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8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阿拉善蒙古人口流向城镇,成为城镇居民,从而促进了城镇的发展。但是,在进入和适应城镇生活的过程中,阿拉善盟蒙古的教育意识和教育需求发生了变化,进而给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从阿拉善盟蒙古经济文化类型变迁入手,剖析蒙古教育意识和教育需求的变化与原因,对解决由蒙古经济文化类型变迁而引发的蒙古教育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 标签: 蒙古族 经济文化类型 蒙古族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雅布根呼格吉木”,是流行于赤峰市翁牛特旗德日苏嘎查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被当地人称之为“蒙古秧歌”。它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地域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发展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为探索民族历史文化、族群生活提供着宝贵的信息。如今,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雅布根呼格吉木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最首要的。

  • 标签: 蒙古族秧歌 雅布根呼格吉木 传承 发展
  • 简介:随着城市转型,从地域城市转向移民城市,城市居民主体变得更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流动性,族群关系的研究将成为都市人类学的主流。当今学界对于城市蒙古研究不多,仅见关于呼和浩特、北京蒙古研究的文章。本文以流入广州的蒙古为例,探讨进入广州的蒙古的生活状况、适应方式以及如何与本地人相处等等。根据田野调查发现,不同阶层的广州蒙古有着不同的社会网络和融合程度。此外,还存在内外两方面的融合障碍,一方面是蒙古自身对于异文化的距离感,另一方面是本地社会对于蒙古的刻板印象。

  • 标签: 蒙古族 城市移民 广州
  • 简介:白节又称“白月”“查干萨日”,是蒙古的“春节”。白节是蒙古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蒙古人的年夜饭桌上,一定要摆放奶皮、奶豆腐等白色乳制品。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叫希恩吉尔,即新年。由于生产生活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蒙古的“春节”草原游牧文化特色十分浓厚。我国内蒙古和青海、新疆等地蒙古的节日时间与汉族春节时间相同。比特翁(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拜祭,敬奶茶、敬酒。而蒙古国白节日期与藏历新年相同,蒙古国有自己的历法,也就是过蒙古历(与藏历相同)新年。习俗大多与中国蒙古过年习俗相同。

  • 标签: 蒙古族 春节 藏历新年 过年习俗 生产生活 文化特色
  • 简介:蒙古民间舞蹈是蒙古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肢体语言展示了蒙古民族的审美观念。蒙古民间舞蹈的原型是牧民的日常生活,是蒙古生产生活中审美观念的反映。蒙古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丰富且各具特色。本文把蒙古民间舞蹈分为原始崇拜的舞蹈、宗教祭祀的舞蹈、民俗文化的舞蹈三类,分别从三个方面阐释其中体现的审美观念——“悲”。

  • 标签: 蒙古族 民间舞蹈 审美观念
  • 简介:蒙古三弦主要流传于内蒙古各地区,并形成自身的演奏特色。蒙古三弦无论是独奏、伴奏还是合奏,都鲜活生动地体现了蒙古音乐的风格与特色。

  • 标签: 蒙古族 三弦 演奏法 风格
  • 简介:以内蒙古自治区蒙古为例,从人类学的学科视角,对蒙古哈达文化进行阐释和分析。通过论述哈达在蒙古仪式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得出哈达的文化角色是仪式用品、礼仪用品与礼物;进一步探讨了哈达文化的社会文化功能,总结出哈达文化具有表达性、工具性以及文化表演、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功能。

  • 标签: 哈达文化 文化角色 社会文化功能
  • 简介:蒙古传统艺术教育是蒙古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智慧、地方化的艺术评价标准等诸多方面,对民族个体的社会化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色化建设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即通过传统艺术教育的地方知识传承与再创造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现代教育质量;发挥文化交流与传播功能,增强民族个体的认同,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水平,推动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现阶段,蒙古传统艺术教育普遍存在文化教育内涵挖掘不深,学校传承中的文化创新功能缺失,不同形式教育的对话、整合、创新力度不强等问题。对此,我们应该从文化共生角度对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整合、研究,在教育政策、教学策略、双语教师培养等环节探索有效发展路径。

  • 标签: 传统艺术教育 现代价值 文化共生
  • 简介:摘要道具作为蒙古舞蹈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蒙古舞蹈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道具的存在可以增强蒙古舞的表演效果,并以此来辅助舞蹈情绪的表达。和所有其他文化一样,蒙古舞蹈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道具在这种文化表现形式中,使文化表现得更具象化,更有实物感和代入感,不但充当着丰富舞蹈内容和演员情绪的角色,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其艺术表现力是多元的,是深刻的。

  • 标签: 蒙古舞 舞蹈道具 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