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生活哲学不等于休闲哲学。哲学不仅要教人生存智慧,更要指导人们如何面对灾难时安身立命。这是哲学根本所在,也是哲学发展趋向。

  • 标签: 生活哲学 哲学的作用 存在意志 哲学的进步
  • 简介:信号是流动能量,信号携带信息,信号传输是知识成为可能基本前提。感官系统意识产生依赖流动能量,流动能量携带信息即为信号,信息信息内容是信息两大基本要素,信息内容随感官系统意识选择而转化为意义,意义初始形态是现象,现象使知识成为可能,由此可知,信号传输使知识成为可能。

  • 标签: 信号传输 现象 知识
  • 简介:人类对个人行为批判性反思能力往往被认为与自由责任问题相关。哲学,这种观点体现为对认识能动性主张。然而这种主张事实上面临着多重困难。首先,这种对知识反思要求会导致无穷回归这一严重后果。第二,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反思为决断提供了可靠保证,从而有助于区分异己欲望真正属于认知者欲望,然而反思自身可靠性却是有问题。此外,关于第一人称视角、谨慎思考以及认识责任感主张并不足以使认识能动性讨论合法化。这些关于认识能动性几种动机都不同程度地预设了某些关于反思断言,而实际上,这些断言却与现今最有用证据相左。据此,目前对认识能动性概念诸多论述辩护方式都是有问题

  • 标签: 欲望 信念获得 无穷回归 反思的能动者 谨慎思考 认识的责任感
  • 简介:随着当代科学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塑造什么是信念什么是理性之人观念,因为我们相信事情多于我完全知情事情,而且,我们认知不得不依赖于知识权威,特别是专家观念,甚至依赖于权威链条。因此,存在着共同体知道知识,而不是任何一个个体认知者知道知识。

  • 标签: 信念 证据 专家-外行
  • 简介:默顿学派科学社会性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并阐发了科学体制内部微观社会因素与科学知识进步关系。并对宏观社会因素影响科学发展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科学自主性研究方面最先提出并阐发了科学界社会规范、科学奖励制度科学界社会分层等科学运行机制,有力地从科学体制角度揭示了科学自主性,并强调了基础研究领域里科学自由重要性。此外,默顿通过对多重发现现象科学天才社会学分析表明,科学发展既非完全自主因而勿需社会因素参与,也非完全社会性因而全部由社会因素支配,而是社会因素科学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以及科学社会性科学自主性共同作用结果。尽管较之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所呈现无比丰富性复杂性,默顿学派关于科学性质研究仅只是初步,但该学派所取得成就是公认;从科技哲学研究方法论角度说,它所给予我们启示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1.“从精神气质分析入手”研究科学与文化关系;2.高度重视理论研究经验研究结合。

  • 标签: 科学的社会性 科学的自主性 科学的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契合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将社会规范方面融入对科学理解,实践实在论也使文化规范方面在理解科学时发挥重要作用。对二者比较分析表明,前者可作为实在论一种形式。二者结合可发展出“多元社会实在论”这一新实在论形式。讨论了地图类比、目标导向经验主义对不充分决定性问题分析之后,通过借助海伦·朗基诺最近研究可得出,多元社会实在论尽管可能,但由于缺乏上帝视角,它在为不充分决定性问题提供决定性解决方案时并不乐观。

  • 标签: 目标导向的经验主义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实在论 不充分决定性
  • 简介:视觉无疑是绘画美学一个核心概念。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解,首先应区分视觉与视见之间异同,从而将视觉自身纯粹性作为一个首要出发点。此种纯粹性,既指向着一种原初生成结构,又似乎必须在与其他异质性序列(尤其是言语)之间开放关联获得呈现。德勒兹抒写光之诗学,以及福柯对临床目视洞察,都启示出可贵线索。中国古代画论画作之中,同样存在着"观"与"言"这个基本问题,而如恽寿平这样独到画家则尝试着种种打开二者"知识"—"积层"实验实践。

  • 标签: 视觉 积层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讨论.是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看法出发。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意义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是”.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解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海德格尔思想一些新认识。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是”翻译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一定就是逻辑理解;关于“是”理解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即从being这个词日常用法通常使用方式得到

  • 标签: 系词 存在
  • 简介:在当代英美道德哲学领域,"友谊"是各大流派哲学家都关注问题。当代学界普遍认同真正友谊是以对方自身为目的,因对方自身之故爱对方。既然友谊本质是利他,人为何要在他人而非自己身上投入呢?这一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界被表达为友谊"正当性"问题。当代主流学界试图以"价值"回应该问题,但是却陷入无法自圆其说悖论当中,价值论根本问题在于其哲学预设本身。以托马斯·阿奎那友谊理论为依据,托马斯主义以友谊活动本身道德性为友谊正名,在理论实践两个方面比"价值论"更有说服力。由此,在当下重温阿奎那友谊理论,对当代学界探讨友谊"正当性"具有不容忽视意义。

  • 标签: 友谊 正当性 价值论 阿奎那 托马斯主义
  • 简介: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批判是现象学技术哲学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意向性"生活世界"、海德格尔"在世"、梅洛—庞蒂知觉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视角来看,德雷福斯"海德格尔式认知主义"是典型对现象学"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超越论维度。

