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简介:对于的阙、误之处,余曾作<〈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一文,发表于2003年第9期.后又陆续发现该书考释中的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兹再作如下:

  • 标签: 战国 上海博物馆 楚竹书 补释 东南 考释
  • 简介:2012年在巴林左旗盘羊沟的后唐德妃墓中出土石墓志一盒,①原清理报告中有墓志拓本图片(图一),没有墓志铭抄文。现摘抄标点铭文并略作梳理考释。一、墓志铭抄文大契丹国故后唐德妃伊氏玄堂志并铭。中散大夫守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王晓撰。述夫鸟飞出海,兔走沉山,暑往寒来,龟鹤可延于寿筭,风凄露结,松篁未免于凋伤,而况朝槿非坚,春藂易陨,既有成川之踰,宁逃过隙之悲。

  • 标签: 后唐德妃 墓志铭 五代 契丹 家世
  • 简介:本文通过将郾客铜量与楚简文字对比,认为郾客铜量中的""字当隶定为"",读为"故",并将包山68号简为"耆州"的"耆"字改为"",此字可能为楚文字中"故"的专字,进而对郾客铜量铭文中仍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以待考古学的进一步求证。

  • 标签: 楚郾客铜量 ( )
  • 简介:关于龙门药方洞药方的镌刻年代,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其镌刻年代应是唐代高宗时期,并从出土和传世文献的记载方面对其进行补正。

  • 标签: 龙门药方洞 唐代 高宗 药方
  • 简介:《大康通宝大银钱考》说《中国钱币》1989年第三期嵩山、闵学义《大康通宝大银钱考》一文称大康通宝大银钱“或出庆州,或出庆陵”,“钱面有一处纵向人为硬器砸痕”。据笔者了解,该钱是从内蒙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浩勒包力吉村一位牧民在辽庆陵故地王沟坟偶得。据...

  • 标签: 巴林右旗 内蒙古 金融研究 西陵 辽道宗 补说
  • 简介:1997年,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陵发现被盗陪葬墓两座,皆为夫妻合葬墓.墓主人为道宗弟弘本、弘世.其中弘本墓出土墓志4盒,为"羲和仁寿皇太叔祖哀册"汉文、契丹文各1盒;"羲和仁寿皇太叔祖妃萧氏墓志"汉文、契丹文各一盒.

  • 标签: 辽代 墓志 庆陵地区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前秦建元二十年籍》“新上”附籍者中新生儿的年龄,证明高昌地区曾于建元十四年(378)、十七年(381)、二十年(384)三次造籍,当时可能存在三年一造籍的常规。鉴于前凉与东晋政治关系密切及刘宋已实行三年一造籍的定式,前秦高昌三年一造籍的常规可能源于东晋。本户籍第三栏所载“场地”即北凉赀簿中的“空地”,最后一户土地全部售出的情况与北凉赀簿中宋通息户“赀尽”的状况类似,表明本户籍第三栏的登录内容可能是依据赀簿对土地计赀的需要而设。因此第三栏所登录的土地情况,应为每户土地的持有状况,而非只记录土地异动情况。

  • 标签: 《前秦建元籍》 造籍 赀簿
  • 简介:《安徽钱币》2003年2期发表一篇《安徽发现新的楚布》,介绍了近年安徽固镇附近发现的一种新的楚布。第3期刊载了拙文《关于安徽固镇新见楚布的一点意见》,提到这种布币,此前已见于《开元泉社》网站(http://main.kaiyuanquanshe.com)中的《钱币论坛》,为

  • 标签: 安徽 固镇 楚布 古钱币 历史文化
  • 简介:儒家的思想文化观念很早就已在敦煌地区扎根传播,形成了忠君孝亲的道德人伦观念.特别是作为儒家基本道德伦理观的"孝亲"观念,在古代敦煌得到了特别的提倡和发扬.佛教传入之后,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发生密切交融.从敦煌佛教歌辞可以看出,佛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契合之处,对共同的伦理内容给予强调和突出,并注意积极吸收儒家的思想观念,从而缩短了两种文化的差距,使佛教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其结果一方面是佛教经义中融进不少儒家思想,出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儒学化,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观念大量融入中土文化,大大丰富发展了中土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固有内容,并最终成为中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标签: 敦煌 佛教歌辞 儒家思想 孝亲 调合
  • 简介:清代金石学发展迅猛,黄易为乾嘉时期著名的金石学家。山东博物馆藏《黄小松辑吉金拓本》为清稿本,是目前所见研究黄氏金石收藏,尤其是古代铜器铭刻方面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清代金石学发展的重要资料。由于拓本集流传日久,在黄氏之后经过了很多学者的题跋和考释,其收藏和流传情况不甚明晰。本文通过对《黄小松辑吉金拓本》中黄易以后的题记情况和递传顺序进行分析,对九皋、杨铎、黄咸宝、丁彦臣、匡源、李山农和李家恺等金石研究学者进行考述,厘清《黄小松辑吉金拓本》的流传经历,进而梳理出清代山左金石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 标签: 黄易 金石学 拓本 鉴藏
  • 简介: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是20世纪90年代新发现的清代完全封闭的城堡式的民居建筑群.经过整修已向游人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孝义祠堂三大建筑群,分别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建筑总面积达45000平方米,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其建筑特点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依势重叠,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沿袭了自西周起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建筑风格.石雕、木雕、砖雕装饰艺术,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刀法娴熟,技艺精湛,集民俗民艺于一体,是清代中期建筑装饰风格的典范.这里就王家大院石雕、砖雕影壁所拥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心理作一探讨,就教于专家学者.

