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尿酸(SUA)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远期脑血管死亡及再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搜集同一中心共132例患者入选该研究。根据血尿酸四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组1(SUA<442 μmol/L,n=69)、组2(SUA 442~620μmol/L,n=35)和组3(SUA>620 μmol/L,n=28)。测定3组患者血尿酸、血尿素氮、血肌酐、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入院当天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后对入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统计3组患者脑血管死亡和再发脑卒中的差异。结果组1入选69例,组2入选35例,组3入选28例。组2和组3患者年龄较小、hs-CRP水平较高、血尿酸较高、脑血管死亡及再发脑卒中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3患者脑血管死亡(Log-rank χ2 =13.19,P=0.001)和再发脑卒中(Log-rank χ2 =10.30,P=0.006)明显增加。组3患者再发脑卒中风险是组1的3.55倍。结论伴血尿酸水平升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远期脑血管死亡及再发脑卒中风险明显升高。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尿酸 脑血管死亡 再发脑卒中 心血管疾病 超敏C反应蛋白 NIHSS评分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与白蛋白(Albumin) (B/A)比值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急诊入院的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UGIB)患者1 120例,最终入选449例符合条件的ANVUGIB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内镜结果,比较30 d存活组和死亡组的数据。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在年龄、平均动脉压、脉率、白蛋白、总蛋白、血尿素氮、血糖水平、GBS、Rockall、AIMS65评分及血尿素氮/白蛋白(B/A)比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B/A比值明显高于存活组[(24.9 ± 16.4)vs. (9.0 ± 8.6) mg/g,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B/A比值预测30 d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32.08 mg/g(敏感度0.776,特异度0.823), B/A比值≥32.08 mg/g者与B/A <32.08 mg/g者30 d预后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 32.229, 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A比值(≥32.08 mg/g)是ANVUGIB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OR 4.87,95%CI 1.94~6.85,P<0.001)。B/A比值、GBS、Rockall和AIMS65评分预测30 d死亡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5 (95%CI 0.807~0.902),0.849(95%CI 0.796~0.901)、0.657(95%CI 0.576~0.737)、0.828(95%CI 0.774~0.883)。结论B/A比值可作为ANVUGIB患者30天死亡预测的简单有效的预后预测指标。

  • 标签: 血尿素氮 白蛋白 血尿素氮/白蛋白比值 上消化道出血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胃肠镜 预后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ApoB/ApoA1)、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联合磁共振成像(MRI)斑块分析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另抽取同期收治的101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的血清Apo B、ApoA1水平,计算ApoB/ ApoA1;采用梯度凝胶电泳法检测两组血清sdLDL及相关血脂水平;对两组的颈动脉行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分析ApoB/ ApoA1、sdLDL、MRI斑块分析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风险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sdLDL、ApoB水平、ApoB/Apo A1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ApoA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斑块负荷指标中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及管壁体积标准化指数均大于对照组,斑块钙化者占比(52.73%,58/110)高于对照组(17.82%,18/101),脂质坏死核心体积[(168.15±24.55)mm3]大于对照组[(72.60±10.20)mm3],P均<0.05。ApoB/ApoA1、sdLDL联合MRI斑块分析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卒中风险呈明显正相关(r=0.86,P<0.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ApoB/ApoA1、sdLDL及MRI斑块分析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三者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 磁共振成像 斑块分析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药物丁苯酞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药物联合溶栓组,每组29例,分别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和丁苯酞联合rt-P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及脑部血供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药物联合溶栓组的NIHSS评分为(5.24±2.61)分,低于溶栓组(8.15±2.55)分;且药物联合溶栓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75.32±4.42)分,高于溶栓组(57.37±3.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25、5.017,P=0.015、0.024)。治疗后两组患者脑部血供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后药物联合溶栓组和溶栓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峰流速分别为(78.34±4.82)cm/s、(67.16±3.37)cm/s,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分别为(44.19±2.18)cm/s、(37.49±2.16)cm/s,药物联合溶栓组血供情况优于溶栓组(t= 8.337、7.037,P=0.017、0.029)。药物联合溶栓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9.7%(26/29),优于溶栓组65.5%(19/29)(χ2=4.851,P=0.029)。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对症治疗后可缓解,其他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药物丁苯酞联合溶栓治疗能够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纤溶酶原激活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患者122例,按信封法分为联合组(65例)和对照组(57例)。在常规吸氧、氨茶碱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联合组雾化吸入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比较两组治疗7 d后治疗效果、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百分比(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8.46%,64/65)高于对照组(85.96%,49/57),P<0.05。治疗后,联合组FEV1%、PEF、PaO2、SaO2高于对照组(P<0.05),PaCO2、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肺功能,不良反应少。

