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73岁,因“间断性头晕1年,晕厥发作2次”于2012年2月17日入院。患者自述间断头晕1年多,自以为是感冒症状,未予以重视。曾出现无任何诱因晕厥2次,伴短暂意识障碍,10min后意识恢复,发作时未跌倒,不伴有肢体障碍、麻木、抽搐、两便失禁情况,无肢体乏力,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CTV)在下肢血管损伤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下肢血管损伤MSCTA/CTV造影检查资料。采用增强后容积扫描,速度优先模式。延迟时间动脉期为30s~35s,静脉期为120~150s。图像传至AW4.0工作站,使用4种后处技术进行图像重建。结果经MSCTA/CTV检查,诊断为单纯动脉损伤者10例,其中股动脉11例,髂外动脉2例,动、静脉同时损伤者2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1例,髂外血管动静脉瘘1例;因肌肉软组织血肿压迫导致血管狭窄,闭塞者17例。结论MSCTA/CTV能较好地显示下肢血管病变的解剖细节,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是下肢血管损伤性疾病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 标签: 下肢血管 损伤 体层摄影术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65岁,因“意识模糊、语言障碍2d”于2010年9月14日在HarborView医疗中心(HarborViewMedicalCenter,Seattle,WashingtonUS)就诊。患者于2d前突然出现言语障碍,表现为不能命名,复述较差,伴意识模糊,无其他伴随症状。就诊时血压127/80mmHg,查体表现为时间、地点定向力差,计算能力减低,不能命名,复述较差,但可以读写。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隐静脉曲张手术致血管损伤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并出现血管损伤的2例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大隐静脉曲张手术致血管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1例患者损伤血管为静脉,之后对其进行补片修补术,术后血管通畅、恢复较好。另外1例患者损伤血管为动脉,行血管重建术,重建后,血供良好,恢复理想。结论大隐静脉术血管损伤和多种因素相关,主要为如血管解剖位置、手术过程、术者经验等。血管损伤一旦发生,极易引发下肢缺血缺氧,严重者需要截肢治疗。因此,加强预防,早期发现对于提高预后尤为必要。

  • 标签: 大隐静脉曲张 血管损伤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外科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血管外科住院患者的临床、手术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计算AKI发病率和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的患病率,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AK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共发生AKI为54例(4.1%),发生在主动脉夹层瘤16例(26.2%)、急性肢体动脉栓塞10例(17.5%)、动脉狭窄/栓塞15例(3.3%),发生AKI的患者中死亡9例(16.7%).术前CKD的实际患病率为17%(397例),而术前提供肾脏病史的仅有5.7%(133例).使用造影剂、CKD病史、术中低血压、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与术后AKI的发生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上述四个危险因素患者发生AKI的风险分别增加1.149、2.432、5.126和6.645倍(P<0.05).结论血管外科手术后AKI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主动脉夹层瘤和动脉栓塞疾病.既往有CKD病史、术中低血压和发生MODS是AKI发生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需重视对CKD的术前诊断和评估,并加强围手术期肾功能的观察和保护,及早发现和干预AKI的进展,有助于改善AKI的预后.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血管外科手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2013年8月到2014年10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32例,都实施手术固定与血管修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保肢成功,均未出现死亡,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经过抗生素的调整后伤口愈合。同时术后患者的患肢功能Johner-Wruh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需要通过及时诊断及手术治疗,从而促进保肢成功,改善患肢功能。

  • 标签: 四肢骨折 血管损伤 手术治疗
  • 简介:本文介绍了内压直管最小壁厚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分析了工程设计中内压直管最小壁厚计算公式,指出了GB50764、DL/T5054、DL/T5366标准中内压直管最小壁厚计算公式与ASMEB31.1不同处;说明超超临界机组仪表导管壁厚计算依据应是ASMEB31.1,且仪表导管应选用接近的较厚壁厚。

  • 标签: 内压直管 最小壁厚 弯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减少腋路臂丛阻滞穿刺中损伤血管的机会方法40例行择期上肢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都采用血管旁两点法,观察组在确定腋动脉后在其皮肤上方放一注射针头套管,在针头套管两侧进针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损伤血管的机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阻滞穿刺中损伤血管的机会明显减少低于对照组。结论新方法可减少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血管损伤

