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俳句最初是连歌的首句,也叫起句,发句,后独立出来,即称俳句。俳句句式是5、7、5的17个音组成。在

  • 标签: 日本 俳句 郭沫若 诗歌 艺术风格
  • 简介:郭沫若的早期诗歌情感具有突出的个人化、个性化特征;其社会象征意义是在解读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但是流行的现代文学史上对它们却只谈社会象征意义,这容易形成泛泛的空谈。

  • 标签: 郭沫若 早期诗歌 情感特征 个人化 个性化
  • 简介: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五四文学的研究兴趣将越来越转向文学自身。郭沫若《女神》留给后世的启示性意义,也许将主要在新诗形式方面。新诗在韵律节奏探索上的一系列尝试和突破表明,新诗中“自由派”与“格律派”之争并非文学史描述中的那种两军对垒,而与诗人创作个性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郭沫若《女神》 新诗形式探索 诗人创作个性
  • 简介:文章着重从郭沫若前期诗作所表现出来的一是张扬个性的怪力乱神精神;二是强烈的反封建专制思想;三是空洞地主张流血斗争等三个方面来论证贯穿其首期诗歌创作的一个支点——无政府主义;并从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来试图找出形成这一支点的原因.

  • 标签: 无政府主义 前期诗作 内源性 外源性
  • 简介:<正>郭沫若(1892-1976),四川乐山沙湾镇人。原名郭开贞,曾用笔名易坎人、石沱、谷人等,号尚武。1913年中学毕业,次年春东渡日本。1918年考入九洲帝国大学学医,开始诗歌创作,早期诗作受布鲁诺,斯宾诺莎泛神论思想影响。1921年出版新诗集《女神》(上海泰东书局,1921),是继胡适《尝试集)后的第一部白话诗的杰作。1921年回国,7月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成立“创造社”。出刊《创造季刊》,稍后回日本,一面学医,一面创作。1923年于帝国大学毕业后,回上海,断然弃医,致力文学创作。编辑《创造周报》和《洪水》。这时期有诗集:讴歌大自然的《星空》(上海泰东书局,1923)、爱情诗《瓶》(上海

  • 标签: 郭沫若 《女神》 中国新诗 时代精神 《尝试集》 艺术个性
  • 简介:不断破坏,不断创造,努力塑造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五四时代精神最显著的体现。郭沫若早期诗作中反复出现的“毁灭”与“创造”的诗歌意象,实际上是诗人诗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型模式,这是郭沫若的早期诗歌创作一个重要的精神载体与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同时也是诗人独特的人格精神与独特的诗歌艺术得以充分显示的重要原因。

  • 标签: 郭沫若 毁灭与创造 原型批评
  • 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郭沫若无疑是一位重要人物。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尤其是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与思想变迁史,就必须解剖郭氏的思想特性与分析其学术成就,因为郭氏代表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类型。这本反思郭氏思想轨迹的论文汇编,大抵反映了这种类型的面貌与特征。有关郭氏的研究,在本世纪20年代业已开始,到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有专门的学术研究团体,也有专门的学术刊物,可谓显学矣。然而,从进入90年代始,中国学界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进行了较深入的反思,郭氏也就成了一系列反思对象中的重要一员。由于郭氏的经历与地位的特殊性,使得这类反思更富于警示意义。本书共分四部分,“暮年心路记”主要记述郭氏晚年在政治漩涡中的处境,以及在一阵紧似一阵的文化学术大批判潮中的心态,其中涉到了郭氏与鲁迅、陈寅恪、谭其骧、萧乾、沈从文等人的关系。“学术存疑录”主要讨论郭氏在学术上的是非得失,其中对《十批判书》与《李白与杜甫》等

  • 标签: 反思郭沫若 中国现代文化史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历史命运 李白与杜甫 思想特性
  • 简介:从郭老逝世到今的八个年头,郭沫若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78年6月至1981年春。这是郭沫若研究开始走向全面的时期;(二)1981年春至1983年5月。这是郭沫若研究由全面开始走向深入的时期。(三)1983年6月至目前。这是郭沫若研究由全面、深入开始走向系统的时期。由此可见,郭沫若研究的发展是健康的,有收获的。

  • 标签: 郭沫若研究 《尝试集》 积极浪漫主义 《女神》 诗体大解放 娜拉
  • 简介:根据中华世纪坛的设计创意,建筑结构和艺术设计整体方案的要求,世纪坛组委会决定的主体建筑三层环廊上,安排40尊中华文化名人雕像,与贯穿世纪坛南北的青铜甬道上记载五千年沧桑岁月和主体坛内的巨幅壁画相辉映,层层递进,相得益彰地昭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与科技成就。经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社科院等院校的著名文史哲专家提名,并审定通过的中国古代和近现代28位文化名人;由第六届文代会、中国科协和全国中小学文化名人挂图所确定的现代文化科技代表性人物12名。这40位文化名人,由中宣部审核原则认可,中国文化部等相关部委和专家再次确认,最终于1999年10月正式确定。他们分别是:老子、屈原、司马迁、祖冲之、王羲之、李白、吴道子、李清照、关汉卿、李时珍、曹雪芹、詹天估、鲁迅、华罗庚、郭沫若、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等。中华世纪坛将组织40名雕塑家分别设计创作,预计到2004年底全部完成,安放在中华世纪坛坤体环廊中。首批安放的是由李象群创作的《郭沫若》和田世信创作的《齐白石》。雕像自揭幕之日起,就颇为人们所关注,特别是郭沫若雕像,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从而引起了一次关于肖像雕塑再认识的学术争端。本刊特刊...

