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的世俗化功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1
/ 4

大足石刻的世俗化功能分析

黄东

河北美术学院雕塑院

摘要:大足石刻是石刻造像界的文化瑰宝,有着“东方艺术明珠”的美名。特别是其中的宝顶山石刻作品呈现出一种浓郁的世俗之美,这种美感与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不尽相同,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大足石刻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石刻内容大量采用人们的生活景象,将许多佛教教义演化为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通俗浅显的表达佛教中的深刻含义,具有教化世人的功能。

关键词:大足石刻;世俗化;功能分析;

本研究论文系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巴渝民间艺术研究中心青年项目,项目名称《大足石刻艺术特征与文化背景研究》,项目编号:BYMY22C10。

一、政治色彩浓郁

“天下多道,此中王法最大,佛道皆当为至上道。”[1]佛教的僧人对于帝王治国治家有着独到深刻的理解,并且明确地强调,懂帝王之术的君王必然会有效的运用佛教的义理来帮助他进行国家的治理。换句话说,在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附加一些适当的宗教思想以及道德规范能够使得政府变成一个理想的政府,才能充分发挥仁王政治的理想。对政治概念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认为政治是根据治理理念构建的控制系统与反控制力量之间的关系。只要它构成了一种各种权益斗争的社会形态,需要借助军队等暴力形态来控制秩序,就存在着政治。关于艺术的定义有很多争论。我的观点是,艺术是一种审美表达,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恢复生活的状态。它的形式包括文学、歌剧、电影、绘画、雕塑、音乐等。它具有宣泄情感、容纳想象、美化事物、鼓舞人心、净化灵魂等功能。只要有一个社会和政治特点,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政治形式,和任何艺术表现都将受此影响的政治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将服从某种政治主张,甚至可能成为政治控制的反控制力。政治控制或政治权力的稳定,往往与艺术的繁荣不成正比。所谓政治美,就是当人们和睦相处时,人们不需要关心政治,正如健康的人往往不关心自己的健康一样。当出现政治问题,社会上相应的出现各种思想流派,众多的艺术家也会因为政治的影响产生创作的灵感,因此就会孕育出艺术的繁荣。无论是文艺复兴横扫欧洲在16世纪,法国文学的繁荣,各种各样的俄罗斯艺术在19世纪,一群的出现影响深远的中国文人在五四运动,或人民的关心和探索各种各样的艺术灵魂的改革开放,这些都与社会转型有关。

艺术直接产生于它的创造者——人。艺术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社会,能创造艺术的人也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人。可以说,社会性是艺术的第一本质或最基层的本质。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我们认为的经济基础,指的就是就是社会上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艺术所特有的,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需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这些“中间环节”产生关联[2]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一切艺术只要跟人有关联,就带有政治属性,艺术的创作主体是人,人在社会当中是具有政治属性的,所以艺术的形成有着浓烈的政治倾向和政治色彩。当然,有些艺术是自然形成的,它的形成跟人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当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当中,人们就会本能的以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去对这个艺术进行鉴赏和评价,那么这个时候自然艺术就带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了。大足宝顶山石刻造像工程,不仅规模巨大,技术难度也是被称为空前绝后。宝顶山石刻高屋建瓴、规划缜密、气势雄浑、柔容妙姿、雕工细腻、一气呵成,堪称是天才的艺术杰作,她代表了公元9世纪之后石刻雕凿技艺的超高水准,堪称是是世界石刻造像艺术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艺术,不难分析出都是与政治权力有着密切相关的,这一点是不可置否的。例如长城、金字塔、吴哥窟、龙门石窟等,无不如是。大足宝顶山石刻与上述的人类文化奇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她的背后肯定有着巨大的政治手段在支撑着这种空前艺术的形成,那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来修凿宝顶山石刻,绝不仅仅是为了佛教的信仰,应该也是政治权利的集中体现。