  • 标签: 哮喘 急性发作 沙丁胺醇 布地奈德 雾化吸入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降尿酸治疗对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压的影响。方法搜集同一中心共138例患者入选该研究。高尿酸血症并急性脑梗死者入选92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46例,对照组46例,同时入选同期血尿酸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实验组口服别嘌醇3个月治疗高尿酸血症。对这些人群进行抽血化验,记录治疗前后血尿酸、血脂及hs-CRP,同时检测患者血压、体质量指数(BMI),并采用超声无创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进行血管内皮功能评估,治疗前后各组之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别嘌醇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血尿酸[(479.7±49.0) μmol/L vs. (381.2±76.7)μmol/L]、hs-CRP[(8.1±6.7) mg/L vs. (5.1±4.6) mg/L]、收缩压[(124.7±26.3) mmHg vs. (97.4±13.5) mmHg]明显降低(P<0.05),FMD[(7.6±3.5%) vs. (11.2±3.9%)]明显升高(P<0.05),FMD升高的程度与血尿酸降低的程度呈正相关(r=0.463, 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是FMD的独立影响因子(β=-0.229, P=0.035)。结论高尿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降尿酸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炎症状态,降低患者血压,进一步印证了高尿酸血症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别嘌醇 血尿酸 血流介导血管舒张 急性脑梗死 血压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 AHF)患者与对照组代谢组学差异,寻找新的代谢标志物,并对其诊断的价值进行验证。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人群为2018年01月至2019年0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入院的89例AHF患者,对照组为年龄、性别进行匹配的80例同期无心衰和舒张功能障碍人群。收集研究对象空腹股动脉血样本,进行定性定量处理,建立正交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模型,进行代谢物的诊断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HF组更多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吸烟史,肌酐、尿素、脑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心率水平偏高,左室射血分数、血钠、白蛋白水平偏低。对AHF和对照组进行代谢物分析,发现两组代谢差异显著,其中腺嘌呤、N乙酰-L-谷氨酸、假尿苷、γ-谷氨酰半胱氨酸对AHF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诊断AHF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995、0.932、0.920、0.900,BNP诊断AHF的AUC值为0.978。结论AHF组和对照组代谢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代谢物涉及多种物质;与BNP相比,腺嘌呤、N乙酰-L-谷氨酸、假尿苷、γ-谷氨酰半胱氨酸对AHF具有相似的诊断价值。

  • 标签: 急性心力衰竭 代谢组学 脑利钠肽
  • 简介:摘要冠状病毒(coronavirus, CoV)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可引起人类疾病的传染病病原体,是威胁我国以及全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隐患。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能感染人的7种冠状病毒均为动物源性,通过跨种传播而最终感染人。这些不可预测、但不断发生的冠状病毒反复跨种传播事件已经引起全世界对冠状病毒的特别关注以及恐慌。目前普遍认为刺突蛋白(spike, S)是冠状病毒入侵、实现跨种传播的关键因素。本文聚焦于近年来新发现的且具有潜在跨种传播能力的冠状病毒,总结和分析S蛋白介导的病毒入侵及潜在跨种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应对潜在的新型冠状病毒跨种传播事件提供有效的防控策略,对传染病防控的公共卫生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冠状病毒 刺突蛋白 N-端结构域 C-端结构域 跨种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逐小时环境温度暴露对许昌和郑州市急救呼叫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许昌、郑州市2017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的逐小时气象资料、空气污染资料和急救呼叫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计算超额危险度(ERR),评估极端温度暴露对急救呼叫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逐小时温度暴露与急救呼叫次数呈“U”型关联。在许昌市和郑州市,低温和高温均会增加每小时急救呼叫次数。低温的最早影响出现在滞后22和52 h,ERR(95%CI)值分别为0.20%(0.00%,0.39%)和0.11%(0.00%,0.22%);高温的最早影响均出现在滞后0 h,ERR(95%CI)值分别为1.59%(1.09%,2.09%)和1.45%(1.22%,1.69%)。高温在滞后4~8 h对心血管疾病的急救呼叫次数影响最大,许昌市、郑州市的累积ERR值(95%CI)分别为8.70%(4.98%,12.75%)和3.89%(2.61%,5.22%)。结论高温暴露可在数小时内增加急救呼叫次数,而低温的影响在22 h后才会出现。

