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基础、鲜明特征和价值蕴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3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基础、鲜明特征和价值蕴涵

郭小瑜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摘要】不同的历史文化会催生出多元的文明类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的文明新成果,它符合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追求和全体人类的共同利益。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对先进文明成果的吸收以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理念应运而生。它鲜明地体现出先进性、包容性、人民性的内在特征,为发展中国家的文明建设注入力量,为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贡献智慧,为人的自由解放提供思想启迪。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共同价值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基础

(一)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和社会主义文明的预测

文明是人类社会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审视资本主义的文明观,批判了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导致工人阶级不断被剥削的不合理性,阐述了“以资本为中心”的社会文明的片面性。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形成了他们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初步构想,成为人类文明形态发展演变的理论探索来源。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依靠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积累资本,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压榨体现在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打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号为自己披上了一件伪善的外衣,这并没有改变其对内对外的残暴本质。面对资本主义对人的压迫,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剥削与被剥削的实质,指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斗争的根本矛盾,为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论据。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新生的创造性文明成果。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物质文明的进步是带动其他文明进步的基础。物质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物质文明的成果为人民所享、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我们尊重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超越了资本主义主导的“文明—野蛮”二元对立模式,体现了它是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践不断碰撞中产生的崭新的文明形态、是区别于以资本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文明样态,客观上为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和国外先进文化的添姿加彩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国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样态,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开放和谐、包容共生的文明形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治国思想中的“以人为本”是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发扬,展现了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和平外交政策、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道路、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了《易·咸》中“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思想,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对中华传统经济伦理中“重义轻利”、“兼相爱、交相利”和“义利统一”的创新;我国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对中华传统社会伦理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实践。“中华民族是一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2]。从唐朝时期的鉴真东渡、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到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再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对外政策的日趋完善,“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3]。经济上,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相互配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节奏、有选择地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有益成果。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在吸取西方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之上,习近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政治上,我国批判资本主义国家拿“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学习其以人为中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的思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历史发展阶段和中华文明的整体状况,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内生性与世界发展的外部性,集东西方各家之长,创造了文明新样态,开拓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三)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划分社会发展形态的理论。其中,第三个社会形态是指建立在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人的自由解放。社会处在第三个形态时,人类文明将呈现出以人的全面解放为追求的崭新形态,而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以第三个社会形态中要求的关注人的解放为价值指向的。中国共产党主张先富带动后富,用来解决人与人、地区与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主张发挥国内体制和市场的优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解决国内市场不协调、人口压力大的问题;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方面,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治自觉;在激发市场活力、避免市场缺陷方面,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追求目标,摆脱了资本主义伪善的外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制度设计上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准则,描绘人类真正解放的共产主义蓝图,凸显社会形态的最高价值追求。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致的不确定性,通过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的态度,为维护好全人类共建共有共享的治理事业献力,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不断完善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发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有力还击了“文明冲突论”和“中国威胁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种文明取代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的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竞相绽放,形成共商互鉴共享的同心圆。人类文明新形态着眼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从生态、安全、人类发展等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回应并满足人类发展对活动自由和全面解放的需要,努力以中国式文明发展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助力,在团结各国人民一同应对挑战中作出新的贡献。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4]人类文明新形态扎根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区别于其他文明形态的显著特质。

(一)以辩证否定不同文明为价值航向,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先进性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实质,立足资本主义发展的固有矛盾,证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规律,同时,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奠定理论根基。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任何一种文明的“再版”,而是具有中国独特的风采。它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萃取出来的,饱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政治秩序、道德伦理、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展现出经过时代加工的崭新文明面貌。

几次工业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综合实力大幅跃升,资本主义价值观被上升为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观。这使得正处于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努力摆脱霸权干涉内政的发展中国家进退维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登场冲击了“西方中心主义”,打破了“西方化”等于各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桎梏。中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即就是每个国家需要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二)以人类文明同呼吸为基本遵循,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包容性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了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民族一直都积极学习其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不故步自封,这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开放的、包容的。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文化会成为未来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亨廷顿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不同的文明,认为国家之间对抗的根源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毋庸置疑,他的论断夸大了文明的对抗性,忽视了文明和平共处的特点。

人类文明新形态和资本主义文明有许多不同:从性质上看,主张人类文明多元共生,反对西方中心论;从原则上看,主张共商共建共享,反对霸权主义;从方式上看,主张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反对文明对抗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科学把握中国与世界、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的关系,否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政治干预的腐旧逻辑,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共同进步,推动共建美好世界。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胸怀格局。只要秉持包容、开放的文明交往原则,不同的文明就可以和谐共生。

(三)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主旨,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推进人民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为最高价值追求。

人类文明新形态力量在人民、文明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文明发展进步的着眼点,遵循“人民至上”的文明逻辑,将“人本逻辑”置于“资本中心逻辑”之上。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史观,国家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21年,中国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程中始终同最广大人民群众命运与共,将自身前途命运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彰显出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念。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蕴涵

中国共产党肩负历史使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繁荣发展历程中的一次原创性实践。“人类”二字充分体现了它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华大地,还具有世界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向发展中国家探索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为推动人的解放提供了崭新选择。

(一)塑造新的中国典范,为发展中国家的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华丽登场是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创新性成果,它超越了僵化的传统社会主义形态,超越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现代化形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逻辑标准和价值导向的超越。不同国家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文明发展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中阐述的文明交往原则和发展理念,为发展中国家如何选择文明形态、怎么选择文明形态提供了独具匠心的文明方案。

其一,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生产力水平、地理环境、人口等现实因素都不尽相同,所以它们选择的文明发展道路也并不一致。要客观看待各国选择文明发展道路的多元性,在理解差异的基础上尊重不同国家对文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其二,各国要根据实际国情,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不能一味固步自封,要正确处理文明交流互鉴和独立自主发展的关系,以宽广的视野批判性借鉴世界上其他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过其对待文明的态度和原则发挥表率作用,饱含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以中国智慧引领人类文明发展,也为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明的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昭示人类文明趋势前景,为世界文明的跃升注入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为解决当今时代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随着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些发达国家为取得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违背全球化的策略,严重阻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人类文明新形态积极响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现实的需要,以尊重文明多样性为逻辑着眼点,其包含的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等思想更加符合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应用,特别是在重大疫情爆发时,中西方应对措施的差距和防疫效果的差异,用事实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不能解决其带来的危机,而坚持人民至上、发挥人民主动性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无可必拟的优越性。合理关切人类前途命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送去新的希望。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更加强调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性;强调各国应共同享受发展成果以及安全保障,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冷战思维和国际干涉主义;强调各国应共同推进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改进不合理的国际秩序,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强调中国要坚定实行和平、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在和平发展、改革等方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新活力;强调人类文明多样性和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的重要性,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合作、共同发展,反对文明之间相互隔阂、歧视甚至敌对。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文明新形态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类文明进步方向,为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提供理念张力,以思想引领力和价值影响力推动世界文明完成新跃升。

(三)推动解决人类现实问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启迪

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实现人的全面解放提供了新想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人的解放是指人与自身、社会、自然的物质矛盾得到解决,直观来说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5]。富有中国气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文明于一体的文明状态,遵循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缓和了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物质矛盾,为人的全面解放不断地创造条件,在现实的世界里用现实的方法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05-106页.

[3]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