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2例需要进行头部血管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减影CTA检查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双源CT以及减影图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分支,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狭窄均能良好显示,达到诊断标准。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颈内动脉1-2、5段,大脑前动脉1-5段,大脑中动脉1-4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3-4段,大脑中动脉5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技术,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双源CT血管减影成像 颅脑血管检查 结果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脑血管疾病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到 2019年 3月接诊的脑血管疾病患者 88例开展分析,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对所选脑血管疾病患者加以分组,给予其中 4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层螺旋 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将其作为对照组,给予剩余 4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将其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 两组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不同诊断技术之后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对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临床中针对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其提供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效果理想,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多层螺旋 CT血管成像技术 诊断准确率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血管样条纹(AS)的OCT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全身病史结合多模式影像检查手段确诊为AS的26例患者5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8±6.9)岁。均为双眼发病。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20例34只眼;其中,病程1个月内13只眼,病程1个月以上16只眼,接受过抗VEGF药物治疗5只眼。所有患者行超广角眼底照相、红外眼底成像(IR)、OCT、FAF及FFA等检查。同时采用海德堡OCTA仪行OCTA检查,中心波长840 nm,采集速度85 000次/s,宽度45 nm。获得3 mm×3 mm的扫描,每个立方体由2个重复体积的304 B扫描组成,使用两个正交捕获的成像体积的配准来执行运动校正。对比分析眼底彩色照相、IR、FAF、FFA、OCT及OCTA等多模式影像检查结果,总结AS及其继发CNV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52只眼中,条纹区在OCTA上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阴影40只眼,可见Bruch膜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较为稀疏,原本均匀的网状结构发生分离,显示线条样的无血流信号区;条纹区未见明显异常OCTA影像12只眼。OCTA可见视盘条纹附近区出现血管网10只眼,其血管密度丰富。继发CNV的34只眼,其CNV表现为不同形态。病程小于1个月且未经治疗的13只眼,CNV呈较小的"花环"状形态;病程长于1个月但未接受治疗的16只眼,CNV呈血管较为粗大的"扇形"形态。经过抗VEGF药物治疗的5只眼,CNV呈修剪后的"树枝"状形态。结论AS条纹本身在OCTA中表现为无血流信号区,部分AS患者可见视盘旁修复性血管网存在。不同病程及治疗经历的患者CNV表现有所差异。

  • 标签: 血管样条纹/诊断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7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8月,通过回顾性分析在该段时间内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入组成员,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使用MRA诊断以及多层螺旋CT诊断两种方式进行检查,对最终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检出率更高的一个诊断方式为MRA(P<0.05)。结论:对于出现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相较于多层螺旋CT进行疾病诊断,在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下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同时患者的脑部所出现的病变部位能够更加清晰的呈现出来,在使用过程中更加便捷,对于患者所产生的创伤性更小,是一种值得临床实际推广与使用的方式。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多层螺旋CT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超微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乳腺肿瘤患者39例作为样本。分别采用病理、超微血管成像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方法诊断。观察3种诊断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提示,乳腺肿瘤患者良性率25.64%、恶性率74.36%;超微血管成像结果提示,乳腺肿瘤患者良性率23.08%、恶性率74.36%;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结果提示,乳腺肿瘤患者良性率23.08%、恶性率71.79%。结论超微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方面,检出率均较高,两者具有互补性。临床可视患者需求,对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合理选择。

  • 标签: 超微血管成像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乳腺肿瘤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条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逐步地运用到脑部血管成像之中,并且在先进的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医学条件开展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在脑部血管成像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地推广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逐渐地推广到观察与分析脑部血管成像的各种疾病。我院医护人员运用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并且把它投入到脑部血管成像的使用当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再加上一些其它的配合治疗方法来对患者进行综合性保护,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正确的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在脑部血管成像临床的诊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身体健康的机率,为患者伤愈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 标签: 脑部血管成像 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MRI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血管狭窄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检查的60例疑似脑血管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MRI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及DSA检查,对照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以DSA检查的检查结果为标准,观察组检查的准确度为76.7%,特异度66.7%,敏感度79.2%。经Kappa检验表明,Kappa值为0.65(P<0.05),表明两种检查的结果具有一致性;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虽然DSA检查脑血管狭窄准确性高,但是检查过程具有创伤性,而且费用高,不适合作为诊断脑血管狭窄的首选。MRI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准确性与DSA检查基本一致,而且无创,可作为诊断脑血管狭窄的首选方法。

