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北宋中期兴起的新儒学——理学,或称道学和圣学,它重新阐释了儒学传统,着重探讨儒学的义理,形成了新的儒家学说。新儒学派为了儒学的纯正,将辞章之学和训诂之学的儒者排斥于儒林之外,

  • 标签: 理学史 黄宗羲 体系 新儒学 北宋中期 儒学传统
  • 简介:芭芭拉·金索尔弗的小说《动物之梦》是一部关于记忆失忆的故事。论文从创伤记忆、文化记忆和生态记忆三个方面分析主人公科蒂建构自我的独特视角:科蒂丧母失子的创伤记忆帮助她重新认识自我过去、未来的联系;文化记忆促进了科蒂的自我群体身份的认同;生态记忆唤醒了科蒂内心的自然归属感,在回忆中科蒂找回曾经热爱自然的自我,积极投入到家乡的环境正义运动中。

  • 标签: 《动物之梦》 记忆 身份
  • 简介:"圣灵从我眼前走过,我的心动了,我的生命受到鼓舞。"——2006年,冯秋子在她的散文集《圣山下》的扉页,写下了这句题记。那时,她或许并没有意识到,六年后会用文学之外另一种她相对陌生的艺术语言——水墨绘画,来铺陈心迹,捕捉意念,拓展力量,发出纯粹的艺术之声。面对她新近创作的现代水墨作品,观者不仅受到了鼓舞,还能感受到自在生命之建构和时空意象之生成——看着那蕴含其中的审美能量,如此生动地从我们眼前走过.

  • 标签: 现代水墨 冯秋子 实验 艺术语言 水墨作品 时空意象
  • 简介:本文试对勒克莱齐奥的小说《沙漠》中作者构建的文化身份模式进行探讨,指出异质文化身份自然的弱势身份的相似性,分析作者将两者结合在同一作品中的动因,并借助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型和"符号矩阵"理论研究作者表现作品主题的诗学构建及作品的内部结构,指出作品两条线索所构成的文化身份的循环运动模式,并对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进行补充。

  • 标签: 《沙漠》 文化身份 行动元模型 符号矩阵
  • 简介:不仅是大冈升平文学的最高杰作,也体现了日本战争文学的最高水准.作品除了赤裸裸地描写战争的惨祸与人的悲哀外,还以高格调贯彻了人在被逼至死亡边缘时,是否还能保持人性尊严这种形而上的问题.本文在对进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作品中潜藏的人类心身矛盾、人类在战争态度上的矛盾、人类的社会性存在个性自我间的矛盾以及人类生与死的矛盾等四组矛盾,并进一步指出这一矛盾建构是作品的真正魅力所在.

  • 标签: 矛盾建构 心身 战争态度 社会与自我 生与死
  • 简介: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通过表征实践生产出有关“他者”的知识,为帝国主义权力的运作提供帮助。在一些美国文学作品中就是凭借这种“东方主义”话语,将华人男子制作成被“阉割”的、“女性化”的、甚至是专搞“同性恋”的“他者”,从而在法律、意识形态等方面合法地将华人移民排斥在美国公民的行列之外。这种现象在美国华裔女子中也严重地存在着。

  • 标签: “东方主义” 美国华裔文学 男性形象 他者 美国文学 话语
  • 简介:莫里森早期三部小说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的女性主义视角或回归黑人文化的角度出发谈及女性的主体建构,鲜有对作品中微观的女性的身体政治意识主体建构关系的探讨,对三部作品的整体性剖析更是空缺。本文拟以作品中凸现的身体政治意识为切入点,通过分别聚焦三部小说里的重要女性对各自身体的政治性解读,阐述黑人女性如何在强势白人文化的压迫下、在黑人种族内部男性至上主义的误区里迷失主体,如何在反抗和内省中找寻主体、在死亡的涅槃中重建女性主体。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身体政治 黑人女性 主体
  • 简介:曹禺秉持着"以剧写诗"的创作思想在《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四个作品里建构起"戏剧诗"本体世界。作品一方面试图揭示生存之谜,一方面指向对人生归宿的诗意探寻。"戏剧诗"本体在《蜕变》等作品中遭遇消解。《蜕变》和《明朗的天》继承但变形了四大剧的戏剧结构;而曹禺的诗才在《家》《胆剑篇》和《王昭君》中则衍化成为抒情性语言。"戏剧诗"本体的建构和消解造成曹禺建国前后创作成就的巨大落差。

  • 标签: 戏剧诗 建构 消解
  • 简介:美国社会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其历史文化渊源在共和国早期的文学中就得到反映。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凯瑟琳·塞齐威克的诸多作品以家庭、女性公民道德建构为核心,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处女作《新英格兰故事》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家庭小说。小说表达了新共和国知识女性对家庭、国家、民族身份及公民道德培养等问题的热切关注,对新公民的品格和新人的道德行为及其所受的家庭、宗教、学校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做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 标签: 家庭 典范女性 公民道德
  • 简介: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原本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官途径——"听"在文学研究中越来越不受重视,而各种"声音"在诸多文学文本中却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从读图时代的局限、剖析声音的意义和重构"听"在文学研究中的功能三个方面概括、评述国内学者在听觉领域的探索,并得出以下结论:视觉的过度运用严重限制了文学研究特别是外国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必须重拾"听觉"这一重要研究维度,而积极开展听觉研究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摆脱既有理论窠臼,则是推进乃至实现文学研究中的"听觉转向"的关键所在。

