们真的没有建立完整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很多,但根本的还是人性化的管理,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企业与员工之间缺乏信任

为什么有一部分企业薪资很高,人员流动性却还是很大。这是企业缺乏对员工的正确认识和对员工价值的尊重以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缺乏信任所导致的。但是现代企业不尊重员工,员工的需求常常被无视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现代企业往往仅致力于系统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构建,总是忽视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的培养。这使得企业不能将任何其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渗透到所有员工身上,导致个人价值观和企业思想出现偏差,企业与员工相分离,企业与员工无法相互信任,从而使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和建设缺乏精神和动力。

(三)员工整体素养有待提高

在企业里,产品是人的素养的客观化,人的素养和产品质量是直接成正向比例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往往全面揭示企业管理发展趋势。[3]素养高的人生产的产品质量高,在企业的工作中凭借自身的能力会更值得企业信赖。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许多企业都没有与时俱进,形成与现下社会发展相符合的人事管理模式,从而使企业无法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运用员工的才能。目前,现代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培训机制不完善导致员工质量与企业发展需求不吻合;员工平均教育水平不高导致中高级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企业可用人才总数较少。

(四)企业对人力资源缺乏正确认识

在当今社会,企业的经济利益不仅与有形的产品和场地密切相关,还取决于无形的知识和技术。知识是力量,更是资本,因此,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就是企业最大的资本。企业能争取到的资源和资本是有限的,但是人才的技术和能力创造出来的价值是无限的。各企业在人才的经营上都有着不同的想法,所以总体来看现代企业在人才管理实践上还有很多问题。如果能够掌握人力资源和产品技术革新,企业发展就会拥有创造性和动力,否则,企业的工厂和资源再好也会白费。这说明企业必须对人力资源引起足够重视。

三、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从人民主体出发,科学管理人

实践证明,对人们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可以加强他们的竞争、公正、科学、技术、效率和自立意识。因此,企业决策者必须有长期的战略,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企业领导是否具有科学的管理理念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企业管理的成功或失败。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企业文化概念的转换和实施的保证,应该反映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例如,企业要有针对自身的用人之道,在管理上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员工构建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在奖惩方面要制定详细规定,公平公正、赏罚分明。以科学的企业管理理念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发挥其渗透作用,实现科学的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二)从人民主体出发,真正相信人

现代企业,要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并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下开展工作,不再把人仅仅看作管理企业的工具或手段。企业管理者要真诚地尊重员工,深入员工,理解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指导和支持,及时照顾他们,帮助他们,从而在企业和员工之间架起信任的桥梁。企业通过给予员工充足的信赖,有利于在企业与员工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对员工的工作具有积极影响。企业对员工的信任给予他们温暖,为他们发挥自身才能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和融合的氛围,这样企业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企业在发展中不仅要考虑如何实现企业目标,还要考虑到每个企业员工的个人发展。丰富企业员工的工作生活和知识学习,给员工树立一种企业主人公的意识。[4]对于企业来说,应该真正形成与员工相互信赖的环境,让所有的员工自由发挥,共同致力于企业发展。

(三)从人民主体出发,耐心培养人

企业员工素质提高要从开展职员教育和训练,员工培训机构的建立,企业培训系统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入手。首先,从企业现状出发制定长期战略计划,把提升企业总体竞争力作为开展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在员工入职和升职前都要做好教育工作,将人才培养视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其次,企业培训可采用长期与短期结合的方式。企业可利用现职员工的工作时间来进行短期培训和教育,同时也要有集中一段时间的长期培训员工教育,从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最后,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阶段性实施,根据实际效果对计划进行调整。企业通过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培育员工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基本人格素养。员工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特长和技能各式各样,因此,对他们的培训要分层次,分批次进行,这样员工在自己的基础上容易接受,企业培训的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四)从人民主体出发,紧紧依靠人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告诉我们,员工是企业立足的根基,企业只有相信员工,紧紧依靠员工,才能激发员工的潜能,带动起员工工作的激情,才能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人是具有主观思维并且具有能动作用的,因此企业员工应被视为企业需要依赖的重要资源而不是成本负担。现代企业在建立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人民主体的思想,全方位重视员工的作用,这样才能提高整个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才能,让员工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源。紧紧依靠员工,把他们作为企业的创业之本、竞争之本。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3]黄颜静.现代企业多元化人文管理文化建设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2017(11)

[4]黄发爽.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7(09)



作者简介:王雅兰(1996.05),女,汉,河南安阳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通讯作者:刘禹宏,男,汉,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