  • 标签: 温度 急救 时间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 6(IL-6)与CD4+T淋巴细胞联合检测在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13日至3月13日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新冠肺炎患者,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型(13例)、重型(20例)、危重型(12例)组;以同期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组与健康对照组临床特征、一般检验结果、IL-6、CD4+水平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对新冠肺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新冠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危重型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重型和普通型组(岁:66.91±17.01比59.35±18.07、40.23±12.61,均P<0.05),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转阴时间较重型和普通型组明显延长(d:19.00±10.66比18.00±7.18、9.31±3.49,均P<0.05)。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增加,患者白细胞计数(WBC)、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总胆红素(TBil)、肌钙蛋白I(TnI)、IL-6、D -二聚体等指标均明显升高,淋巴细胞计数(LYM)、血小板计数(PLT)、CD4+、CD8+、氧合指数(PaO2/FiO2)则明显下降(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aO2/FiO2、IL-6、CD4+对新冠肺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均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3、0.871、0.689,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806~0.949、0.769~0.974、0.542~0.85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96.00 mmHg(1 mmHg=0.133 kPa)、6.02 ng/L、355.00个/ μL,敏感度分别为73.3%、99.3%、73.3%,特异度分别为96.6%、62.1%、65.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aO2/FiO2、高IL-6低CD4+(IL-6≥6.02 ng/L且CD4+<355个/μL)是影响新冠肺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分别为1.077、0.053、3.490,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当同时出现高IL-6、低CD4+(IL-6≥6.02 ng/L且CD4+<355个/μL)时,发生不良预后的时间为(20.53±5.71)d;IL-6升高或CD4+下降不同时出现时,发生不良预后的时间为(53.21±3.16) d。结论IL-6、CD4+水平与新冠肺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当出现IL-6≥6.02 ng/L且CD4+<355个/μL时提示预后不佳。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白细胞介素- 6 CD4+ T淋巴细胞 严重程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脑钠肽(BNP)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且合并糖尿病患者108例。根据患者HbA1c分为3组。A组(HbA1c≤6.9%)36例;B组(7%≤HbA1c≤7.9%)31例;C组(HbA1c≥8%)41例。分析3组患者HbA1c和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 BNP),入院时和出院时心功能分级情况,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入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3组患者中,C组血浆NT-proBNP高于B组和A组(均P<0.05)。而B组和C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C组HbA1c水平与NT-proBNP呈直线正相关(P<0.05)。出院时,A组和B组心功能分级情况较佳,而C组心功能分级情况较差。住院期间,C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29.3%,高于A组(8.3%)和B组(9.7%)(均P<0.05)。出院时和出院后3个月,A组和B组患者LVEF的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C组水平较入院时无明显改善,且C组患者LVEF水平低于A组和B组(均P<0.05)。结论HbA1c和NT-proBNP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联合监测指标,以预防和减少急性心肌梗死PCI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糖化血红蛋白 利钠肽,脑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冠状病毒(Coronavirus, CoV)是一类古老的、广泛存在的、对人类和其他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传染病病原体。目前已鉴定能感染人的冠状病毒(human CoV, HCoV)共有7种。已证实:这些可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均为动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原体,通过跨越种间屏障,从自然宿主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跳跃"到人群,并进一步造成人际间的传播和流行。冠状病毒刺突蛋白(Spike, S)S1亚基上的受体结合区(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是决定冠状病毒跨种传播、侵入宿主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近年来7种HCoVs传播路径以及介导跨种传播的RBD结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获得对冠状病毒跨种传播机制的认识,为我们应对潜在的新型冠状病毒跨种传播事件,提供有效的防控和治疗策略。

  • 标签: 人冠状病毒 刺突蛋白 C-端结构域 受体结合区 跨种传播 结构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急性脑外伤患者心电图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急诊脑外伤患者289例,最终入选219例及与相匹配的对照组220例,入院1 h及住院72 h行心电图,测算P波离散度(Pd)、校正后QT (QTc)、校正后QT离散度(QTcd )、校正后Tp-e间期(Tp-ec )、校正后Tp-e间期离散度(Tp-ecd )及Tp-e/QT比值,分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脑外伤组第1天和对照组、第1天和第3天上述指标的变化,分析外伤组心电图指标与病情轻重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脑外伤组患者第3天QTc、Tp-ec和Tp-e/QT较对照组及第1天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格拉斯哥(GCS)评分中重度脑损伤患者Tp-ec、Tp-e/QT较评分为轻度者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48±16.58 )vs(130.14±11.86 ),P=0.006 ;(0.29±0.04)vs (0.23±0.03 ),P=0.030]。住院期间出现MACE组患者Tp-ec、Tp-e/QT较无MACE组增大[(149.76±12.52 )vs(128.84±12.47 ),P <0.001 ;(0.30±0.04 )vs (0.21±0.03),P <0.001]。结论急性脑外伤患者Tp-e和Tp-e/QT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一定条件下可作为短期预后的评价和预测指标。

  • 标签: 急性脑外伤 心电图 Tp-e间期 Tp-e/QT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CAS)患者早期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与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入院的PCAS病例。纳入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超过12 h的患者共151例。建立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明确0~6 h MAP与受试者预后的关联性及关联性强度;通过卡方检验明确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结果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患者的时间加权平均动脉压(TWA-MAP)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83.25±13.69)mmHg vs (77.06±18.37)mmHg,P= 0.042;ROSC后最初的6 h内的TWA-MAP值处于71~80 mmHg(1 mmHg=0.133 kPa)组患者的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率明显优于TWA-MAP小于70 mmHg的患者(11% vs 37%,P=0.009);且TWA-MAP大于70 mmHg与大于65 mmHg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但TWA-MAP大于70 mmHg对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影响显著(OR=4.11,95% CI:1.34~12.66,P=0.014);在TWA-MAP达到了70 mmHg以上的患者中,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率显著高于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组的患者(48% vs 24%,P=0.010 )。结论在PCAS的6 h内保持TWA-MAP大于70 mmHg有利于改善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

  • 标签: 回顾性研究 脑损伤 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神经功能预后 影响因素 平均动脉压 时间加权平均动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