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俳句最初是连歌的首句,也叫起句,发句,后独立出来,即称俳句。俳句句式是5、7、5的17个音组成。在

  • 标签: 日本 俳句 郭沫若 诗歌 艺术风格
  • 简介:摘要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具有独特的诗歌创作思想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的诗歌特征既是他们生活语境和认知万物的艺术产物,也是他们对生活体验的一种阐述方式。他们诗词行间富含有丰富多彩的诗歌韵律,具有独特的诗歌艺术价值和深厚的诗学意蕴。基于对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的整体审视,探索其诗歌特征的异同,包括诗歌语言特征、艺术形象和意象符号等特征。

  • 标签: 郭沫若 惠特曼 诗歌特征 诗歌意象
  • 简介:<正>一、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自从1936年起,郭沫若诗歌被译成英文的不算很多,但也不少;不过,正如四川学者杨玉英所说:"从广泛收集整理的第一手英文资料来看,英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郭沫若译介和郭沫若研究。在郭沫若译介方面,针对不同译本的整理、综述、比较或是评

  • 标签: 郭沫若诗歌 诗歌作品 郭沫若研究 中国现代诗歌 《女神》 诗探索
  • 简介:自从1936年起,郭沫若诗歌被译成英文的不算很多,但也不少;不过,针对不同译本的整理、综述、比较或是评论鲜有专题研究,在极少的研究论文中也有不足和偏颇。本文对这些不足进行了补充,对偏颇进行了辩正。以文献列举的方式,系统梳理了郭沫若诗歌之英译的历史状况。另外,还对具有代表性的贡献比较大的几家如勒斯特和巴恩斯、许芥昱以及张培基等的译文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 标签: 郭沫若 诗歌 英文翻译
  • 简介:郭沫若的早期诗歌情感具有突出的个人化、个性化特征;其社会象征意义是在解读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但是流行的现代文学史上对它们却只谈社会象征意义,这容易形成泛泛的空谈。

  • 标签: 郭沫若 早期诗歌 情感特征 个人化 个性化
  • 简介: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五四文学的研究兴趣将越来越转向文学自身。郭沫若《女神》留给后世的启示性意义,也许将主要在新诗形式方面。新诗在韵律节奏探索上的一系列尝试和突破表明,新诗中“自由派”与“格律派”之争并非文学史描述中的那种两军对垒,而与诗人创作个性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郭沫若《女神》 新诗形式探索 诗人创作个性
  • 简介:中国新诗一直被认为过于注重“横的移植”,而忽略了“纵的继承”,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以郭沫若的新诗为例,试图探讨他的作品的先锋与传统两种形态,认为传统诗学依然是现代新诗不可摆脱的影子。

  • 标签: 先锋 传统 意象
  • 简介:郭沫若早年求学经历多次学制改革,见证了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现代化、全民化的嬗变。家塾的旧学训练让郭沫若偏爱闲适、抒情和自由主义的诗风;学制改革带来的混乱教育让禀赋过人的他深深厌恶,继而转向文学、历史之中寻求精神解脱;辛亥后板荡的四川迫使他东渡扶桑,接触异质文化。郭沫若尽管没能接受正规、系统的文学教育,但对于教育体验的不满与好胜心一再促使他用文字安抚并表达内心,叛逆的气质与浪漫主义的人生选择使其成为文学转向中连接新旧传统的代表人物。

  • 标签: 教育 诗歌 郭沫若 女神
  • 简介:文章着重从郭沫若前期诗作所表现出来的一是张扬个性的怪力乱神精神;二是强烈的反封建专制思想;三是空洞地主张流血斗争等三个方面来论证贯穿其首期诗歌创作的一个支点——无政府主义;并从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来试图找出形成这一支点的原因.

