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歌之美浸润学生的心灵——浅谈在白居易诗歌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7
/ 2


以 诗歌之美浸润学生的心灵 ——浅谈在白居易诗歌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徐耀

安徽省 安庆市田家炳中学 246003

中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说:语文教育应当让学生在真、善、美的世界里得到文化熏陶和精神升华。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格塑造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融知识学习、能力培训、道德教育于一体,采取以理化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笔者以白居易诗歌教学为例,做如下探究:

、厚植爱国之情

中唐时代,国势日危,时局难平。《西凉伎》借老兵之口发出这样的慨叹:“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此情此景本应激起边将们的义愤填膺,然而“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为何无意收呢?《城盐州》揭穿了他们的秘密:“相看养寇为身谋,各握强兵固恩泽!”令人发指的是这帮边将不仅养寇,而且把从失地逃归的爱国人民当作“寇”去冒功领赏。这就是《缚戎人》所描绘的:“脱身冒死奔逃归,昼伏露行经大漠”,“游骑不听能汉语,将军遂缚作蕃生……自古此冤应未有,汉心汉语吐蕃身!” 一个“一落蕃中四十载”的汉人为了返回故乡,冒死逃出吐蕃,不料被贪功的边将抓住当作“蕃虏”,“配向江南卑湿地”。“汉心汉语吐蕃身” ,含冤难辩的不幸遭遇不仅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昏暴,而且反映了人民真实的爱国情感。《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一诗中,诗人幻想让大禹作唐代水官,疏浚江湖,使“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也表现了诗人不忘国计民生的精神。在这些交织着同情和痛恨的诗句中,也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

白居易写诗,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后在诗尾笔锋一转,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来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轻肥》在描绘大夫和将军们“樽儡溢九酝,水陆罗八珍”之后,用“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作对比;《歌舞》在畅叙秋官、廷尉“醉暖脱重裘”的开怀畅饮之后,与“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形成对比,表明诗人对国势的强烈担忧。 

这些诗词,都蕴含着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并渗透了一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去深刻理解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爱国情愫,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的独立、完整、统一和尊严,把国家强大看作个人发展的力量源泉。

、培育为民情怀

白居易诗歌广泛反映底层百姓的疾苦,蕴含着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道尽农民的辛苦与劳作,“家田输税尽”述说着贫苦农妇不得不拾穗充饥的无奈与煎熬。《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勾勒出一个老迈善良炭工的憔悴与艰辛,“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炭工内心的矛盾与纠结。《采地黄者》更反映出农民牛马不如的生活状态——他们“口粮”短缺,而地主的马“残粟”富足:“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由此诗人曾发出这样的慨叹:“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苦辛!”寄予了对农民不济命运的深厚同情。《杜陵叟》中诗人爆发出如此歇斯底里的怒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狗爪锯牙食人肉! ”这是农民的控诉,是诗人的鞭挞,更是人性的呼号!

“安史之乱” 后,两税法取代租庸调法,初现成效,但后来流弊百出,老百姓怒不敢言。白居易《赠友》一诗写道:“私家无钱轳, 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棉。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两税法的严重弊端,以及对万千百姓带来的苦难深渊,委婉表达了对劳苦大众水深火热生活的深切同情。

老师在白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与文本、与诗人产生爱民情感的交流与碰撞,创设一次次充满着爱民激情的情感体验——理解民情、体会民意、呵护民心,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爱民之真诚与善良,达到言传和情染的高度融合。
  、激发正义之
       元和年间,社会相对稳定,战乱稍稍平息,上流社会开始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庸凡的人热衷于弹冠相庆,忘乎所以。白居易勇敢地揭开虚伪的面纱,暴露出这个社会的黑暗、肮脏与腐朽,批评的锋芒横扫整个社会,下及官吏,上至宫廷。《重赋》详尽地描写了被贪吏们无情撕碎的两税法给农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幼者形不蔽, 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而贪吏们“随月献至尊”的羡余物(各地把定额外榨取的财物美其名日“羡余”,专门用来讨好皇帝)却“增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白居易借老农之口发出了“夺我身上衣,买尔眼前恩”的愤怒呼喊。《轻肥》 则将矛头直指宦官集团的将军、大夫、内臣,对他们的气焰、权势和奢华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冷面无情的鞭挞。

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万千百姓颠沛流离,丧身荒野。诗人笔力所及,纵情诗间,表现了人民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咬牙切齿,体现了诗人“不赏边功防黩武”的厌战思想。著名的《新丰折臂翁》写了一位在天宝年间逃过兵役的老人,时任宰相“欲求恩幸立边功”, 发动南诏战争,无数被强征去当兵的人冤死异乡,这位老人“偷将大石捶折臂”留得残命偷生。诗中借老翁之口说道:“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据说此诗使“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恰恰说明它刺痛了权贵者的神经,中穿了社会毒瘤,这是正义力量在白居易诗中的真实写照。

现在的孩子生长在和平年代,未曾目睹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然而他们一旦听到或看到有关战争中人们不幸伤亡的遭遇,极易去关注战争,思考战争,从而产生厌恶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教师可以在白居易诗歌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内心的正义之情,从而理性对待战争带来的灾难,懂得和平的珍贵,引发对为正义而战勇士的热情歌颂以及对非正义战争的切齿痛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当今物欲横流、道德缺失、信仰危机的现实社会中,依然能保持生命的活力,洁身自爱,捍卫爱与正义的神圣。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途径,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培育学生独立、健全而美好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沈伟强:浅谈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年02期

2、周汝昌:关于古典诗词的鉴赏[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3、张姗岚:中学生赏析古典诗词刍议[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4、曹玉玫:如何教会学生赏析古典诗词[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年06期

5、刘方:古典诗词赏析技法举要[J];语文世界(初中版);2008年05期

6、杨娟:品读古典诗词 享受审美乐趣[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10期

61517f4e21564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