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区域认知为基,固综合思维之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9
/ 3

以区域认知为基,固综合思维之本

汪洪德

开化县崇化高级中学  

【摘要】  高中地理的教与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和学会思考能力为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服务。紧密联系区域及地图来学习地理核心知识是学习地理的良好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和空间概念。立足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通过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全球观念,发展学科综合和时空综合等又能促进综合思维的明显提高。

【关键词】  区域  地图  综合思维  时空综合  学科综合

高中地理学科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期达到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在如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单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不可能终身受用的,所以必须终身学习,与时俱进,才能紧跟社会的步伐。所以在高中阶段,让学生掌握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高中生学习地理普遍面临的一个困惑现象:上课时都能听得懂,但是一碰到具体问题就茫然无措,不知如何下手。究其根本,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学习地理知识时没有与区域及地图紧密联系,所以学习方法不得法,没有学会学习;第二,综合思维能力不足,没有学会独立思考,导致分析问题浅层化、偏面化、无序化,自然也就无法独立解决地理问题。

区域认知是指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综合思维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事物,以及它与人类的关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让同学们以全新的地理视角来学会学习和学会思考,为同学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逐步实现由个体的生物人向成熟的社会性成员转变。

地理事物存在于一定空间,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也离不开空间。学好地理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建立空间概念,并由此而产生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的概念,从而进行空间想象与空间思维活动。空间(区域)认知离不开地图,教学中一定要尽可能地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到区域背景当中,培养学生读图习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事实证明,喜欢看图、有看图习惯的学生,往往都是知识面广、思路开阔的学生。这种紧密联系地图的区域认知教学避免了死记硬背,告别了枯燥乏味,所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这样的地理教学才是有温度的教学,这样的地理课堂也才是真正高效的地理课堂。

学会容易会学难,会学的关键在于会想,会思考。我们通过区域认知的方法掌握了地理的主干知识,但是这时的地理知识还是过于感性化,没有上升到足够理性的高度,没有系统化、网络化、具体化,因此这时候我们还不能融会贯通。所以只能说学会了,还不能说会学,要想碰到地理问题就能随机牵引和灵活运用,还需要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强调整体观念、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相应地,综合思维包括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和地方的综合。地理综合思维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三个特性,那么如何强化和提高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呢?

第一、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区域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其它区域发生相应的变化,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素的综合分析对应了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医学上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因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一个器官的病变衰竭会影响其他器官的正常运转。所以中医重视“望闻问切”的辩证论治,找出疾病的原因,通过中药的调理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使疾病自然痊愈。一个区域的各个要素就相当于我们人体的各个器官。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区域也是一个由环境各要素组成的紧密联系的整体。

人生活在环境之中,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与环境也是一个整体,所以产业的发展就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才能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荒漠化等环境问题跨越了国界,具有全球性。另外,当今全球经济低迷、局势动荡,大国之间冲突不断,各种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我们所有地球人要具有全球意识和大局观念,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仅仅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利益出发,而是要为了谋求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同心戮力,献计献策,保护和建设好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区域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整体性

区域可持续发展全球一体化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区域人文环境要素人文环境整体性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整体意识和全球观念,拓展同学们的地理视野,开阔眼界,放眼全球。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地球公民,站在世界的高度和尊重世界各国的前提下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第二、发展逻辑思维,提高思维深度

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其内在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我们学习地理的过程就是要透过感官的事物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把握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过程。

从旧知到新知,从具体现象到抽象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根据地理事实,归纳分析某些区域的特征或某些自然因素的特点和规律。

反过来,还可以从一般原理到具体事实,使抽象思维形象化、具体化,根据地理学的某些基本原理来验证地理事实。把抽象概括所得的知识,用相应的实际例证来说明或印证。

地球运动是地理学习难点,难就难在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所以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把抽象思维形象化,然后又通过形象思维概括化,来促进这一部分地理知识的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掌握地球运动这一章节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教学使学生更易接受呢?在讲解时一定要用地球仪进行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演示时要注意公转时所在的轨道平面不能动,地轴的指向不能动,讲清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再用图示形式进行概括,使抽象思维直观化。

               夏至                       

          

     春分                秋分 

 

               冬至

然后,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生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之后是向南还是向北移动,从而熟练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之后以三沙市(16.8ºN)为例,5月28日、7月16日前后直射当地所在纬线。判断三沙市所在纬线在5月1日到9月1日这段时间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间距如何变化。