  • 标签: MRI 血管成像 颈动脉超声 脑血管狭窄
  • 简介:摘要光学相干成像技术(OCT)是当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技术,其在心脑血管临床上的应用更加的明显和广阔。这种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非常好的分辨率,在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其发展前景也十分的广阔。本文主要分析了血管内光学相干成像技术在心血管临床中的应用,以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血管内光学相干成像技术 心血管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微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及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经手术取出颈动脉斑块100处,于颈动脉斑块取出术前分别进行超微血管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并以斑块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不同检查方法对劲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和稳定性的诊断效能,统计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24%、92.31%和93.00%,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95.96%、96.15%和96.00%,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的诊断结果与斑块组织病理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825和0.923。超微血管成像检查对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74%、95.35%和95.00%,超声造影检查分别为96.49%、97.67%和97.00%;超微血管成像检查与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的诊断结果与斑块组织病理检查的Kappa值分别为0.898、0.939。结论超微血管成像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和稳定性的诊断效能与超声造影检查相当,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血管造影术 微血管 颈动脉疾病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诊断 敏感性与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诊断头部血管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接收的81例疑似头部血管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均予以患者实施CTA检查,对病变情况进行检查找出疾病病因,分析CTA诊断疾病的价值。结果:经CTA检查检出44例血管性病变,检出率54.32%,在检出的的病变中,占比最高的是动脉瘤,共计检出19例,占23.45%。结论:采取CTA检查对诊断头部血管性病变的价值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CT血管成像 头部血管性病变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中的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  从2022年1月-2022年12月时间段内选取3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均进行螺旋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将螺旋CT检查命名为对照组,将核磁共振检查检查命名为实验组,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效果以及应用价值。结果 实验组诊断率较高,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P<0.05)。结论:和传统的诊断方式相比,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具有诸多的优势,能够提高诊断率,给患者的健康提供必要保障。

  • 标签: 核磁共振诊断 脑血管病变 效果 价值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MSCT及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11月间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7例,均采用GELightspeed16层CT扫描机,行双期增强扫描,并行MPR、MIP及VR。结果:7例肺隔离症患者中,6例病灶位于左下叶,1例位于右下叶;5例为叶内型,2例为叶外型;异常供血动脉5例来自于胸降主动脉,2例来自于腹主动脉上段;CT平扫表现为肿块形4例,不规则形3例;血管重建中7例均清晰显示异常体动脉供血。结论:MS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对诊断肺隔离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肺隔离症 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主要是为了研究能量多普勒血管成像在甲亢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本次实验选择从 2022年5月到2023年6月来我院就诊,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甲亢未经治疗的患者100例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组,另随机抽取100例排除甲状腺及其他内分泌代谢异常疾病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对照组,使用成都思多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掌上彩超设备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成像图以及血流特点,并根据两组患者的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平均灰阶、血管指数、血流指数以及血流血管指数的检测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数据对比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别,具有统计学上的研究价值。结论:能量多普勒(PDI)可以定性定量判定甲状腺腺体的回声水平和血流情况,可作为二维超声的有益补充,对正确诊断甲亢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能量多普勒 甲亢诊断 血管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估iFlow成像在脑血管性病变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常规全脑2DDSA检查,对所采集的图像用iFlow软件编码,由低年资和高年资医师分别观察2DDSA图像及iFlow彩色编码血流图的血管解剖、病灶形态、大小、血流动力学情况,评估iFlow对脑血管病变是否具有辅助诊断价值。结果iFlow成像能在一幅iFlow彩色编码血流图上完整显示脑血管DSA采集的动态序列所包含的病变信息,包括病灶的解剖形态、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组织灌注情况,较2DDSA更加直观。低年资医师和高年资医师对iFlow辅助诊断价值认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32,P=0.014)。结论iFlow较单独2DDSA图像显示病变更全面,能对临床医师、尤其是低年资医师诊断和评估脑血管病变提供帮助。

  • 标签: 血管疾病 iFlow成像 彩色编码血流图
  • 简介:摘要目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病变检出率。方法以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为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研究组(n=50例)与对照组(n=50例),对照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研究组患者接受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对比两组血管病变检出情况。结果研究组单纯前、后循环病变检出率依次为8%、18%,对照组分别为12.5%、20%,且研究组血管病变检出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累及≥2条血管病变检出率比对照组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效果相当,这两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操作方便等优点,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下正常国人脑动脉的形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正常国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脑动脉图像,观察脑动脉的形态及其类型,统计各动脉的变异情况。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占14.73%,缺如占5.43%,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男性多于女性(X^=5.85,P〈0.05);前交通动脉的显示率为66.67%;后交通动脉的显示率为49.61%,且女性多于男性(X^2=6.00,P〈0.05);胚胎性大脑后动脉的显示率为9.30%,混合供血型大脑后动脉的显示率为6.20%。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脑动脉解剖和变异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脑血管 形态
  • 简介:摘要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多种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心肌组织特征乃至能量代谢。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弥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SI)在内的弥散成像技术一直是CMR最具挑战性及目前尚未常规成熟开展的检查技术,尤以DTI及DSI为甚。本综述将重点阐述DTI及DSI的基本技术及近年来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进展。

  • 标签: 心血管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临床应用 弥散频谱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HR-VWI)在多种颅内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颅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50例患者,经临床对症治疗及与CT血管造影(CT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和临床诊断结果对照。结果:50例患者中,不稳定斑块20例,血管炎10例,动脉夹层8例,烟雾病7例,颅内动脉瘤5例,40例(80%)HR-VWI检查与CTA/DSA及临床诊断一致,7例(14%)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3例(6%)与临床诊断不一致。结论:颅内血管疾病除了CTA、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临床提高颅内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准确率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 颅内血管疾病 诊断价值 CTA D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