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隐喻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到认知语言学研究,到隐喻艺术思维研究,隐喻成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工具,隐喻不仅是文学语言的特征,而且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隐喻是诗学比喻表现的基本形式,隐喻是诗的灵魂。文学作品中隐含的隐喻艺术思维,使作品真正的价值超出文本层面,并且因为它们的隐喻层面的意义而流芳百世。

  • 标签: 隐喻 隐喻艺术思维 文学作品 诗歌
  • 简介:中国隐喻艺术思维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适宜性价值取向。艺术中的目的性实际上是艺术家在比较(对比)、类比的基础上,再经过联想和想象,而最终达到将对象“人化”,形成意象,最后构成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象征体系,形成隐喻。适宜性思维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宜”,也就是强调对策或方法的针对性,其基本精神就是尊重客观现实。中国人的“宜“思维一般主要表现为宜地、宜时、宜人,实际上就是处理问题的灵活性,这种情况表现在艺术中则是隐喻

  • 标签: 隐喻艺术思维 价值取向 目的性 适宜性
  • 简介:2013年7月17日.白立方画廊(WhlteCubeGallery)举办了莎拉·莫瑞斯(SarahMorriS)最新作品展。艺术家的最新绘画和新拍摄的电影作品在这次展览上亮相了.它们探索了充满活力的新形式和色彩,

  • 标签: 公共艺术 莫里斯 萨拉 隐喻 城市 电影作品
  • 简介: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但语法隐喻理论却受冷落。Halliday在对比传统词汇隐喻的基础上提出语法隐喻这个概念。文章主要从Halliday引入的语法隐喻概念出发,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语法隐喻概念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联系,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讲词汇隐喻是对语法隐喻的补充。

  • 标签: 语法隐喻 词汇隐喻 联系
  • 简介:认知语言学将隐喻提升为人类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其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借助已知事物认识体验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和认知手段。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认知活动,受到地域、历史、宗教及文化等的影响。它涉及到两种文化共性和差异的理解与把握。在翻译中应以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所含的文化信息,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使译文既能完整准确地传达源语文本信息,又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 标签: 隐喻认知 隐喻翻译策略 异化 归化
  • 简介:<正>儿童时期最富于幻想,他们的美术作品常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儿童画中的想象力是在外界现实环境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创作新的形象的过程。儿童美术教学改革的核心正是这种创新,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比较注重"像不像"、"美不美";谁的作品"画得好"、"画得像"就表扬谁;临摹名家的作品,学生临摹"经典",谁最接近谁就是最优秀的。结果就造成儿童

  • 标签: 儿童美术 美术作品 创作思维 教学改革 画中 美术创作
  • 简介:凭着对“主导动机”这一创作技巧的精妙运用,托马斯·曼在所著的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中,依托古希腊神话,设置了一系列“死亡”隐喻,深刻凸显了作品的“死亡”主题。自发表以来,《死于威尼斯》以它丰富的内涵、解读的多样性及独特的病态美吸引着全世界读者,不仅成为中篇小说的创作典范,同时也跻身20世纪最广为流传的作品之列。

  • 标签: 《死于威尼斯》 死亡隐喻 古希腊神话 托马斯·曼
  • 简介:人体隐喻化对人类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足”是人体重要的部位之一。本文基于英汉语料,对英汉“足”隐喻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揭示两种语言中“足”用法在隐喻构建和运行机制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二者隐喻映射的共性大于个性,这印证了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语言表达上感知和思维的共通性。

  • 标签: “足“ ”脚” 隐喻 映射 认知
  • 简介:Halliday在1985年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隐喻观,将隐喻的概念扩充为语法隐喻与词汇隐喻.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语法隐喻的三种类型,即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语篇隐喻做级转移、类转移和性状转移的分析,认为概念隐喻、人际隐喻与语篇隐喻并不都涉及级转移,提出级转移不是所有语法隐喻产生的必要条件,性状转移与类转移是概念隐喻产生的必要条件,Halliday提出的13种语法隐喻的类型是对概念隐喻的细分.该结论有助于明确语法隐喻的产生条件,加强对隐喻概念的理解.

  • 标签: 概念隐喻 人际隐喻 语篇隐喻 级转移
  • 简介:语言石化是二语学习者中的普遍现象,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影响着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从隐喻对语言形式的解释力和概念流利性两个方面探讨培养隐喻能力对防止语言石化的有效性。

  • 标签: 语言石化 隐喻 隐喻能力
  • 简介:戏剧主义的五位一体理论是研究人类话语行为的理论。本文试图在五位一体理论下重新审视隐喻,结合态度表达机制,分析隐喻的话语行为动机。隐喻在互为主体性的频谱上利用主客观的潜势转换并起伏变化以求导向的调控,实现主体间“同一”和“同体”。

  • 标签: 隐喻 行为动机 五位一体
  • 简介:隐喻在各民族文化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实现真正意义上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之一是人们对跨文化中隐喻的准确理解。译者在翻译时不仅需要适时采用归化译法或异化译法,还需具有一定的跨文化认知能力,以便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 标签: 归化 异化 情感隐喻 跨文化认知能力
  • 简介:考察了11部莎剧,认为莎剧中的“人生”概念通常被看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行为,可以借助空间和时间识解和表达,但作品中“人生”在精神、感知方面的特征并未成为人们认知的焦点.常规隐喻在莎剧的“人生”隐喻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构建新奇隐喻的基础.对莎剧概念隐喻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正确解读莎剧的文学内涵提供认知依据,还有助于深入认识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及文学语言中的基础作用.

  • 标签: 概念隐喻 莎剧 "人生"概念
  • 简介:文章从分析Grice会话含意理论对隐喻的语用分析的不足之处入手,在认知语用学的宏观框架下运用关联理论,从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等角度阐述了认知语用隐喻的解读过程及其工作机制,为隐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隐喻 认知语用学 关联理论
  • 简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作为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几乎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认识的角度,通过相关的例子,对隐喻的本质作了初浅的探讨。

  • 标签: 隐喻本质 认知概念
  • 简介: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根据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理论,对汉字“火”的转喻和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探究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对于汉字“火”意义衍生所起到的作用。

  • 标签: 汉字“火” 转喻 隐喻
  • 简介: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隐喻的外化手段不仅仅局限于语码模态自身。本研究以广告叙述中的隐喻为关注对象,分析了广告叙述中的多模态隐喻类型和意义构建,指出多模态隐喻打破了传统隐喻显现手段的束缚,创造性地构建理解模型和语篇意义,使得广告诉求更直观更生动。

  • 标签: 广告 叙述 多模态隐喻 语篇构建
  • 简介:影片再现了1911年至1938年之间白鹿原上发生的大小事件,以田小娥悲剧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历史和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影片反复出现波浪翻滚的麦田、广袤清冷的雪地、肃穆幽深的祠堂及独自伫立的牌楼等具体事物,利用隐喻的方式,实现了导演关注宏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生存境遇的意图。

  • 标签: 《白鹿原》 主题隐喻
  • 简介:建立在对通感的认知机制及其基础的分析之上,本文试用概念隐喻的理论分析五大感官之间的隐喻映射过程,指出五大感官作为具有独特属性的范畴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具有家族相似性,从而形成概念隐喻。五大感官之间的隐喻映射是有一定规律的,是从源域低级感官到目标域高级感官的映射,用最小的力气提供最多的信息,充分体现了认知的经济性原则。

  • 标签: 通感隐喻 认知机制 家族相似性 认知经济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