由因导果,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诱导学生分析推理,从而得出结论,作出判断。也可以以果推因,先摆出现象,然后分析其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们认识本质,揭示根本原因,并善于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和结果。比如地理原理中的许多问题就需要按照逻辑层次和深度来思考,最初从事物的形成因素考虑,暂时抛开复杂的或次要的因素,然后逐步展开讨论。我们培养学生考虑问题应力求深入细致,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思维抽象化,因果关系逻辑化,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

第三、重视学科综合,拓展思维广度

学科综合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学科综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宽广深远的发展空间,指向全人类发展的教育理想,因而成为课程改革的亮点。

地理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地理涵盖范围很广,涉及的相应学科知识很多。天空观测涉及天文学,地球运动涉及数学,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的形成涉及到物理学,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涉及到化学,专业地理词汇涉及英语,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国家颁布法律法规等又涉及到政治,等等,所以我们在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时必然要运用到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

因此,地理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作用方面尤为突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既要加强同生产、生活、社会、科技等方面的联系,又要强化同其它学科的联系。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不但扩大地理知识面,而且学科综合思维还大大拓展了思维的广度,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四、注重动态变化,学会时空综合

地理事物和现象在特定的时空中是不断变化的。时空的综合分析对应了地理学研究的动态性特点。地球本身的演化史就是一部漫长的时空演变史,从地狱般的冥古宙,到剧烈岩浆活动形成广阔海洋的太古宙,从而在海洋中诞生了最原始的生命。到了古生代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使得动植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从水生向陆生演化。鱼类进化成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陆生的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埋藏地下,形成了地球上最早期的煤炭资源。中生代裸子植物大爆发,所以中生代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新生代地球上虽然发育有更高大繁茂的被子植物,但是,由于历经年代较短,所以至今仍未形成由被子植物转化而来的煤炭资源。

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使工业区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时间尺度上,比如法国钢铁工业的布局就经历了移铁就煤型,慢慢转变为移煤就铁型,之后又向临海型转变。

移铁就煤型移煤就铁型临海型

武钢原本属于移煤就铁型,但是随着大冶铁矿的枯竭,煤炭来自河南平顶山,铁矿都来自国外,武钢的布局越来越倾向于市场指向型了。在空间尺度上,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钢铁工业也有明显的差异,鞍钢属于煤铁复合体型,上海宝钢就属于临海型。钢铁区位的变化就很好地体现了工业布局的时空综合思维。

时空综合要求学生能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动态地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既能够关注地理事象在空间上的差异,又能够关注自身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认识到地理事象是在相互作用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不断演化形成的。生物的演化、气候的变迁、地壳的运动、土壤的形成、沙漠化现象、盐碱化现象、城市化现象、老龄化现象等都体现了地理事物在时空上的变化。我们一定要树立时空观念,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第五、学会区域对比,归纳类比异同

任何一个区域都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烙印,但是区域与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着共同的规律性、联系性、相关性、差异性等联系的线索,这是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关键。让学生学会列表分类,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对比异同。通过这一过程使得地理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加深区域认知,提高综合思维水平。

比如我国东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与合作,我国东西部都面临着产业升级,深化开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治理、改善民生等问题。由于东西部之间的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改革开放政策等差异,使得我国东部工业化起步早、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水平高,最低工资标准高,所以东部具有资金雄厚、技术水平较高、管理理念先进等优势。东西部差异性的存在,为东西部的联系与合作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我国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技术的对口帮扶,以及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业由东部迁往西部。西部资源供大于求,东部资源供不应求,资源禀赋的差异和供需的矛盾又促进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下面以工业区位及鲁尔区为例来阐述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应用,思维导图如下:

 

 

 

 

 

 

 

 

 

 

 

 

 

 

综上所述,以区域地图为载体的学科核心知识构建,有利于厘清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发展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地理思维,进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并形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地图进行区域认知,进而掌握地理知识,是学习地理的最佳方法。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是帮助解决地理问题的最佳途径。区域认知是基础,综合思维是根本,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教会我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综合思维的境界提升了,面对地理问题也就豁然开朗,自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

【参考文献】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2018年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71-71.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1-52.

王树声.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00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2-22102-106.133-133

柳海民.教育学原理2019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42-42.

杨德军黄晓玲.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创新2020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200-200.297-297.

赵丽霞王祎君.从知识地图到核心素养---高中地理2018年版)[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1.

耿夫相.PISA视角下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学与评测2019年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14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