  • 标签: 王家大院 山西 灵石县 影壁 建筑艺术 民族文化
  • 简介:以前国内钱币爱好者在收藏新疆唐代钱币时,只见有“大历、建中、中字、元字“等钱币,随着近几年红铜质”乾元重宝“铜钱的披露,许多未见过实物的泉友对新疆曾铸“乾元重宝”钱将信将疑,由于此钱的地域性很强,所以获得者极少。笔者收藏红铜质“开元”和“乾元”钱20余品,也曾写过拙文专门介绍过,但因自己的学识水平低及参考资料匮乏,虽拥有实物却总不能说明白,对一些问题分析的还不够透彻,总是挂一漏万。近在闲暇之余,又从余品中发现三枚红铜质唐钱,现借此机会再谈些自己对该类钱币的认识。

  • 标签: 唐代 西域 补说 乾元重宝 参考资料 学识水平
  • 简介:历日作为买地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我们研究历史文化、语言史、天文史等提供了参考,误历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券文内容的正确理解,笔者尝试以《文物》中所公布的买地券材料为对象,对误历日处加以指正并分析误因。

  • 标签: 文物 买地券 历日 校补
  • 简介:<正>1984年前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在新郑县郑韩故城内外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新发现一批商周至汉代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大批文物。在发掘或采集的一些陶器和陶片上,发现有钤印或刻写的文

  • 标签: 郑韩故城 阴文 甲骨文字 新发现 陶器 考古调查
  • 简介:安岳华严洞大般若洞“丫人”字辨赵辉志在安岳华严洞摩崖造像中的“大般若洞”顶壁有一个外饰圆圈的“从”字。无人能识,字书不载.当地民谚日:“‘两个人字颠倒巅,认到就是活神仙”,十分神秘。研究道教文化者以其为太极图.儒者又以为“化”字,不一而是,笔者今对...

  • 标签: 华严洞 三教合一 般若 “化” 主题思想 安岳
  • 简介:本文通过敦煌汉简中的相关材料,运用词语互证的词义训方法,对新出土的里耶秦简中文书简的一些词语试作训,为这些词义的解释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文中主要运用了敦煌汉简和里耶秦简材料,通过词语互证,相互比较,辨析验证,考察了“报”、“来”、“走”、“谓”、“告”五个词语在秦简文书中的特定含义。

  • 标签: 词语互证“报”“来”“走”“谓”“告”
  • 简介:“自”──论“自”与“鼻”之音义关系及其语音发展李瑾许君《说文解字》中除在“自”字下揩出它象“鼻”之形外,还在有关字下多次分析字形结构时提及这一内容并在描述它的语音时明言“自”与“鼻”同声(详下)从“自”而其义为“鼻”之字如臭、息等字,均足证“自”...

  • 标签: 音义关系 上古汉语 《说文》 《左传》 “自”字 语音发展
  • 简介:2009年,敦煌博物馆新获简牍数枚,其中有西晋封检和汉代缉令简各一枚,形制之完整为历次西陲出土简牍所罕见,为汉晋简牍及官文书制度难得的物证,是研究敦煌西晋历史、边疆史地、丝绸之路南北两道走向诸问题的宝贵史料。

  • 标签: 敦煌 烽燧 简牍
  • 简介:战国中山王(?)兆域图铜版(以下简称“铜版”),1977年于中山王(?)墓中出土。铜版平面呈横长方形,无铸接及铆、焊的痕迹,为一次模铸而成。原来的铜版表面平光,后因于墓中经过火烧和压砸而凸凹变形,所以各部分的尺寸需仔细测量,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铜版长一侧为95.6厘米,一侧为96.6厘米,中间平整处为96厘米,应以96厘米为准;宽度于平展处量得为48厘米;厚度不匀,为0.7至1.2厘米,大部分为0.8厘米。按长96厘米,宽48厘米,其长宽之比正好为2:1。现器重32.1公斤。这样大的铜版在当时条件下,一次铸造成功,并达到表面平整的效果,在技术上也并非易事。

  • 标签: 兆域图 中山王 战国时期 内宫 后堂 建筑遗迹
  • 简介:<正>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前曾调查省境内现存的汉碑一文,在一九六四年《文物》五期刊载。其中有错误的,亦有须补充的,兹综述如下:李孟初碑原文云:“碑文隶书,文右题‘故宛令益州刺史□□字孟初神祠之碑。’”按:原文为“故宛令益州刺史南郡襄阳李下缺字孟初神祠之碑”(据《金石萃编》卷八)。现碑文益州刺史下模糊的两字为南郡,在原石上看得很清楚。原文又云:“碑文中‘劝农贼捕掾’一

  • 标签: 碑文 益州 订补 河南省 后汉书 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