二、经济现状的显现

经济是艺术的社会本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艺术的面貌。艺术属于上层建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所谓经济基础是指一定阶段生产力发展所对应的主导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策、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即:较为复杂繁琐的法律体系结构和其他制度与设施,被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3]。毫无疑问,艺术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原始社会当中,在那样极其恶劣的环境之下,原始人类每天为了怎样生存下去而奋斗,是无法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去欣赏傍晚的夕阳的。而随着生产关系的转变,一些艺术雏形也在逐渐形成,所以我们说经济基础为艺术的诞生提供了既定的条件,并且经济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的性质也将由经济基础来决定,因为拥有不同的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会导致人们在社会中的阶级地位有所不同,所以会自然而然的出现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现象。而当时的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想象,也就会呈现出不同阶级思想的生活。例如《拿破仑加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强权的思想,用艺术形象去宣扬至高无上的皇权政治,而《白毛女》则是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思想,通过劳苦大众的形象去唤起广大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反抗。反观大足宝顶山石刻的造像艺术,其中有涉及皇权统治者对于国泰民安的祈福,也有底层民众反映世俗生活的场景。最为典型的就是《释迦牟尼涅槃图》、《养鸡女》、《牧牛图》等石刻造像。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艺术的变化,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之一,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进行决定的。经济与艺术是对立统一的,艺术所展现出来的内容与形式会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来的经济模式会引起艺术的发展与变化。例如,在欧洲,一旦当奴隶主的经济基础达到一定的阈值之时,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作品就相继出现了。还有就是中世纪所出现的封建制度艺术,是随着地主封建阶级财产的积累以及奴隶制度的湮灭而产生的。不管是何种类别艺术的发展与繁荣都是离不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化学反应”。于是我们不难分析出,艺术的繁荣发展与经济的富足强盛一般呈现出正相关的联系。例如在我国被称为一代盛世的唐朝,当时出现的一系列诗歌、舞蹈、音乐、绘画乃至于服装服饰,就是在当时国家经济发达富足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释迦牟尼涅槃图2释迦牟尼涅槃图3

图1《释迦牟尼涅槃图》,笔者于2021年4月13日在大足宝顶山石刻拍摄

相反的,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会通过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联系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宋时期,整个国家都极其重视艺术的培养,这个时候的黄庭坚、张择端等,当时的艺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同时整个社会也因为艺术而得到了极大的繁荣,使得更多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交流与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因为艺术领域成呈现的自由、宽容、思想解放的特点,净化和强化了社会风气以及人们的思想,因此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逐步萌芽。唐朝举国大兴佛教,修建了大量的宗教寺庙,宗教气息十分浓郁,当时的经济也是非常发达的。宋代的大足宝顶山佛教石刻造像可以说是唐代的遗珠,大足石刻的绚烂夺目,也是宋代经济的基本显现,我们去判断某个时期的发展水平,最为外显的特征就是经济的发展程度,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经济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发展,而艺术在其中充当了一面镜子,她真实的反射出属于哪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经济现状。

三、文化传承的载体

石刻艺术是雕凿艺术者综合自然与生活的整体观察,可以说是与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体。我国的石刻艺术源远流长,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演变,石刻艺术已经衍化出很多不同种类的形式,石刻艺术在近千年的历史历程当中,每一个时代的石刻艺术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地位。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一种美的体现,它体现出每个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而石刻艺术也是如此。石刻艺术会因为地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以及风俗习惯不同等因素,所形成的艺术风格也会各不相同。历史上每一件石窟艺术品都堪称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我国现存的各大石窟艺术都可以从中看到某一个地区的文化缩影。

雕刻艺术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这些灿烂的历史雕刻艺术文化会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光芒,熠熠生辉。雕刻艺术就像一个独立的空间,它可以承载人类的文明,人们的精神信仰,以及对超脱世俗的追求。它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实物呈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记录者,是历史的总结者,是美好未来的展望者。雕刻艺术更是每一个伟大的雕刻家们对社会呼喊,对时代的呐喊,对历史的倾诉,是自己灵感的释放,是一种灵魂与生命的表达。在古代社会那种文化知识普及极其偏向王公贵族,技术创造那么落后的条件下,仍然能制作出那么精良的青铜器,栩栩如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真的可以算得上历史的一大奇迹,人类文明的一大智慧,不得不让此时此刻的我为之折服和感叹。通过雕刻艺术来解读历史产物带给我们后代人们的智慧,了解它在我们此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带给我们的时代意义。每一件雕刻艺术品都象征着时代文明,经济的发展进程,带给到我们的更多是历史的经验教训,社会发展进步的经验总结,它启蒙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创造艺术,发挥自己的智慧,展现时代的魅力与文化内涵。

局部图1

图2《宝顶山局部图》,笔者于2021年4月13日在大足宝顶山石刻拍摄

雕刻艺术是艺术家对美学的创造,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域审美能力的提高做出的努力,现如今我们这个时代也诞生了许多时代的雕刻作品,如从古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自由女神像、复活节岛的神秘石像、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思想者、维纳斯等到现如今的中国的《帆》、《欢乐颂》、《母女》、《仰望天空》等,都是具有现代化审美的著名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人生的思考和不断探索。中国的雕刻艺术文化博大精深,从宫殿到民间,从象征权利富贵到民间技艺的根生蒂固,雕刻艺术在民间生根,茁壮成熟,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不仅表达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雕刻艺术以文化为根基,融合了各方的元素,结合了时代的要求和特征,创作出一件又一件的精美艺术品。这些象征着时代的作品古朴精致,意境风雅,凸显出一种神秘特色,有的浑然天成,器宇非凡,意境雄浑开阔,寓意美好。一些平淡无奇的物品在富有多年经验的名家大师手中,一经雕刻,他们刀法细腻、有力,生动自然。栩栩如生让人目瞪口呆,赞美的话语层出不穷。当我们手握精美的雕刻品把玩时,我们不禁为之折服,艺术的美感能丰富我们的精神境界,满足我们精神的空缺,让我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对艺术的向往。