  • 标签:
  • 简介:翻开毛泽东与郭沫若半个多世纪友谊交往的档案文献史料,处处闪耀着政治豪情与文化浪漫、革命理想与现实斗争、真诚友谊与超人智慧的灿烂火花。革命风浪中相遇1921年7月,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中共一大,在上海前后逗留月余。而此时,郭沫若为筹备创造社的《创造季刊》第二次由日本返沪,住在上海泰东图书局编辑部的楼上。历史为两位巨人提供了见面的机会,可惜失之交臂。

  • 标签: 毛泽东 郭沫若 革命理想 创造社 友谊 政治
  • 简介:无论政治取向是如何的对立,无论价值观念是如何的不同,无论人生遭际是如何的差异,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怎么也得书写上他们的名字——胡适与郭沫若

  • 标签: 胡适 郭沫若 中国 生平事迹 文学思想 文艺事业
  • 简介:<正>在郭沫若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争论得很厉害:就是郭沫若与泛神论的关系。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受过泛神论的影响,这是大家都承认的。可是,当深入分析具体问题时,分歧和争议就产生了。例如,郭沫若的泛神论的思想来源、泛神论在郭沫若世界观中的地位、它的特点和作用、它对郭沫若创作发生的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就此谈些看法,就教于同好。

  • 标签: 泛神论 郭沫若研究 斯宾诺莎 庄子思想 哲学思想 思想来源
  • 简介:郭沫若(1892—1978年),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人。沫若取自于家乡的两条河流——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雅河,又名青衣江)之名。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政务院副总理、科学院院长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要职。1949年他到京不久,举家搬入西四牌楼大院胡同5号,在那里生活了14年。1963年迁居什刹海前海西街,这是他在北京的第二处居所,1978年6月12日,智者在此与世长辞。值此郭老逝世25周年之际,笔者怀着景仰的心情,参观瞻仰了郭老的故居。

  • 标签: 郭沫若 故居 四合院 建筑群 建筑风格
  • 简介:郭沫若先生一九一八年毕业于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后升入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起初与妻子同住在箱崎“离大学后门不远”的当铺仓库的二楼。来福冈那年的八月下旬,在箱崎神社的海岸,与当时在熊本五高的张资平邂逅相遇。他们在防波堤石灯笼旁脱衣下水沐浴,在海边讨论祖国的文化状况,决定一起创办文艺同人杂志,并商量吸收在东京的郁达夫和成仿吾为成员,这样终于发起了有名的创造社文学运动。而今街景已变,郭先生的旧居也难找寻,海岸已被填平,石灯笼变得离海

  • 标签: 张资平 文学运动 福冈 同人杂志 文化状况 九一八
  • 简介:1963年夏的一天,71岁的郭沫若来到北京琉璃厂荣宝斋画店,进门后,见经理侯恺手中拿的一把扇子十分精致,便拿过来一看说:"这是一把宫廷御扇,制作精美,只可惜少了点什么。"侯经理赶忙接过话说:"就缺您的墨宝了。"郭沫若推辞不过便说:"要我写字可以,但若写坏了,我可没这么好的扇子赔你啊!"说罢,便拿起笔在扇

  • 标签: 郭沫若 画扇 荣宝斋 琉璃厂 墨宝 宫廷
  • 简介:本刊曾一再承诺,选稿不体现编者好恶,但不知各位看官留意与否,从未追随时髦,刊发过对郭老不恭的文字.露出此一言行相悖的"破绽",仅仅出于一分应有的良知:绝不迁就肆意贬损郭老学问的十足无知之徒的浅薄,更不放任妄加评判郭老人格的并非良善之辈的卑下.本文作者研究郭沫若多年,求索梳理,心得颇丰.我们愿意舍得页码,推荐这篇很有立场,同时又很有力量的文章.

  • 标签: 郭沫若 《文学自由谈》 真实 智者 人性 风情
  • 简介:大约是在郭沫若的诗开始出现在《学灯》上的时候,他买到一本日文书——有岛武郎的《叛逆者》。那是一本关于罗丹·米勒和惠特曼的书。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惠特曼,他完全陶醉了。他阅读《草叶集》,在1919年仲秋之际整个被它所吸引。他的大部分著名诗篇,包括《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凤凰涅槃》、《炉中煤》、《匪徒颂》、《天狗》、《心灯》和《巨炮之教训》,都是在他第一次接触了惠特曼,并且在他的直接影

  • 标签: 特曼 匪徒颂 著名诗篇 我的母亲 炉中煤 《草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