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微课制作与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1
/ 2

服务于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微课制作与应用研究

吕渊 李莉娅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对东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源远流长,在中国和东盟文化交流过程中现代的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微课就是其中之一。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树立跨文化的交流观,加大文化产品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最大程度上实现文化交融,实现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微课;制作与应用

微课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根据认知规律将学习内容、过程和扩展材料以实现碎片化的形式展示在大众面前。微课主要的构成要素为教学录像,其中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以及学生反馈等,营造出半结构化、主题化的教学课堂。在中国和东盟文化交流之间使用微课利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本文就主要对中国和东盟文化交流的微课制作和应用展开分析探讨。

  1. 中国和东盟文化交流现状和问题是微课制作的背景

  1. 中国和东盟文化之间的交流现状

在激情满满的夏日,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在顺利召开。2021年7月23日在广西南宁举行了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东盟各国如约而至,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欢聚一堂,对如今的文化交流现状畅所欲言,共同展望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宏伟蓝图。

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中国和东盟各国山水相连,人文来往密切频繁、友好关系持续。在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后,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不论是经济、贸易还是文化和人文之间的交流都日益加深。在这次论坛会上就对文化产业、文化遗址的保护到文化跨界领域的应用,以及在疫情后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紧扣当前文化发展趋势,为未来文化发展和交流提出思考和可行建议。

文化交流的形式和途径呈多样化。在此次论坛会中,中国和东盟各国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交流,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合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在近年来,双方为促进文化交流在演艺、动漫、出版和影视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入,且交流的平台也日益完善。虽然在此次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和社会,但对于文化之间的交流依然强劲。于此同时中国也愿意向东盟国家分享推动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愿意与东盟国家进行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同时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全球数字化不断发展过程中,中国也将助推传统文化企业实现转型,在数字技术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文化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

  1. 中国和东盟文化交流之间存在的问题

首先文化存在差异。在东盟国家中的泰国、缅甸、老挝以及柬埔寨这四个国家主要信仰佛教,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信仰伊斯兰教,菲律宾信仰天主教,越南和新加坡信仰儒家文化,而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尊重宗教信仰自由,这就导致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考量同一问题存在差异。所以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加强对双方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

参与文化交流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虽然与之前自由贸易区构建前相比,中国和东盟国家文化交流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性都又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就总体来看其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服务于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微课制作与应用研究

1.培养专业人才服务于东盟文化微课制作

对于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其微课制作必须是高质量的,可以是由政府、学者、专家以及一线教师共同参与其中,制作的主题可以有很多,例如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宗教、政治、语言文字以及传统文化等深层次的文化根基为内容,要找到中国和东盟各国家之间文化的共性。其主要方法可以是:(1)教育领域实现融合。可以与全日制高校的日常教学相结合,让学习语言专业和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不断积累东盟文化,可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下载后也可进行自主学习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微型化以及碎片化学习,从而提高对外交流人员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2)在中国和东盟文化交流网站、官微或微信中,将微课的宣传放置在其中,让点进这一页面的大众进行观看,普及中国和东盟之间的文化常识,让其深层次的了解双方的文化,实现文化的有效交流,加深国与国之间的关联。

2.开发与东盟产业相关的微课,实现文化交流和传播。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互联网已通往家家户户中,不论是中国还是东盟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很快速的了解到各地区的时事政治,这也就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自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各大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与自媒体进行结盟,赞助专家团队,从而推出一系列中国和东盟之间的文化产业视频,于此同时也要做好微课的营销,从而实现产业消费。

  1. 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化微课制作中来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大应用也开始各显奇招,其中抖音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典型,不分年龄国籍均可参与进行拍摄,其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也很容易人们记住,微课也可进行借鉴。通过建立专门的平台,鼓励中国和东盟人民自由创作与本民族文化相关的微课视频,于此同时要实现更新的速度,让本民族文化被大众所熟悉,从而实现相互交流。同时可以与已有的自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合作,定时制作并为用户进行推送,让东盟文化更深层次的走进中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制定服务中国和东盟文化的微课制作要充分认识到双方交流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仅依靠传统的手段并不能很好的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利用微课碎片化、聚焦式等这些特点,实现双方文化深入交流。

参考文献:

[1]文暄.深化交流合作,促进共赢发展——2021年中国-东盟文化旅游活动周亮相长沙[J].中外文化交流,2021(12):10-13.

[2]彭纳.涓涓细流汇聚成海——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侧记[J].一带一路报道(中英文),2020(05):110-115.

[3]张磊, 重要研究成果题录 中国与东盟文化、教育交流合作. 陈立生,洪波 主编,中国—东盟年鉴,线装书局,2018,275,年鉴.DOI:10.42943/y.cnki.yzgdm.2019.000824.

[4]虞雪.跨文化交流视野下中国与东盟的媒体合作[J].传媒论坛,2019,2(08):7-8.

[5]覃锦霞,邓雪梅,余茜.服务于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微课制作与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3):97-98.

第一作者信息:吕渊,男(1988.09),汉族,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研究方向:应用心理、文化产业;
作者信息:李莉娅,女(1983.09),汉族,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英语、国际交流;

课题项目:2020年度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基金科研项目:我国与东盟国家文化及高等教育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