  • 标签: 无政府主义 前期诗作 内源性 外源性
  • 简介:8月11日,“太阳礼赞”第四届《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颁奖典礼在江苏连云港市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张胜友,《中国作家》主编王山,连云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滕雯,《文艺报》副主编徐可,《中国作家》副主编高伟,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方韬出席,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董春科出席并主持颁奖会。

  • 标签: 《中国作家》 颁奖典礼 诗歌奖 郭沫若 全国政协委员 连云港市
  • 简介:为了迎接建国60周年,《中国作家》从2009年第1期至第10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诗歌、散文征文”活动,并设立“郭沫若诗歌散文奖”予以奖励。该奖项将已于近日揭晓。李瑛《爱的抒情诗》(组诗);雷抒雁《和声:二重唱》(组诗)、商泽军《中国精神》(组诗)三人获得首届“郭沫若诗歌奖”。获得首届“郭沫若散文奖”有何西来的《居庸关漫兴》、李茹散文《魂断重阳》、庞天舒散文《龟兹岁月》;

  • 标签: 郭沫若 雷抒雁 诗歌 李瑛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作家》
  • 简介:"第五届《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评奖结果近日揭晓。沈苇的《沙之书》获得大奖,洛阳作家董进奎,其凭借组诗《春光陷于舌尖》获郭沫若诗歌奖优秀奖,这也是河南诗人首获该奖。七月中旬,"董进奎第五届郭沫若诗歌奖座谈会"在洛阳举行,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张炳志出席

  • 标签: 郭沫若诗歌 《中国作家》 董进 文联主席 张炳 当代诗歌
  • 简介:郭沫若不仅是文学巨匠,也是翻译大师,在翻译界极富盛名。诗歌翻译是郭沫若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通过对它的译文分析,展示郭沫若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

  • 标签: 郭沫若 诗歌翻译 风韵译
  • 简介:<正>郭沫若(1892-1976),四川乐山沙湾镇人。原名郭开贞,曾用笔名易坎人、石沱、谷人等,号尚武。1913年中学毕业,次年春东渡日本。1918年考入九洲帝国大学学医,开始诗歌创作,早期诗作受布鲁诺,斯宾诺莎泛神论思想影响。1921年出版新诗集《女神》(上海泰东书局,1921),是继胡适《尝试集)后的第一部白话诗的杰作。1921年回国,7月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成立“创造社”。出刊《创造季刊》,稍后回日本,一面学医,一面创作。1923年于帝国大学毕业后,回上海,断然弃医,致力文学创作。编辑《创造周报》和《洪水》。这时期有诗集:讴歌大自然的《星空》(上海泰东书局,1923)、爱情诗《瓶》(上海

  • 标签: 郭沫若 《女神》 中国新诗 时代精神 《尝试集》 艺术个性
  • 简介:郭沫若的《前茅》和《恢复》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对当时的广大青年进行了革命启蒙,鼓舞了广大人民的革命斗志;同时也反映了郭沫若政治思想的重要变化,具有重要的宣传作用和时代价值。由于受当时革命文学思潮与理论水平的限制,郭沫若诗歌创作有着标语口号化的严重倾向,对以后革命诗歌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引发了后人的诸多反思。

  • 标签: 《前茅》 《恢复》 革命启蒙 时代价值 反思
  • 简介:不断破坏,不断创造,努力塑造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五四时代精神最显著的体现。郭沫若早期诗作中反复出现的“毁灭”与“创造”的诗歌意象,实际上是诗人诗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型模式,这是郭沫若的早期诗歌创作一个重要的精神载体与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同时也是诗人独特的人格精神与独特的诗歌艺术得以充分显示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郭沫若 毁灭与创造 原型批评
  • 简介:[公元1978年6月。[郭沫若躺在病床上。[天使般的护士们紧张而有序地实施着治疗。[女儿的画外音:“1978年6月,我的父亲郭沫若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一会儿昏迷着,一会儿清醒着。

  • 标签: 郭沫若 画外音 天使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中法两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文学作品的译介。这种"文本的旅行"不仅可以更好地让法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是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通过对"鲁迅"与"郭沫若"两位作家在法国的不同境遇进行考证、比较和分析,以指明中国相当代文学"小说"与"诗歌"在法国译介的差别对待,并试图找到这种译介过程中文本偏爱的深层原因。

  • 标签: 郭沫若 中国现代诗歌 译介
  • 简介:郭沫若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

  • 标签: 诗歌 翻译 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