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古代字书“鬧”字首见于《说文新附》,一般以为产生于唐代。本文利用出土汉简材料,考证了“罔”字至迟产生于西汉,并且其本义不是一般的嘈杂义,而是争斗义。可以弥补语文辞书的不足,并为汉语史研究提供证据。

  • 标签: 产生时代 本义
  • 简介:<正>有关旦字的形体结构,历来说法不一。举例如下:象形说此说流行的时间最长,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说文》:“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此后,高亨先生把“旦”字归入象形中的合体象形字(见《文字形义学概论》)。梁东汉先生认为“旦”字象太阳刚刚升起之意,是象形字(见《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会意说此说流行甚广,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会意。”他是把“旦”归入会意中的“字之部位见意者”,即“日”的部位在“一”之上,表示“明”的意义。台湾学者戴君仁先生的《中

  • 标签: 甲骨文 形声字 象形字 金文 合体象形 说文解字
  • 简介:(唐五代书仪研究》内(敦煌写本书仪中所见的唐代婚丧礼俗》徵引斯1725号写本书仪有云:“妇人亲迎入室,即是与夫党相识。若有吉凶觐间,日即作书也。近代之人多不亲迎入室,即是遂就妇家成礼,累积寒暑,不向夫家。或逢诞育男女,非止一二。道途或远,不可日别[?]通参舅姑,其有吉凶,理须书疏。

  • 标签: “别” 敦煌写本 书仪 唐五代 亲迎 吉凶
  • 简介: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该”的古义与后世常用义看不出联系来,《说文》中对“该”本义的解释也缺乏书证。本文认为,“该”的本义是“军中约定”而非“军中戒约”。虽然此说仍无书证支持,但本文证明了“军中约定”的两个直接引申义“隐秘”和“契合”的存在,并以此间接证明了“军中约定”本义说成立。本文还认为“该”的后世常用义“应当”是从“契合”义引申而来。这样,为“该”建立了较完整的词义系统

  • 标签: 约定 隐秘 契合
  • 简介:表示妇女产子的字,甲骨文作,金文作,篆文作最,隶变作免,后加子旁作“挽”,最后才定为“娩”。“娩”的初义是宛转、柔美,大约到了六朝,才有分娩的意义。《汉语大词典》关于“娩”的注释可以修改。

  • 标签: 纠误
  • 简介:《说文·酋部》“尊”从构形义来分析非名词“酒器”,而为动词“置酒、盛酒”,由此产生“尊贵、高贵”、“辈分、地位高或年纪大”等引申义。就器物“尊”来说,古代有“六尊”、“六彝”之说,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之礼。本文从“尊”本义考订、“尊”与祭祀之礼、“尊”与宴享之礼三个方面展开,旨在对“尊”这一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 标签: 本义 礼器
  • 简介:“闭”的本义是“给门户上门闩”,即“插上门”之义。“外户而不闭”的意思是:“(外出的时候)从外面把门扇合上(为了防止灰沙进入屋内);(在家的时候)只从里面把门关上,不用门闩插门(因无盗贼可防)。”“夜不闭户”的意思是“夜间只把门关上,不用门闩插门睡觉,因为民风淳朴,无盗窃乱贼可防。”

  • 标签: 外户而不闭 夜不闭户
  • 简介:分析了“咎”字的甲骨文形体,认为“咎”字的初形为上从倒“止”下从“人”的会意字,“咎”字的字形义为天神降灾祸于人。《说文》根据“咎”字已有讹变的篆书去分析字形,认为“咎”字“从人各。各者,相违也”,不确。

  • 标签: 古文字 会意 本义 考释
  • 简介:“岳”字的甲骨文形体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其上方为重峦叠嶂状,中间为树状,下方为“火”。中间和下方两部分为燎祭仪式中用火燃烧树状。“岳”的字形上方表现了“岳”的高大的山的自然特点,而字形中间和下方用火燃烧树状则反映了在“岳”举行燎祭的文化特点。这样,高大的山义的“岳”和一般意义上的山状,则通过燎祭与否的文化差别在形体上区别了开来。

  • 标签: 甲骨文 本义 燎祭 考释
  • 简介:在现代汉语中,"一"既可以充当实词或实词性语素,也可以充当虚词或虚词性语素.

  • 标签: 现代汉语 "一" 词性
  • 简介:“■(污)”杨宝忠《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字,前人注释多不能得其确解。符定一《联绵字典》收“池”条,“”为“浊水不流”;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亦如此。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之曰:“,音乌,大也。《广雅·诂》云:...

  • 标签: 《古代汉语》 《说文》 同义复词 引申义 《说文解字约注》 《孟子》
  • 简介:“缱绻”王卫峰缱绻《昭公二十五年》:“臧昭伯率从者将盟,载书曰:‘戮力壹心,好恶同之,信罪之有无,缱绻从公,无通外内”杨伯峻注:“缱绻犹今言坚决。”杨注殆以声为训,坚决貌似契合文意,却与缱绻之义了不相涉。杜预注:“缱绻,不离散。”可从。缱绻为双声叠...

  • 标签: 复旦大学 双声叠韵 五臣注 杜预注 杨伯峻 紧密团结
  • 简介:“冓”的本义是什么?各家众说纷纭。从“冓”的甲骨文演变及其作为偏旁构成合体字中,考证其本义——“相遇和会合”,并且还探求出了冓的其他用法。最后从语音语义上探求出“冓”的同源词。

  • 标签: 冓的众家看法 冓的演变及本义 冓的其他用法 冓的同源词
  • 简介:论文从形、音、义分析“脘”的词源义,认为它与“宛”为同源词。“脘”的词义从“胃腔”一直引申发展,进一步可指心、心思。

  • 标签: 词源义 引申
  • 简介:近代俗语词“赸”,今辞书有的未收录,大约是因未明其词义,而取慎重的态度,如修订本《辞源》和《辞海》;或以为其有本有据,却在未探明本源的情况下,贸然之,如《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赸”:“走、走开。”

  • 标签: 《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词典》 商务印书馆 《辞海》 《辞源》 俗语词
  • 简介:“去”字是个多义词,在一些综合大字典和大词典中都列有多种义项,但该词在戏曲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如表空间的用法等则不见涉及。借助戏曲语词资料,特对“去”字的表空间、表时间、表行为的趋向或持续及用作语助词、介词等多种用法和义项作了系统的补

  • 标签: 多义词 补释
  • 简介:<正>《说文二上·告部》:“告,牛触人,角箸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易曰:僮牛之告。”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的本义应该合于字形。“告”篆形义不合,学者多有怀疑。清陈诗庭《读说文证疑》说:“告从牛、口,无角箸横木之意。”俞樾《兒笘录》说:“许君失其恉,乃训为角箸横木,而又以经典告字皆告语之告,故又加‘所以告人’四字以附会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如许说则告即福衡也”。如真是描衡,字形中应当有“木”。或当有一指示性符号横于牛角之上,以指示“角箸横木”之意。

  • 标签: 引伸义 本义 告语 形义 刘熙 许慎
  • 简介:“不当”一词习见于明清小说,常见的组合有:“不当人”、“不当人子”、“不当家”、“不当家化化”、“不当家花花”、“不当家花拉”等。如《西游记》二十四回:“八戒道:‘兄弟再莫题起,不当人子了!从今后再也不敢妄为。”《金瓶梅词话》九十五回:“薛嫂进去说道‘奶奶还未起来。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西游记》 明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