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分析——以第六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分析——以第六条为例

彭雅琴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432100

摘 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第六条提出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而目前思政课中也有关于人的本质的内容。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三方面入手,聚焦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运用探究式教学法,采取“辨认知——明理论——促实践”的教学模式,将“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的本质;思政课;教学实践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提出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虽然马克思并没有专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内容,但马克思在第六条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高校思政课必修课“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中人的本质观点的理论基石。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中第一章第一节首先论述的是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凸显人的本质问题重要性。本课程这个问题不讲授清楚,后面课程就很难展开。因而,教育者要做好本节内容研究,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自为性,“推动教育者以实践为依据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1]

一、“提纲”第六条中所阐述的实践观点

“提纲”第六条内容: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2]

在“提纲”第六条,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将人从宗教的奴役中解救出来,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积极方面,但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两个错误观点:第一,脱离历史进程谈人的本质;第二,脱离社会实践谈人的本质。这使得费尔巴哈并不能科学理解人的本质的内涵。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作为出发点的人,不是在现实社会中受各种社会关系约束的人,而是彼此孤立的、无差别的自然实体,于是他只好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类”(理智、 意志、爱 ), 以为人类依靠所谓的“类本质”才使得所有个人得以联系起来组成了人类社会,其只是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了解释,并没有深入到人的社会属性中,即没有意识到人们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此外,费尔巴哈在论述人的本质时,只是将人从宗教神学中拉回到现实世界,对宗教的本质、特别是人的本质及其社会关系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深入论述,因此,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述是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基础上所做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关注的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的人,强调从社会关系出发去把握变化着的人的本质,为人们现实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在马克思看来,应该将人放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考察,对其历史性、阶级性进行研究分析,从人的社会历史性上论述人的本质,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二、“提纲”第六条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第一章第一节关于人的本质内容的讲授是很多教师教学的难点。这部分内容理论深奥,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讲授很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很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可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这三个方面入手,讲清讲明人的本质内容,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人生,形成科学人生观。

首先,在教学思想上,思政课本质就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这番话使高校思政课教师明确了上好思政课必须贯彻的教学思想。跟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由于生源质量偏差、学生学习意识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等问题,思政课课程教学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有些教师为了所谓的“出勤率、”“抬头率”、“点头率”,采用泛娱乐化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来吸引学生注意。虽然学生课上互动积极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整体变“好看”了,但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没有理论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本质就是讲道理,用深刻道理促进学生成长,而不是仅仅将思政课上成热闹课、形式课、娱乐课。从根本上说,教师深耕理论、讲好道理,能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魅力,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理论。人的本质这节内容,教师首先要在理论上下功夫,详实相关资料,做到有理有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理论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环节,做到让学生真知真懂,促进学生真行。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分析问题,加深理论理解。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曾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所涉及理论知识脉络复杂,一些重要观点在教学中又不可回避。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具有高度概括性,理论深奥难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简单采用填鸭式灌输方法,理论一条条讲授,知识点一个个讲解,中间辅之以案例补充解释,学生跟着机械性的学习,理论很难真正理解学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既包括教师教的活动,也包括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方法研究力图改变教学对学生活动的忽视,突出学的活动,有其重要价值。但学的比例在教学方法中并非越多越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发展、人格的健康成长。”[4]探究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认识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还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人的本质这一内容教学使用探究式教学法,学生能从自身实际出发讨论思考,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所学内容。

最后,在教学实践上,采取“辨认知——明理论——促实践”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从自身出发认识人的本质,指导实践生活。辨认知,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评、他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到个体认知差异。在这一环节,教师提问:你认识自己吗?学生先进行自我认知评价,然后邀请其他同学对自己进行评价。学生对比自评和他评结果,发现基本没有两种测评结果完全一致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自身认知是否坚实可靠?他人评价是否客观真实?评价观点从何而来?使学生自发思考人的本质问题。明理论,教师通过对比中国哲学家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特别是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的观点,以及西方哲学家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解答,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局限性,引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从第一环节学生自评和他评出现的个体认知差异,到这一环节通过理论讲授,让学生明确不管是自评与他评,人们对自己与他人的认知都来自于客观实践,来自于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人们对于人与事的看法,决定了人的本质,这是个体认知共性。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现实的、具有个性特征的人。这时的人不是抽象的、离群索居的,而是处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发展的现实的人。促实践,就是以现实案例着手,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直面人生问题,形成科学人生观。青少年时期正值人生观形成关键期,也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重要时间窗口。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人生中出现的困境与挫折,积极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现实社会中存在有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的人吗?以狼孩和鲁滨逊漂流记为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的本质理解,并启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不要逃避,孤立自己,而是勇于直面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关于社交恐惧症人群等心理问题探讨,拓展学生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认知,培养学生对这类人群的人文关怀。

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三、“提纲”第六条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启示

在社会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教学理论受到信息化飞速发展,知识技术更新频繁等因素影响,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跟学生比知识量上,还应在理论研究上下工夫,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纲”中人的本质论述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除了理论讲授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指导现实生活,增强学生面对和处理人生实践问题的勇气与能力。因此,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三方面改革人的本质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第一,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改革,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5]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办好思政课的根基,背离马克思主义,思政课就会失去灵魂、走偏方向。新时代的思政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高校思政课要在本质上讲好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使其在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对枯燥、深奥、难懂,教师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要想更好地融入思政课,为学生所接受,教师就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用思政课这个关键课程讲好马克思主义道理,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真正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活”起来。

第二,思政课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在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由此可见,立德树人在教育中尤为重要。而在所有学科教育中,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特殊性,因而要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要在立德上下功夫,才能达到育人的效果。近些年来,思政课教师频频爆雷,他们或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或现实生活中德行缺失被人举报,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若教师其身不正,那么其在课堂很难做到立德树人,让学生信服,思政课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做好立德树人的榜样,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力争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教学过程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6]教学理念上坚持教师为主导,有利于实现思政课的课堂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成长。一方面教师可以主导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灌输,将大量知识讲授给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讲明理论;另一方面教师能够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果教学目标、学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进行启发性教学。学生为主体,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计划,达成教学效果。思政课是培育人的课程,学生的收获与成长离不开其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正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1] 杨宏伟,蒲文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思想蕴涵及其当代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22(01):47-5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4] 赵鑫,李森.我国教学方法研究70年变革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19 (03):14-21.

[5] 习近平. 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2022,1,12.

[6]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N].求是,20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