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具体治疗和预后分析。方法:将近五年本院收治的TTP病例,根据治疗相关记录,对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以及疗效等进行回顾分析,将结果进行统计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对所有32例TTP患者进行分析可发现,患者男女比例为15:17,均龄为(35.29±14.21)岁,三联、五联征占比分为56.25%与37.5%;观察治疗结局,有6.25%的患者病情加重,6.25%的患者有复发,6.25%的患者难治,46.88%患者存活,53.13%的患者死亡;有78.13%的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患者是否进行血浆置换与病死率之间有相关(P<0.05),但患者进行血浆置换的次数是否>4次与病死率之间则无相关(P>0.05);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后Hb与PLT水平升高,LDH则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P患者诊断与治疗需参考具体临床表现与检查相关指标,进行血浆置换可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分析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采用血浆置换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2例TTP患者,诊治时间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实施血浆置换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数据,一共5项。结果:对比治疗前,治疗后Hb(血红蛋白)、PLT(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增加,治疗后TBLL(总胆红素)、BUN(尿素氮)、LDH(乳酸脱氢酶)均显著减少,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探究中,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TTP采用血浆置换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明显改善。

  • 标签: 血浆置换治疗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采用血浆置换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2例TTP患者,诊治时间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实施血浆置换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数据,一共5项。结果:对比治疗前,治疗后Hb(血红蛋白)、PLT(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增加,治疗后TBLL(总胆红素)、BUN(尿素氮)、LDH(乳酸脱氢酶)均显著减少,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探究中,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TTP采用血浆置换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明显改善。

  • 标签: 血浆置换治疗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报道1例重症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其临床资料以及治疗、转归的情况,总结其护理重点。结果: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患者未再出现发热,溶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异常、神志异常等表现,病情好转出院。结论:血栓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护理要点包括血浆置换前、中、后的护理,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的护理,感染护理,用药护理,预防出血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人员凭借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临床经验、强大的知识储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做好相应的护理,可推动治疗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 简介:摘要遗传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ongenital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cTTP)也被称为Upshaw-Schulma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的发病机制为位于染色体9q34上的纯合或双杂合的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基因突变,使血浆中裂解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多聚体的ADAMTS13严重缺乏,微血管血栓的风险增高,导致各种并发症。随着对cTTP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完善,重组人ADAMTS13和基因治疗在cTTP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本文对cTTP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 血浆输注 重组人ADAMTS13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转归。收集69例成人TT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50例,中位年龄42(18~79)岁。64例可进行PLASMIC评分的患者,53例(82.8%)患者PLASMIC评分为6~7分。21例在治疗前检测血管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活性,17例ADAMTS13活性<5%,3例为5%~10%,>10%的患者仅1例。69例患者均行血浆置换(PEX)和/或新鲜冰冻血浆输注(PI)治疗,其中43例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另有20例在PEX/PI+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和/或免疫抑制剂。69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2(1~57)个月,治疗后缓解率69.6%,复发率11.6%,2年总生存(OS)率为69.6%±5.5%。对可能影响OS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难治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26例复发难治患者2年OS率显著低于43例非复发难治者(41.5%±9.8% 比 83.7%±5.6%,P<0.001)。复发难治患者预后极差,需及早加用利妥昔单抗和/或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以改善生存。