  • 标签: 德雷福斯 齐泽克 人工智能 现象学
  • 简介:自奥义书时期之后,吠檀多哲学到了乔荼波陀商羯罗那里发展至高峰。但真正把吠檀多哲学传播到西方世界,当首推19世纪圣人维韦卡南达。吠檀多哲学与一切伟大哲学一样,都需要追问存在,需要回答宇宙与自然本源以及意义问题。考察维韦卡南达哲学宇宙论,可以构成诠释吠檀多哲学“摩耶”理论一条途径。

  • 标签: 吠檀多 宇宙 摩耶 瑜伽
  • 简介:以往的人机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奴役论或者工具论两大类。然而这两种典型观点对于解释人与计算机关系而言都是乏力且苍白。要解读现代意义下的人与计算机关系,其关键在于理解软件概念,厘清软件本质。从动态信息观视角下,软件本质是人机交互界面,正是通过这个交互界面,使得计算机更加智能,使得计算机与人类关系更加亲密,同时也促使计算机更深地渗透进人类存在,改变人类认知、思考追求方式。通过将软件定义为人机交互界面,我们将重新认识人机关系,计算机通过软件携带了人类意图与智能属性,人与计算机之间转导所形成的人机关系会产生出未来人类栖息信息圈。人机关系更接近于人际关系,人与计算机将平等地栖居于信息,人与计算机彼此交互配合,共同奏响人类文明交响曲。

  • 标签: 信息 软件 交互界面 人机关系
  • 简介:学术界阐释老子自然观念时出现了同义反复循环定义等逻辑问题.这源于对自然意蕴缺乏深入地批判反思.只是把自然当作形容词或抽象名词去分析。《道德经》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概念,自然起点归宿都是人及其社会.因此自然是一个富含人文性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起点上是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无为生活状态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道”,成为万物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原则生存与运行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自然在其外化现“象”过程,发生了变化:伦理阶段,它保持着素朴本体世界真理本性.指引着价值世界生活世界运行,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共同体;自然在教化阶段.本体世界“道”异化为“德”与“不德”,失去了最高指引功能,导致价值世界失去规范生活世界失去秩序;自然道德阶段,本体世界回复其至善指引作用、引导价值世界生活世界向“玄德”乃至向自然之道回归、最终这到“道”、“德”与自然和谐。

  • 标签: 自然 现“象”
  • 简介:研究哲学话语变化,是考察哲学历史发展另一个思路。从古代到现代,哲学话语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代:人类早期哲学话语是“儿童话语”,以“儿童话语”为主流时代是哲学“童话”时代;随后出现是“神秘话语”,以“神秘话语”为主流时代是哲学“神话”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话语是“人文话语”,这一时代可以称为哲学“人文”时代;从近代哲学开始,“权力话语”泛滥,哲学力图载判主宰人们精神生活,这一时期是哲学“官话”时代。哲学话语流变,即是人类生活发展变化反映,也是哲学语言游戏规则变化见证。今天人们说“哲学危机”,不是整个哲学危机,而是“官话哲学”危机。未来哲学话语当以“生活话语”或“实践话语”为主流,是“实话”哲学时代。

  • 标签: 哲学话语 儿童话语 神秘话语 人文话语 权利话语 历史演变
  • 简介:法美之间可以说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情结。从15世纪开始,欧洲列强,尤其是英法对美洲大陆所进行大规模殖民为这种情结播下了种子。法美之间关系并非像人们想象那样浪漫,它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彼此政治经济利益斗争一盘棋。两国关系经历过很多次危机,但从来没有彻底破裂过。众所周知,美国独立战争敌人是英国,而英国也正是当时法国敌人,所以后者选择支持美国。

  • 标签: 当代法国哲学 政治经济利益 拉法耶特 欧洲列强 美洲大陆 剪不断、理还乱
  • 简介: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实践时代”,“无用之学“哲学一时陷入了危机。哲学要走出困境,除了需要相应社会、经济基础之外,还需要哲学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试”创造,以适应时代,为形成中华民族“核心理念”,迎接“理论时代”到来而做好自身准备。

  • 标签: 社会转型时期 哲学 经济 时代感 个性化 创造性
  • 简介:通过对康德自由理论“拆解”,海德格尔《论人类自由本质》这一1930年讲稿呈现了作为人类本质原初自由概念.在对康德实践自由概念彻底化深入化,海德格尔把人类自由理解为自身约束,这同时意味着进入规范空间,并让存在者以诸多样式显现.由此,海德格尔也得以确立起人类存在“伟大”有限性样式,并在不完满者绝对主体之间为人类寻得其位置.

  • 标签: 海德格尔 自由 有限性 康德 自身约束
  • 简介:迅猛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科学哲学研究进路.经过科学哲学自身发展逻辑内在演变,经过科学的人文社会学研究进路外在冲击,目前正处于转型之中。转型科学哲学一方面揭示了标准科学哲学研究进路局限性,另一方面正在以一种开放兼收并蓄态度探索新研究进路。

  • 标签: 科学结构 科学哲学 集合论 变性 表征 哲学研究
  • 简介: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对于世界空间范围认知一直是扩展。起初多以中国为世界,后来多以亚洲为世界,现在则以全球为世界。一个全球化时代里,无论我们愿不愿意,一个人独善其身基无可能,一个民族—国家闭关锁国亦无可能,我们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世界中去思考问题。

  • 标签: 世界哲学 中国哲学 哲学视野 吴根友 意识 全球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