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我国从1991年开始制订了民事诉讼协议管辖效力制度,在1992年、2012、2015年四度修正法律制度,令这一制度变得完善。现对制度中效力问题的法律分岐进行剖析,并说明了法律制度完善的方向。

  • 标签: 民事诉论 诉讼协议 法律效力
  • 简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保护国民合法利益的重要救济手段,毋庸置疑他们的重要性。本文以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衔接为视角来说明只有二者合理衔接才能更好的保护和救济国民合法权益,本文阐述它们二者衔接的必要性和现状,并从证据、适用范围、程序三方面来分析完善。

  • 标签: 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诉讼衔接
  • 简介: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的原则只是一种抽象的规定而已,并没有真正实际操作性。而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中,各方面都在进行改革中,我国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负面社会现象,这使得我国的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更为缺失,对我国法院的判决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在民事诉讼的相关理论中对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相关的制定,但是在面对实际问题对其怎样进行确立依然成为了一项比较大的问题,本文以此为目的对其进行相关研究。

  • 标签: 民事诉讼 诚实信用
  • 简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DNA检验结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DNA检验的特点和作用,并对其局限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与各位同仁探讨。

  • 标签: DNA检验结论 刑事诉讼 证据
  • 简介:距离上一次较大修改仅时隔六年,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征询意见稿已经出台。草案共有二十四条,其中新增的内容包括了近年来对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关注热点,即与新建的监察体制的衔接、速裁程序、缺席审判、认罪认罚的从轻处罚、扩大法律援助范围的值班律师制度。在促进司法改革措施落实的同时进一步保障被告人和嫌疑人在诉讼程序中的基本权利,体现了刑事诉讼制度的程序公正原则。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修改 理性思考 循序渐进
  • 简介:物上请求权是否应适用诉讼时效制度,在我国现今主要有外部定性和内部划分两种分析方式。然而,因物上请求权的特有性质,难以运用类比方式确认其是否适用诉讼时效。从物上请求权内部各具体权利出发,结合诉讼时效制度设立的目的,仅对无需进行登记的动产的原物返还请求权限定诉讼时效,更能协调物上请求权对物权的保护与诉讼时效制度功能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物上请求权 诉讼时效 物权
  • 简介:利害关系在行政诉讼中应与民事诉讼有所区别,其对权利的保护应突破法律上利益的限制;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利害关系应受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机关执法水平、民众环境观念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出于公益诉讼的特殊性和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的垄断地位,对利害关系的限定已无必要。

  • 标签: 利害关系 行政公益诉讼 检察机关
  • 简介:8月2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初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称“草案”)。草案修改和增加部分多达99处。草案在规定严禁刑讯逼供的同时,增加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另外,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法院可强制其到庭,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羁押以后,侦查人员对其进行讯问应当在看守所内进行,并规定对讯问过程录音录像。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证人出庭 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大常委会 犯罪嫌疑人
  • 简介: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刑事诉讼法涉及公检法机关的职权分配、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协调等难题,多方意见也不尽一致。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认为,人们对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盼望已久,解决好“刑讯逼供”、程序公正和透明、“被精神病”、“被失踪”等问题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吁求。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修改 全国人大常委会 清华大学法学院 意美 公检法机关
  • 简介:目前,世界各国少年司法的立法模式可以归纳为附属条文模式、半独立立法模式和独立立法模式三种。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增设未成年人专章,开启了中国少年司法法典化的大门,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但是,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彩取的半独立立法模式将把我国少年司法法典化之路引向何方,值得认真思考。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修订 少年司法 立法模式
  • 简介:根据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诉案件被移送审查起诉的时候,犯罪嫌疑人具有委托辩护律师的权利,自此,辩护律师便开始在公诉介入以后出现,另外,2013年新刑诉法扩大了辩护律师的相关权利,如调查取证权、会见权和阅卷权,本文主要对刑诉中辩护律师的阅卷权。会见权及调查取证权进一步的探讨,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建议。

  • 标签: 辩护律师 会见权 控辩平衡
  • 简介:原本并没有相关关系的公民私权和司法机关公权,由于公民私权'群已权界'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当事人通过行使诉权的行为使得公权力对私权保护产生了约束作用,并且当事人私权保护的程度直接与司法机关公权力是否正确行使相关。

  • 标签: 诉讼成本 法官激励制 审判精细化管理
  • 简介: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紧密联系,而二者的互相影响对于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将制度高效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间存在的交互作用为核心,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对二者所具有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供相关人员参考。

  • 标签: 刑法 刑事诉讼法 交互作用
  • 简介:素有“小宪法”之称的刑事诉讼法再次“大修”。连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这样一部程序基本法,被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被称为“宪法适用法”或“动态的宪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关乎公权力配置与私权利保障,因此关注刑事诉讼法修改,就是关注公民自身。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大修 十一届全国人大 权利保障 权力配置 宪法
  • 简介:2015年7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方案》,提出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改革部署,在北京、江苏、山东、广东等13个省市全面探索推行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未成年人公益诉讼虽未与破坏环境、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等案件一同被明确纳入试点案件范围,但提起未成年人公益诉讼就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应有之义,此次《试点方案》的出台,为未成年人公益诉讼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蓝本。本文结合《试点方案》的最新内容,对检察机关提起未成年人公益诉讼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问题开展研究,为检察实务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公益诉讼 未成年人权利保护 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
  • 简介: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昨日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征集意见截止日期为9月30日。我国现行的刑诉法是1979年制定,1996年经过一次修正。8月26日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初审了刑诉法修正案草案。这次修正案草案有99条,拟将刑诉法从原来的225条增加到285条,修改的面较大,修改的条文比较多,主要涉及完善证据制度、强制措施、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修正案 草案 公开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简介: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因存在重实体而轻程序、非法证据难以排除,侦查部门权力强大、法院独立性不够,律师权利难以落实等诸多弊端,致使冤假错案层出不穷,其本身的缺陷彰显无遗。由于刑诉法修改涉及公检法等权力的再分配,各方利益难以达成共识,此次刑诉法修订2004年动议,中间各方利益难以摆平,一度停顿,直至2011年6月,中共中央政法委全体会议后,刑诉法修改日程才得以确定。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修正案 质疑 草案 刑诉法 非法证据
  • 简介: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医闹事件出现频率仍居高不下。2015年年末医闹入刑以来,恶性医闹事件相对减少单医闹事件总数反而小幅增加。通过对医闹事件的法经济学分析,明确医闹事件的经济学根源是获得损害赔偿的收益。进一步通过从成本,风险,效率方面的经济学对比分析,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规避风险的可行方式。

  • 标签: 医闹事件 损害赔偿 成本分析 解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