  • 标签: 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血浆置换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特征,为TTP的及时诊断和死亡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6年6月至2022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治的TTP患者临床资料和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之间差异。联合差异指标构建预后预测评分,计算相应死亡风险。结果本研究纳入83例TTP患者,分别有81.1%(60/74),91.1%(72/79)和86.2%(50/58)的患者入院时谷草转氨酶(AST),间接胆红素(IBIL)和肌钙蛋白(cTnI)结果增高,入院时检测了乳酸脱氢酶(LDH)的患者结果均增高(78/78)。97.5%(79/81)的患者血红蛋白减低,97.5%(79/81)患者PLT小于30×109/L。存活组(58例)和死亡组(25例)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型、是否存在发热症状、ADAMTS-13活性和PLASMI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死亡组出现神经症状者比例显著高于存活组,死亡组患者入院时AST、IBIL、cTnI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相对于低水平者,入院时AST、IBIL、APTT和cTnI高水平者的死亡风险比值比分别为4.86,9.74,3.71和5.33。纳入AST、IBIL、APTT、cTnI和神经症状构建积分模型,每增加1分,TTP患者的短期死亡风险比值比为3.24。结论多个实验室指标对TTP有较高的阴性排除价值。对入院时具有高水平AST、IBIL、cTnI、APTT以及存在神经症状的TTP患者,临床应多加关注、积极治疗以降低死亡率。

  • 标签: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13 死亡风险分析
  • 简介:摘要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发热及肾脏损害。文中报道2例TTP相关脑梗死伴发脑微出血的患者及他们共有的特殊影像学表现。2例患者磁共振成像表现出不同时期多发脑梗死,双侧半球、前后循环皆受累,而磁敏感加权成像显示分布于梗死区的脑微出血表现,这种特殊的影像学特征可为及早识别、诊断TTP神经系统受累提供重要线索。

  • 标签: 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 磁共振成像 脑微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 在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护理中将综合护理干预进行运用的作用。方法 结合对比护理观察的形式进行探究,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收治患者76例,双盲法均分为对照组(38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8例,综合护理)。分析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依从、病症改善用时、住院时间以及恢复期间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 标签: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综合性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样时间段2018.10~2021.09,研究样本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60例,分析治疗方法,探讨其临床疗效,分段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0(予达那唑治疗),实验组/30(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对比患者(1)治疗有效率;(2)不良反应发生率(肝酶升高、过敏样改变、头痛、头晕)。结果:较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运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有较好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安全较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叫紫斑,中医治疗要根据病情轻重,病情缓急来选择不同方法。如病人刚发病,以出血为主,中医认为热迫血行,大部分是用犀角地黄汤为主来加减治疗。如果病人用了激素,长期大剂量服用激素表现为满月脸、热、不好睡觉,中医认为是阴虚内热,大部分选择知柏地黄丸加减来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出血性疾病。现已公认本病是一种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有关,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过多,数量减少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就我所在2015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疗效不明显和激素撤减敏感的患者,运用纯中药疗法治疗10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介绍如下。  

  • 标签: 中医治疗 血小板减少 紫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21年2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采用随机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n=26),观察组(n=26)。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对两组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021年2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采用随机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n=26),观察组(n=26)。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对两组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综合性护理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儿童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方法:选取我院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30例(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作为观察组,选择非ITP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形态学进行分析,观察相关结果。结果:观察组标化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明显增加(436.37±98.74)个/(1.4cm×3cm),对照组为(28.45±11.23)个/(1.4cm×3cm);两组裸核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对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幼稚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高,产板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低,颗粒型骨髓巨核细胞计数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颗粒量积分低,退行变积分高,细胞浆量积分高,P<0.05。结论:在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诊断中,骨髓巨核细胞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可将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协助疾病的诊断,值得借鉴。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儿童 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
  • 作者: 李婧,钟瑞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2-11-18
  • 出处:《护理前沿》2022年第16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儿科,湖北 武汉430000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应用效果;方法:护理效果分析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并按照随机原则对患儿进行分组,分组后建立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两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与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血常规水平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护理前两组各项血常规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均优于护理前,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各项血常规水平更优(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7.06%)高于对照组(82.35%),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进行护理期间,相比于常规护理措施,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措施,利于促进患儿病情改善,且可提升患儿对护理方式满意程度。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60例ITP患儿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临床路径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PLT、MPV、Hb水平升高,观察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红蛋白(H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63.33%(19/30),P<0.05)。结论:临床路径护理可控制ITP患儿的症状,能够帮助患儿提升总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且提升患儿的社会功能,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