  • 标签: 文学研究 听觉转向 声音 文化建构
  • 简介:美国是一个以WASP(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种族为主,以WASP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国家。“白色”在美国文学文化中有着特别的含义,它不仅指一种生理面貌特征。而且在美国在的发展过程中它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在《白鲸》发表以前,大多数的美国学者都无一例外地对白色群体的优越性表示了赞同,对“白色”的高贵性和纯洁性进行了赞美。《白鲸》的发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白鲸》中,麦尔维尔不仅支解了美国文学文化中“白色”的神话,摧毁了在“白色”种族优越论的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文化土壤,并对“白色”的内涵和象征性进行了重新建构

  • 标签: 美国文学与文化 白色 象征意义 重新建构
  • 简介:历史语境中的诗人民族诗歌话语的建构——惠特曼金斯堡比较研究之一刘树森在美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上,惠特曼犹如一道分水岭将其前后的诗人及其创作分割为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惠特曼之前的诗人,诸如朗费罗、爱伦·坡、爱默生等叱咤文坛的巨擘,虽然也试图构建美国的民...

  • 标签: 惠特曼 金斯堡 民族诗歌 比较研究 历史语境 《草叶集》
  • 简介:语言作为的主题之一把作品中各个相互独立的故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映照的叙事整体.同时,小说借助改编、互文等手段,追溯和调拨华裔男性的语言传统,突显其语言能力,以语言勇士的形象消解主流话语对他们的文化消音,为确立华裔男性的美国文化属性打下基础.

  • 标签: 《中国佬》 华裔美国文学 文化属性 男性风格 语言传统 叙事结构
  • 简介: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于入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见的,它从道德伦理之域对文学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阐释,以及由此生成的思想理论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入文精神的内涵,而且促进了入文精神的历史变迁。在入社会关系上,以求真为切入点,历史具体地传承整体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在入自然关系上,以求美为切入点,张扬了自然和谐的入伦理想;在入他人关系上,以求善为切入点,真实地呈现善恶之间入际关系的复杂样态伦理意义;在入自我关系上,以求圣为切入点,内在地传达着终有一死的入由凡入圣的道德伦理欲求。从而使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入文精神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入文精神
  • 简介:本文尝试以刘师培的《南北文学不同论》为中心,考察清末民初的南北文学想象,力图在近代文学观念的生成传统空间地理意识转型的双重视阈之下,勾勒南北文学论述脱去其传统政治意涵而转型为一种近代知识的历程轨迹。刘师培的南北论述集中于其服膺民族主义思想的“光汉”时期,核心在于追问为何北方古代文教昌盛,而至近代却文化夷陵、不如南方。认为这一论述承接文质、夷夏、正闰相结合的前现代民族主义的话语资源,同时也在传统天下观消隐、现代民族国家竞存的新世界格局中发生着形变。刘师培南北论述虽然承接了传统的地域风俗论,但其论述的基底却是明确的现代科学世界观,其间体现着古今空间地理观念的转型。

  • 标签: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南北话语 地理环境决定论
  • 简介:美国多米尼加裔作家朱诺·迪亚斯的《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以多米尼加裔奥斯卡一家为中心,描述移民群体在美国多米尼加之间的跨国交往实践。本文以马克思交往概念为切入点,以奥斯卡姐弟为研究对象,探讨移民族群多极客体展开的交往实践类型,认为奥斯卡的"主—客"单一两极交往模式扭曲其主体性认知,而姐姐罗拉在"主—客—主"交往模式下,交往客体进行双向互动,形成成熟自主的主体意识。高度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交往实践为移民族群的主体认知带来挑战机遇,主体能否保持独立性自主性是主体性建构的关键。

  • 标签: 朱诺·迪亚斯 主体性建构 “主—客”交往 “主—客—主”交往
  • 简介:本文拟从媒介的角度考察意义重大的欧洲近代早期,探究当时媒介的并存及其对“异者”知识的传播,尤其是新出现的印刷媒介所起的作用。15世纪印刷术的兴起促成了当时的媒介转换,而在这一新旧媒介交替、并存的时期,新世界的形象被多种媒介共同建构和传播,其中,新兴的印刷媒介地位渐趋重要。统·化、标准化的印刷媒介在向公众传达有关新世界这一“异者”的知识时,往往包含有特定的视角和立场,本文将着重探讨印刷媒介的建构机制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欧洲近代早期 媒介 “异者”建构 欧洲中心主义
  • 简介:当代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彼得·凯里的小说融历史和现实为一炉,深刻揭示了澳大利亚人建构文化身份的历史负荷现实困境.本文拟从"民族叙事","帝国远征"和"文化霸权"等方面来解读其后殖民主义历史观,旨在重新审视被殖民者歪曲的历史文化.

  • 标签: 帝国中心 建构文化身份 彼得·凯里 澳大利亚 小说 文化霸权
  • 简介: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不关注政治、战争和民族起义等本质要素,而注重文化、艺术和语言等要素在民族认同中的建构作用。詹姆斯·乔伊斯主要从灵显叙事、城市表征和多元文化等多维度建构小说中的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在故事层面,乔伊斯忽略了典型的民族英雄和民族情绪的宣泄,而是通过灵显叙事中的反英雄展现民族认同的“缺失”;在空间书写上,乔伊斯通过城市中随处隐现的英国殖民统治的“图腾”,表征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消解”;在话语文化层面,乔伊斯从不列颠“他者”文化和多元文化呈现爱尔兰民族认同的“杂糅”。乔伊斯非本质主义民族认同的核心思想是解构传统民族认同的“逻各斯”,实则是爱尔兰民族认同一种“缺席的”在场。

  • 标签: 詹姆斯·乔伊斯 民族认同 非本质主义 灵显叙事 城市表征 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