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活动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活动的实践研究

陈新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城关幼儿园      365300 

摘要: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作为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将非遗文化融入日常教学活动的责任。通过有效的教育策略,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本文中笔者将阐述如何优化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融入,以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活动

一、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理解和认识的问题

幼儿园教师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不足是一个主要问题。许多教师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点和价值缺乏深入的理解,这使得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难以准确地传达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例如,一些教师可能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或民俗文化混淆,导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法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

教学资源的问题

教学资源的匮乏是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这些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幼儿园教育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例如教学用书、教学视频、教学模型等。这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也使得孩子们难以直观地理解和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学方法的问题

教学方法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孩子们的主动参与和体验。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需要孩子们亲身参与,通过实践和体验来理解和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因此,如何设计和实施富有创新性的、能够激发孩子们主动参与和体验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课程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评价机制的问题

评价机制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当前,许多幼儿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活动的评价过于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种评价机制可能会导致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实践性和体验性[1]

二、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活动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

为了解决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和认识不足的问题,幼儿园应组织定期的专业培训。这些培训可以组织教师们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地实地考察,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与教师们进行交流,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活动的价值和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参观当地的非遗工作室,亲身体验非遗项目,如豆腐皮、锡壶的制作过程,十番锣鼓、五经魁的表演等等,从而更好地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了解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园可以建立一个持续的教师学习社区,鼓励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例如,可以设立一个在线平台,让教师上传自己将非遗融入幼儿园活动中的创新做法和教学案例,以供同行参考和学习。此外,教师可以定期参与非遗项目的实践活动,与非遗传承人开展工作坊活动,不仅提升教师自身知识与技能,也为幼儿带来更生动的教学内容。

(二)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资源

为了克服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幼儿园应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开发适合幼儿理解的非遗教学资源。包括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用书、互动式教学软件、以及非遗项目的模型或工具包。例如,可以制作一套关于李家五经魁的教学视频,其中包含五经魁面具的制作过程、表演技巧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介绍。除了传统的教学用书和视频,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来制作非遗项目的虚拟体验。例如,通过VR技术,幼儿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一个虚拟的非遗博物馆,观看五经魁表演,甚至进行换装表演。这样的技术不仅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还能提供更加直观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2]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

为了改进教学方法,幼儿园应设计更多富有创新性和互动性的非遗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和体验,如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通过表演、游戏以及手工艺制作等方式体验非本土非遗文化。例如,幼儿可以参与表演舞龙、舞狮、五经魁、三角戏;演奏十番锣鼓;进行竹编技艺制作、豆腐皮工艺制作等,最后进行小型的展示表演。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化的学习活动,如非遗知识竞赛、寻宝游戏等。这些活动可以围绕非遗知识点设计,既有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意义。例如,幼儿可以通过参与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寻宝游戏,学习相关的非遗知识,如节日的由来、传统食物的制作方法等[3]

(四)改进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应更加注重幼儿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幼儿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同伴评价、自我评价以及项目展示等。例如,幼儿完成一个非遗项目学习活动后,可以举行一个展示活动,向同伴和家长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分享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除了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还可以引入家长和社区成员的评价,让他们参与到幼儿的非遗文化学习过程中。例如,幼儿在完成一项非遗手工制作后,可以邀请家长和社区成员参加一个成果展览会,让他们评价幼儿的作品,并提供反馈意见。这样的评价不仅能够鼓励幼儿的创造力,还能增强家庭和社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改进评价机制,我们可以有效地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还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在幼儿园活动中展现,让孩子们在游戏和学习中继承和发扬光大当地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小红,王兰雪.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CiteSpace 6.1.R3的可视化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3, 25(4):7-14.

[2] 孙艳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 2022(20):109-110.

[3] 苏艺森.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探讨[J].成才之路, 2023(18):137-140.

注:本文系清流县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3年县级立项课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活动的实践研究”(qljy-2344)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