  • 标签: 腋路 腋动脉 针头套管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软组织损伤并发主要血管损伤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四肢软组织缺损并发主要血管损伤患者32例,急诊处理为切开减压联合血管吻合或移植,术后采用负压封闭技术进行伤口引流,护理为常规护理及针对负压封闭引流器的特殊护理。结果29例患者术后患肢血液循环良好,3例患者略显苍白。所有患者患肢肿胀均在72h内好转。行血管吻合术25例,血管移植7例;无血管危象及感染发生。结论术前做好急救护理,术后做好负压引流装置的护理、体位护理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软组织缺损 血管损伤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便携式超声检查在野战介入方舱快速诊治血管损伤中的价值及作用.方法在野战介入方舱内对10只健康成年猪通过血管介入建立腹部脏器血管损伤的动物模型,应用便携式超声分别探查造模前、造模后即刻、10、30min损伤部位的超声影像图变化,并与血管造影比较.结果10只实验猪共造成10处血管损伤,造模前超声显示肝、脾、肾形态正常、结构清晰,造模后即刻、10、30min超声和血管造影分别检出2、5、7只形成血肿和10、8、6只造影剂外渗;超声诊断率分别为20.0%、50.0%、70.0%,血管造影诊断率分别为100.0%、80.0%、60.0%.结论便携式超声检查对外伤所致的血管损伤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作为战场一线野战介入方舱内血管损伤快速诊治的首选筛查手段,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 标签: 微创介入方舱 超声检查 血管 创伤和损伤
  • 简介:针对重质原油品质差异引起的焦炭产率虚高,采用管壁附着炭测试模式进行焦炭值修正,并研究了不同品质原油及长周期试验对附着焦的影响;结果表明,管壁附着焦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不容忽视.

  • 标签: ACE管壁附着焦 催化裂化
  • 简介: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的主要屏障,其功能失调和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densitylipoprotein,ox-LDL)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内皮细胞作为雌激素的靶点,大量动物和体外实验证明,雌激素对内皮细胞起保护作用.

  • 标签: 脂蛋白类 LDL 内皮细胞 雌激素类 一氧化氮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观察及相关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患者的108例进行分析讨论,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在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肢体功能恢复以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由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四肢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病人做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病人的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 标签: 四肢骨折 血管损伤护理干预 患者满意度 并发症
  • 简介:通过双模板方法合成了一种管壁具有球形介孔的单手螺旋二氧化硅纳米管.其中,手性两亲性小分子的自组装体控制纳米管的形貌,三嵌段共聚物F127控制管壁中介孔结构和孔径.并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多通道物理吸附与孔径分布仪和X-射线多晶衍射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材料的比表面积高达799m^2/g,孔径大约是5.7nm.

  • 标签: 手性 二氧化硅纳米管 介孔 双模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6例脑损伤并丘脑下部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脑损伤并丘脑下部损伤患者46例,根据患者病情针对性的采用手术方法与非手术方法治疗。结果经过治疗,46例患者中7例死亡,2例重残,6例中残,1例植物生存,19例语言表达与智力迟钝,无偏瘫,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11例患者恢复良好,可从事部分体力劳动。结论脑损伤并丘脑下部损伤应该及时采用有效的综合疗法,以减少死亡或者致残。

  • 标签: 脑损伤 丘脑下部损伤 临床分析
  • 简介: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能够参与血管损伤修复,给再生医学治疗带来了希望。Asahara等^[1]从人类外周血中分离出内皮前体细胞,发现这种细胞参与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多项研究证实,EPCs通过分化成新生内皮细胞替代损伤血管内皮,参与血管损伤修复怛^[2-3].EPCs参与血管损伤修复过程涉及EPCs动员、迁移、分化等一系列过程,期间多种因子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调节此过程,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一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1)及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chemokinreceptor4,CXCR4)。笔者结合SDF-1与CXCR4作用构成的SDF-1/CXCR4轴以及CXCR4阻断剂等对血管损伤修复的影响综述如下。

  • 标签: 受体 CXCR4 血管损伤 内皮祖细胞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