局部图5

图3《宝顶山局部图》,笔者于2021年4月13日在大足宝顶山石刻拍摄

现如今,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失去它固有文化价值的危机,同时受到商业的冲击。同样,我们的雕刻文化也遇到了这样的危机,很多的雕刻大师们都感受到传统雕刻技艺传承越来越不容易,雕刻文化也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地带。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门枯燥的雕刻艺术,让社会热爱雕刻,传承匠人精神?是热爱雕刻的大师们日夜深思的问题。我们知道,在如今这种快节奏的大数据时代,民众整天受到物欲横流的熏陶,更加钟意看到传统工艺对于他们精神的洗礼。手工雕刻艺术品不再是物质上实用那么简单了,更多的是自己想从传统工艺品那里找到精神的慰藉和满足。每一个雕刻大师们都应该了解消费群体的个性需求,让自己的个性想法贴合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同时,当代年轻人对雕刻行业并不是很了解,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产生兴趣,发自内心的热爱雕刻,热爱传统文化。创新是最好的传承方式。要想是雕刻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以持续发展,就得在继承优良的传统时,时刻想着创新,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多读书,多积累相关知识。让文化更多元,想法更开放。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雕刻文化,雕刻艺术在不断更新变化,我们也应该为我们的时代找寻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展现的风貌。中国的每一种传统文化都要我们每一代的人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下去,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全方面提升自己,着重培养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发展蜕变夯实坚固厚实的基础。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固然重要,人之所以智慧,就是他们知道如何使用工具。

四、结语

总而言之,每一个精美的雕刻艺术品背后都是艺术家们的汗水和日夜的付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雕刻艺术在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意义,我们应该发自内心深处去感受它的美,感受它带给我们精神境界的提升,认真感受每一件雕刻艺术品带给我们的文化意义。雕刻艺术品在我们生活中不再是冰冷冷的物品,而是富有思想活力的智慧结晶。我们是时代的开拓者、时代的创作者,我们应用自己的方式去发扬传统文化,继承这一门传统技艺,让我们的后代也能有幸感受雕刻艺术的魅力所在。让雕刻艺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土壤中汲取到更多优良的养分,开出自己的时代之花,展现出时代风采。

参考文献:

  1. 大足县志. 大足县县志编修委员会. 方志出版社[M] . 1996。
  2. 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M],1997年。
  3. 刘长久《中国西南石窟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M],1998年。
  4. 大足石刻铭文录》第三编之三,邓柽《纪行诗碑》,重庆出版社,1999年。
  5. 艺术概论[M]. 文化艺术出版社 , 王宏建主编, 2000
  6. 黎方银.大足石刻[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6
  7. 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8. 《重庆经济年鉴(2008年)》,第550页,重庆出版社。
  9. 文化的解释[M]. 译林出版社 , (美) 格尔茨 (Geertz, 2008
  10. 艺术人类学[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方李莉, 2012
  11. 四川石刻造像艺术概述[J].刘长久,胡文和.社会科学研究. 1985(06)。

12.张岂之、韩金科主编:《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第223~228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13.大足石刻分期述论[J]. 宋朗秋. 敦煌研究. 1996(03)。

14.郭相颖.心心心更有何心---谈宝顶山摩岩造像心法要旨[J].佛学研究,2005

15.人类学视野下大足石刻艺术世俗化审美踪迹[J]. 邱正伦.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01)。

16.方珂.唐宋时期的四川历史地理环境与大足石刻的形成[J].长江文明,2011(01):40-49。

17.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石刻世俗化审美特征及成因研究[D].郭晶.西南大学.2013。

18.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世俗化图像学研究[D].曾繁燕.西南大学.2013。

19.大足石刻造像中的艺术人类学解读[J].谭宏.民族艺术研究.2013(01)。

20.李静杰. 大足宝顶山南宋石刻造像组合分析[A]. 大足石刻研究院.2014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出版集团美术出版中心,2014:38。

21.大足石刻观音头部造像的世俗化特征研究[D]. 黄晶.西南大学.2015。

22.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D]. 刘琳琳.吉林大学.2015。

作者简介:黄东,1996年3月,男,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河北美术学院雕塑院,任河北美术学院雕塑院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艺术史方向的研究,电子邮箱:405433545@qq.com。


1 潘春辉. 从戒律守持看唐宋时期敦煌佛教世俗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4.

1 陈先达,靳辉明. 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09.317.

1 吴元迈.也谈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与朱光潜先生商榷[J].哲学研究,1979(09):24-32.